劉 剛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遼寧阜新 123000)
從釋意理論的視角探討太極拳武術文化的英譯策略
劉 剛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遼寧阜新 123000)
以釋意學派翻譯理論的視角,探討在其理論指導下太極拳武術文化翻譯中運用的策略,從而為武術文化的翻譯提供一種理論框架,進而推進釋意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互結合。
釋意理論;太極拳武術文化;翻譯策略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論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對人類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太極拳運動已經傳播到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為更好地指導各國太極拳愛好者,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的交流,太極拳武術文化的外文翻譯至關重要。然而,國內武術翻譯研究及其匱乏,多為瑣碎技巧的探討,未有系統的理論框架。本文試圖運用法國釋意學派翻譯理論來探討太極拳武術文化的外文翻譯,同時也希望縱深推進釋意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釋意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末產生于法國的一個探討口譯與非文學筆譯原理教學的學派。該學派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譯者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釋意理論摒棄逐字翻譯和脫離語境的句子翻譯,而將篇章層次的翻譯稱為真正的翻譯。它認為:成功的翻譯應在篇章層次上進行,即對篇章進行釋意,因為句子是語法上的單位,篇章才是語義單位。翻譯所譯的是意思,而不是語法,不是單個的字詞句。釋意學派的理論非常注重對翻譯過程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該學派所關注的焦點就是翻譯的過程。釋意理論認為把源語言變成目標語言要經過三個階段:1.話語闡釋(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通過分析和理解,搞清語言符號所表達的語言現象并弄清這些符號所表達的思想內容。2.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立即自覺地忘記這些語言符號的結構,以便只記住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語言符號所產生的認知和情感意義。此步驟的重點是抓住原文的內容,而不是陷入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詞句。3.原文信息內容重組(reformulation):用另一種語言的符號造成新的話語,并使這些話語符合以下兩點要求:一是要表達出原話語的全部內容,二是要易于目標語的受眾聽懂讀懂。概括來說,釋意理論不是把翻譯看作一個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單向解碼過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理解思想與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過程。
1.音譯加注解,處理民族性、文化性詞匯
太極拳中獨有的一些術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詞,如“太極”,“無極”,“陰陽”,“氣”等。這些詞匯即使中國人也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因此與其讓外國人一知半解,不如直接教他們中國文化的音譯,讓他們自己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單純的音譯讓人不易理解,因此Newmark在關于翻譯具有民族特色詞匯的論述中說:“譯者在決定必須翻譯某一個目的語讀者陌生的詞匯時,通常除了傳譯之外,還需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釋意理論認為:意思或交際意義的產生取決于交際參與者之間有足夠的共同認知。譯者的工作是用目的語喚起儲存在目的語受眾頭腦中的認知知識,從而產生交際意義。因此,譯者在對音譯詞匯作補充說明時,要考慮到西方人的認知知識,努力用西方人的英語文化來解釋太極文化。如用《圣經》思想注解中華文化中的“無極”一詞:“無極”一詞出自《莊子·逍遙游》,意指無窮無盡的混沌狀態,是古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前狀態的抽象理解。《圣經·創世紀》一章提到上帝創造萬物之前是一片混沌空虛的狀態,即“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and void,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由此可判斷,“無極”類似《圣經》描述的“混沌空虛”,因此可譯為:Wuji(the same meaning of the scene in the Bible that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再如運用杠桿原理注解“四兩撥千斤”。
2.直譯加注解,處理太極拳動作名稱術語
釋意理論認為話語的形成是為了表達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圖。推演開來,太極拳動作名稱的形成則是為了便于習練者記憶動作形體,理解動作含義。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原文與譯文在效果上的等值。太極拳傳統動作有很大一部分以動物、自然現象、神話傳說來命名,以形象思維來啟發讀者對于動作形式及動作含義的理解,因此采用直譯加注解的翻譯方法較好。因為直譯可以保持原文的形象性,所加的注解可以起到解釋動作含義的作用,以此便達到了中文動作名稱與英文動作名稱在功能上的等值。以楊式太極拳動作名稱“左右打虎”為例:在楊班侯《全體大用訣》中,“左右打虎”的口訣是“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此勢先退后進,兩拳忽開忽合,忽上忽下,手法、身法、步法變化多端,打擊的是對方的要害部位,氣勢兇猛,所以叫做“打虎”。因此,“左右打虎”可譯為“Hit the tiger from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Hit the head or chest of the opponent above and beat ribs or waist below. Two fists act in 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from up and down,left and right. Because of the fierce and powerful attack,like fighting with a tiger,its name from the above.)
3.以話語篇章為翻譯對象,遵循翻譯程序來譯太極拳文本材料
太極拳文本材料的語言風格以文言文為主,有些還采用七言絕句的形式,這些寫作方式對英譯造成了困難,突出地表現在翻譯時受原文語言影響大,譯文形式死板不易懂等。釋意理論強調以話語篇章為翻譯對象,避免了逐字逐句的對譯;以理解原文內容,忘掉原文結構,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理解了的原文內容為翻譯過程,避免了受原文語言結構的束縛而產生的譯文死板、不易理解現象。現以《太極拳論》中的一段文字做具體說明。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譯文1:Taiji is born from wuji; it is the mother of yin and yang. If it moves ,it divides; if it is at rest,it unites. Not overpassing(wuguo),not falling short(buji).let bend(qu),then extend(shen).
譯文2:Taijiquan,taking the void and quiet (wuji) as the noumenon,is guided by the old Chinese dialectical thought,such as yin and yang. On this view,the opponent and I are a unified whole. When the opponent moves,I move; when the opponent is at rest,then I am at rest. If he bends(qu),I extend(shen); if he extends,then I bend. In this process,there should be neither excess nor deficiency.
分析:譯文1選自“The Tajiquan Classics: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譯文的特點是原文與譯文字詞對應,結構對應,但筆者認為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西方人很難讀懂這段英文表述,對太極拳的習練也起不到指導作用。以釋意理論分析整段文字作者表達的其實是太極之理,即太極拳是一種什么樣的拳法,以什么為指導,有什么特點等。具體來說就是:太極拳是以虛靜(無極)為本體,以動靜,陰陽等辯證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武術。它將敵我雙方視為個統一的整體,敵動我動,敵靜我靜。由于我變化的幅度和快慢是根據對方動作的幅度和快慢產生的,所以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在理解整段文字的基礎上,忘掉中文的文字表達,將心中所理解的原文內容用通順易懂的英文表達出來,就形成了譯文2的表達形式,個人認為譯文易于理解,對西方人習拳也會有指導意義。
由于釋意理論強調在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要脫離語言外殼,擺脫原文的語言形式,那么譯文的正確與否,忠實于原文的程度則完全依賴于譯者對原文如何理解,如何表達。對原文內容理解的深淺和缺乏原文語言形式的參照,譯者在表達譯文時往往隨意性較大,對原文改動較多,甚至出現多譯、漏譯和錯譯現象。因此對譯者能力素質的要求就尤為重要。釋意學派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釋意學派要求譯者除應具有完備的語言知識外,還應不斷擴充自己的認知知識,即語言外的、有關現實世界的知識。因為認知知識同語言知識一樣,同為正確理解原文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交際意義只有在語言知識同語言外知識相結合后才會產生。對于翻譯太極拳武術文化的譯者來說,對太極拳的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領悟,都是譯好太極拳武術文化必要的認知補充。
綜上所述,釋意理論為太極拳武術文化的翻譯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理論框架,恰當地利用釋意理論可以有效地翻譯太極拳文獻,為太極文化的傳播鋪平道路。
[1]М.靳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М].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
[2]D.吉爾.筆譯訓練指南[М].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08.
[3]王壯弘.上善若水—王式水性太極拳講記[М].海南出版社,2009.
[4]Ваrbаrа Dаvis.Thе Tаijiquаn Сlаssiсs[М].Nоrth Аtlаntiс Вооks,2003.
[5]段平,鄭守志.漢英英漢武術詞典[М].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6]莫敏.釋意理論下跨文化翻譯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7]安鮮紅.太極拳英譯的缺陷及建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08).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aijiquan martial a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iu Gang
(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 Fuxin Liaoning, 123000, China)
Based on the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theory, discusses the use of the theory of Taijiquan martial arts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artial arts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n advanc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aijiquan martial arts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y
G852.11
A
1000-9795(2014)03-0417-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1-11
劉 剛(1980-),男,吉林梅河口人,講師,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