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
(江蘇大學能動學院,江蘇鎮江212013)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綜合素質的培養,“卓越人才”的培養更是如此,要求涵蓋人文素質、專業素質、道德素質、發展潛力素質和身心素質等[1]。在諸多素質中,道德素質是位居第一的核心要求。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首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人類歷史上最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和思想意識去教育人、啟發人,通過感情的熔鑄與真理的啟迪,使人們從種種偏見中解放出來,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創造世界的能力。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從單一性走向了多樣化和立體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便捷、更加及時、更加有效。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自由傳播、傳播者的平民化、傳媒機構的企業化、信息的虛擬化、不良信息泛濫等也會擾亂信息傳播環境,造成新媒體的失范,使個人隱私的社會倫理問題、信息的管理與控制問題、強勢文化的過度影響問題、現實世界虛擬化問題、輿論導向的偏頗問題[2]等不斷出現。新媒體的發展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廣闊發展前景,但也給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困難與挑戰,對于“卓越計劃”能否順利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工科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工程教育水平和培養質量卻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導致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科技人才嚴重不足,發展受到束縛,這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對我國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白吭接媱潯笔秦瀼芈鋵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該計劃以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作為根本目標,在若干年后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并構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從而使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3]?!白吭接媱潯钡墓ぷ魉悸肥?在總結我國工程教育歷史成就和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4]。
“卓越計劃”實施已經三年,但學界開展的各項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卓越計劃”中所起作用的研究還不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的還不夠,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卓越工程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研究沒有跟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卓越工程師”能力培養中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的發揮。
“卓越計劃”培養的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除了花大力氣培養他們“卓越”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樹立“卓越”的為國家富強、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奮斗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緊緊圍繞這一培養目標,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創新“卓越工程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新途徑,努力為國家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貢獻力量。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新媒體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構建和完善適應新媒體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1.善于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大學生普遍對新媒體感興趣,往往引領新媒體傳播技術,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同步甚至率先掌握新媒體,了解新媒體特征和新媒體文化特點,探究新觀念、新途徑和新方法,不斷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習使用新媒體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堅守原則,牢牢記住自己的工作職責,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此同時,學校要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及時收集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并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占領新媒體輿論陣地。
2.理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系,確立“互為師生,良性互動”的工作理念。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選擇與利用具有自由化和自主化的特點,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相信“權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把握學生的發展特點和人格個性,主動與學生通過新媒體互動,使師生互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將大學生看作單純的“教育對象”的觀念,實現教育角色的轉換,讓雙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時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新媒體環境中建構和諧互動的現代師生關系。
3.構建新媒體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靈活運用新媒體。隨著新媒體形式日益多樣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日漸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各種新媒體。怎樣有效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擺在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介入學生使用的新媒體,進行廣泛調研。不同的學生對信息的關注內容和辨識能力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大多數學生能正確運用新媒體,思想是積極健康的,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缺乏正確引導,出現了思想偏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不同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具體情況,靈活多樣運用新媒體,既可以采用“一對多”的工作方式,更需要通過“點對點”的直接有效的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對全體學生的有效覆蓋。
4.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的工作新思路,實現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盡管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但現階段,傳統媒體仍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具有導向鮮明、公信力較強等獨特優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為新媒體完全替代。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比如新媒體環境下建構的虛擬空間不是與現實世界割裂的,而是以現實為基礎的,是現實社會的拓展與延伸;所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都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探索,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樣化、立體化,確保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1] 藍琳.“卓越計劃”視域中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12,(32):155.
[2] 蔣萬勝,張芝龍,劉曉榮,張麗.網絡輿論中的雙重表達及其博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2011-01-08/2012-04-09.
[4] 樊立萍.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