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遠 李 洋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
劉 遠 李 洋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部分,一方面,吉林省擁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另一方面,省內制造業的發展也存在著諸多“瓶頸”,其中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互動程度不夠已成為阻礙我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但國內外對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迫切需要開展這方面的理論研究。
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轉型升級
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是不爭的事實,其具體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總量小、比重低。市場化程度低,競爭力不強。內部結構不優化。同時,生產性服務業區域發展不協調,對外開放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扶持不充分。目前,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政策在我省缺乏完整配套的體系,完備的政策扶持體系應包含:準入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等。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支撐不強大。吉林省共有城鎮服務業技術人員62.9萬人,但生產性服務業中技術人員卻只有12.5萬人。吉林省信息傳輸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專業技術人員僅占江蘇的二分之一,廣東的三分之一。此外精通國外市場以及國外法律的開放型、國際型專業服務業人才十分緊缺。
第三,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不明顯。吉林省相對集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園區資源共享水平不高,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公共服務作用較弱,阻礙了我省生產性服務業合理集聚資源要素,限制了集約發展水平的提升。
第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程度不充足。“兩業”互動發展程度低,從社會分工角度講,不利于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分工的深化,限制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從價值鏈角度講,企業價值鏈的中游是制造業,其與企業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即生產性服務業,彼此互動的不足,不利于“兩業”價值鏈整合,促進共同發展。
第五,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壁壘森嚴,森嚴的行業壁壘包括行業壟斷、政策約束、體制障礙等,它一方面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中民營資本的參與,造成了經營主體的單一化;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不充分、缺乏競爭機制等等。
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的較強的產業關聯性決定其發展滯后必將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具體到吉林省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制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要依賴生產性服務業將其非核心的價值環節剝離,降低經營成本,加強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等等。吉林省滯后的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相對落后的信息與科技服務業阻礙了制造業核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制約制造業價值鏈的整合。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企業經營的上游和下游,它與作為價值鏈中游的制造業必須形成有效的互動整合,這有利于形成“兩業”協同升級的良性態勢。吉林省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但發展滯后的生產性服務業制約了價值鏈的整合進程
第三,制約制造業集群效應的形成。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通過集群發展,才能產生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率。省內生產性服務業條塊分割、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現狀將制約制造業集群效應的形成。同時,省內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的不合理也會制約制造業區域發展的平衡性。
第四,制約制造業對外開放的推進。生產性服務業中品牌營銷、會展業等都有利于制造業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提升國內和國際競爭力。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推進吉林省制造業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開放,培育吉林省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省內滯后的生產性服務業必將阻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的進程。
第一,構建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上游、中游、下游的價值鏈互動融合機制。企業競爭逐漸由單個企業間的競爭向價值鏈競爭轉化,最終將演化為跨價值鏈的競爭,要改變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條塊分割、壁壘分明的劣勢,就必須要構建“兩業”價值鏈互動融合機制。首先,技術創新是價值鏈互動融合機制的內在動因。因而我省要著力引進高層次服務業專業人才,增加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科研投入,打牢吉林省技術創新的基礎。其次,規制放松是價值鏈互動融合機制的外在動力。目前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在在準入、經營、定價等方面都受到較多規制,多重規制在較大程度上抑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因而必須要合理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范圍,努力形成多種所有制平等準入、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構建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與支柱制造業、優勢制造業、弱勢制造業的互動協調機制。企業協同由最初的企業內部協同轉向企業外部協同,由產業內部協同轉向多個產業協同。因而必須要構建“兩業”互動協調機制,增強“兩業”發展的平衡性與協調性。吉林省的支柱制造業是汽車制造業、化工制造業,支柱制造業應繼續做大做強,帶動上、下游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吉林省優勢制造業包括農產品加工、醫藥和電子制造業。優勢制造業發展模式應該是以已經形成的產業集聚效應為契機,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域外資金,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吉林省的鋼鐵、紡織、輕工等行業都顯示出弱勢發展態勢。弱勢制造業的發展應依托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將物流、融資、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弱勢轉化為強勢。
第三,構建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與省內制造業、國內制造業、國際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機制。不論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發展,還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都必須放在省內、國內、國際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因而必須要構建“兩業”互動發展機制,學習省內外、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促進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協調發展。省內“兩業”互動著眼于新型制造業基地建設,構建市場化、開放化、社會化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各縣市立足于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特色,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兩業”融合。省內生產性服務業與國內制造業、國際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應以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亞地區為重點,穩步推進,最終實現與國內、國際其他發達地區的融合互動。
第四,構建吉林省生產性服務業與省內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統籌機制。工業化將加快制造業鏈條上游的策劃、設計、研發和下游的物流、配送、營銷等環節從生產領域中分離出來,擴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信息化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農業現代化將帶動以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保險等農業服務業發展。因而必須構建省內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統籌機制。以工業化促進制造業企業非核心價值鏈外包以提升競爭力;以信息化促進制造業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信息研發水平;以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服務業與農業裝備制造業的共同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笪尚平,王忠吉,遲遠英.吉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統計研究,2008(1).
[2]吳麗麗.吉林省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5.
[3]楊仁發,劉純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背景的產業升級[J].產業經濟,2011(1).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Liu Yuan, Li Yang
(Marx'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s a part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on the one hand, our province has good manufacturing ba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so has many "bottlenecks", the interac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has not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hin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province.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research is not sufficient, so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Jilin provinc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719
A
1000-9795(2014)01-0477-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1-25
劉 遠(1989-),男,山東鄒城人,從事經濟發展理論與經濟政策方向的研究。李 洋(1984-),女,吉林長春人,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