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
(College of Business Massey University)
高等教育機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正面臨著dlearning(遠程學習)、e-learning(電子學習,也稱“在線學習”、“網(wǎng)絡教育”、“數(shù)字化學習”等)、mlearning(移動學習),u-learning(泛在學習)等多元介質沖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e-learning。為了確保e-learning的教學質量,一些國家已成立了相關質量保證機構。但由于評價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也間接地成為某些機構實施網(wǎng)絡教育失敗的原因之一[1]。“標桿管理法”(Benchmarking,BMK)也稱“標桿分析法”或“基準化分析法”,最早由美國施樂公司(Xerox Corporation)于1979年提出,是企業(yè)管理活動中支持企業(yè)不斷改進和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2005-2006年開始應用于高等教育機構,最初在新西蘭,后來應用到歐洲各國,并受到英國高等教育學會的支持,最近幾年擴展到了美國[2]。e-learning Benchmarking(電子學習標桿管理法)在英國被視為大學轉變的“關鍵促成者”。本文擬對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些電子學習標桿管理法進行簡要介紹。
SEVAQ+于2009年產(chǎn)生于歐洲教育、視聽及文化執(zhí)行機構(EACEA),是增強技術學習自我質量評估的方法。開發(fā)SEVAQ+的目的是將萊奧納多·達芬奇試點計劃(Leonardo da Vinci pilot project)(2005-2007)的結果—SEVAQ工具和電子學習質量自評估概念[SEVAQ+,2009]進行廣泛的推廣和開發(fā)。SEVAQ+可供不同的教育機構使用,評估任何受技術支持的教學和學習質量,無論其是完全的在線遠程學習課程,還是“混合式學習”。
SEVAQ+確保向參與技術學習提高系統(tǒng)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提供反饋分析,并且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追蹤學期間或年度間的進步、與其他機構比較標桿教學和培訓的效果[3]。SEVAQ+評估方式是自我評估,評估重點是投入、過程、產(chǎn)出的結合,評估工具是在線工具Sevaq(問卷表在線生成器)[4]。2011年4月發(fā)布了SEVAQ+2.0版本。其優(yōu)勢是將一個單一的評估模型與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聯(lián)合起來,確保滿足不同使用者和機構的不同需求,目前已被歐盟區(qū)內的高等教育機構所接受和使用,但對歐盟區(qū)以外(特別是第一語言并非英語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來說,普及應用還有待時日。
Open ECB Check(開放式ECB檢測)是2008-2010年間在德國實施的一個電子學習國際能力建設認證及質量改進計劃。它倡導一種成員可參與式的質量評估環(huán)境,在不同成員組成的“社區(qū)”內,成員不但可以使用開放式ECB檢測工具,也可以通過同行機構評審來對自己的機構表現(xiàn)進行指導,促使其教育質量有效改善和提高[5]。
開放式ECB檢測共有7個標桿管理區(qū),指標定性總數(shù)有52個[6]。在認證過程中,申請機構會得到一個“工具包”(基于Excel的在線數(shù)字標桿管理工具),是該機構基于質量標準目錄進行全面自我評估的基礎。開放式ECB檢測的概念性標記是使用五種核心方法(標桿管理、標桿學習、同行評審、自我評估和定性加權求總)進行網(wǎng)絡教育質量的評估和驗證。該方法既包括了電子學習自我評估方法,也包含了一個可供同行間進行評估和交流的虛擬社區(qū),是經(jīng)過檢驗并能滿足電子學習項目改善需求的方法。其不足之處是,評估過程較為繁瑣,被評估機構至少要經(jīng)過7個階段才能得到評估結果。
eMM是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Marshall S.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一個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軟件改進能力測定(SPICE)的方法,即“電子學習的成熟度模型“(E-Learning Maturity Model,簡稱eMM)。該模型主要用于評估高校是否有能力設計、開發(fā)和使用e-learning,用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教職工的教學、科研需求。針對高校在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確保高校能夠有效的長期進行高質量的e-learning建設。eMM中的每一個領域都包括了不同的指標,用以評估高校每一個過程中的整體表現(xiàn)能力。
eMM有5個標桿管理區(qū),35項指標,分5個等級。評估方式是自我評估與協(xié)作評估相結合,定性評估,評估重點是投入、過程、產(chǎn)出三方面相結合,使用的工具是eMM 2.3評估手冊[7]。主要優(yōu)點在于將高校中的復雜繁瑣工作分割成了僅用于評估elearning的不同部分,從而在避免損失潛在信息的情況下,獨立、有效、簡單地進行評估。eMM的普適性有待驗證,不同的評估機構和組織可對該模型中的指標進行符合自身情況的修改和完善,以提高電子學習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E-xcellence是歐盟資助的一個項目,由歐洲大學遠程教育協(xié)會(EADTU)在12個合作伙伴支持下開發(fā),2006年11月23-24日在愛沙尼亞的塔林正式推出。該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網(wǎng)絡教育質量標準,包括項目和機構層面的一套評估工具、內部質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改善工具和卓越認證工具。評判標準包括對被評估機構的微觀和宏觀層面考察,比如機構的制度、課程表和課程內容等不同環(huán)節(jié)。總體而言,它是一種基于網(wǎng)絡質量標桿管理評估的工具,包含了教學、組織機構及技術框架,重點關注可近性、可變性及互動性。
E-xcellence標桿管理區(qū)的數(shù)量有6個,50個excellence標桿管理指標,其中33個是門檻[8],指標定性、明確,評估方式是自我評估,評價重點是投入、過程與產(chǎn)出的結合,使用快速掃描工具(在線快速評估),被評估機構能夠快速有效地獲得全面的評估報告,研究人員能夠對評估工具進行在線升級和完善,目前已升級為E-xcellence+。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評估機構僅僅選擇快速評估中的基本選項,盡管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得到關于該機構在電子學習表現(xiàn)方面的大致情況,但是這些內容的改善還需要更多的人為關注;在線調查問題的設計也需要考慮管理機構、課程設計者、教師和學生等不同情況。
為滿足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對電子學習質量改善的需求,Paul Bacsich教授于2005年最先推出了Pick&Mix 1.0測試版的電子學習質量改善方法,用于12個機構與曼徹斯特商學院的對比研究。評估體系包含核心指標(20個)、輔助指標(5個)和局部指標(高校自身)三種。對于每一個評判項,都使用英國高校機構所熟悉的概念、結構、過程和詞匯表達。指標項中,每項指標都用1-5級評分[9]。
Pick&Mix的主要特征是:指標明確,定性評估,重點評估產(chǎn)出和過程,自我評估與協(xié)作評估相結合,目前使用的工具為Pick&Mix 2.6版。由于沒有內置的項目管理或參與方法,該方法沒有受到方法上的限制,并且包含了其它方法中的定性標準、最佳實踐及標桿管理,可以在項目管理方法范疇內被輕松地運用在所調查的高校中并賦予權重,調研人員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評估情況制定新的指標。但由于評價選項的設置使用了與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有關的內容、結構、過程和術語,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高等教育機構來說,評價選項未必一定都合適。
除上述方法外,常見的e-learning指標管理法還有:Massive、Acode、Chiron、Elt1、Benvic、Bhe和Mit90s。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1] Marshall,S.201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learning:lessons from the eMM[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02/2012,Volume 28,Issue 1:65-78.
[2] Stephen,M,2005,Determination of New Zealand Tertiary Institution E-Learning Capability:An Application of an E-Learning Maturity[R].Model Report on the E-Learning Maturity Model Evaluation of the New Zealand Tertiary Sector.PP:1-130.
[3] EACEA.PRESS RELEASE,2011,SEVAQ+LAUNCHES V2.0 OF ONLINE TOOL FOR QUALITY INELEARNING[EB/OL].http://www.efodl.net/download/SEVAQ_Press_release_01.pdf.2014-01-07.
[4] [5][6][7][8][9][10][11][12][13][14]University of Kragujevac Tempus project,2011,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learning at western Balkan Higher Institution[R].E-learning 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and tools review(Report 1.3).pp: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