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棟
(中國礦業大學黨委組織部,江蘇徐州221116)
2012年9月,日本政府針對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島上演的所謂“購島”鬧劇,使每一位中華兒女都義憤填膺。國人自覺行動起來,維護國家利益。這種自覺行動就是民族主義情緒的釋放。民族主義是世界上最強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識,它如同家庭對于家庭成員的天然親和力一樣,對人們產生最直接、最自愿、訴于親緣本能的感召力[1]。時至今日,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深廣,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民族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進而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鴉片戰爭之后的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國家,這種狀況直至新中國的成立。中華民族要騰飛,就需要民族主義,因為民族主義強調國家意志、整體利益。但民族主義具有兩面性,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民族主義思潮可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也會滋生激進的極端主義。
1.民族主義的最高表現形式: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價值指向是民族,愛國主義的價值指向是愛國。在我國,各個民族緊密團結,自覺維護民族利益,民族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高度統一,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訴求充分一致。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日本在山東的特權等要求遭到無理拒絕。巴黎和會激發了國內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為點燃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北京的青年學生聯合廣大人民群眾走向街頭示威游行,由此推動了一場聲勢浩大、遍及全國、影響深遠的愛國主義運動。新中國成立不久,朱光亞、錢學森等游學海外的青年科學家沖破重重困難,回到急需人才的祖國,他們的行動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大學生,心系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積極投身國家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他們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愛國主義的典范。汶川地震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而在抗震救災中,很多志愿者的身份是80后的高校大學生,民族主義激發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當代大學生在民族的苦難之際,學會了堅強、走向了成熟。當今中國處在一個振興和崛起的時期,要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需要民族主義來營造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2.民族主義的非理性表現形式:極端民族主義及其他。英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說過,導致民族主義發生的通常是創傷感和恥辱感。對自己實有的或是想象的美德夸大,而對別人的榮譽、快樂和成功則充滿了怨憤和敵意[2]。因此,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是民族意識的一種“發炎紅腫”狀態——極端民族主義。從1996年宋強等編著的《中國可以說不》,到2009年宋曉軍等編著的《中國不高興》,無不滲透著極端的民族主義,所謂“我號召中國人要記住仇恨!”“美國的完蛋只是時間上的事情!”“我們強大了,我們就揍你!”“持劍經商”等言論甚囂塵上,諸如“哪怕華夏遍地墳,也要殺光日本人”、“寧可大陸不長草,也要收復釣魚島”等言論充斥著我們的視聽。此類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會毒化青年學生的心理,把青春期騷動發酵為集體人格憤懣,并訴諸暴力。此外,非理性的民族主義表現形式還有盲目的民族排外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易塑性,很多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思潮在資訊極為發達的今日社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一定條件下,深受非理性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大學生會被心懷叵測的不法分子所蠱惑和利用。
1.通過多元化渠道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這一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凝練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多元化的社會思潮,通過多種渠道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高校各項工作的始末。首先,要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要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開拓主題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信息平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青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其次,要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除了形勢政策課主陣地外,還應開辟公共選修課、輔修課、專場或專題輔導報告等形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青年學生的頭腦,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高校應開設社會思潮這門課程。目前,高校政治課的主要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缺少直面當代社會思潮的專門課程。
2.占領高校思想傳播的主陣地,掌握思想領域的話語權和解釋權,加強民族主義思潮傳播途徑的管理。高校要高度重視對各種社會思想傳播途徑的掌控。任何一種社會思潮的發端和傳播都有其現實根源,高校應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高校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既不能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禁地,也不能成為各種思潮的運動場。任何社會思潮的傳播效果,關鍵在于傳播這些思潮的人。因此,高校應建設一支能夠正確傳播和科學解讀各類社會思潮的教育工作者隊伍。他們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善于理論聯系實際;他們深入研究各種社會思潮理論,敢于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所折射的現實問題,學校應鼓勵、資助他們研究各種社會思潮,使他們擁有各類社會思潮的話語權和解釋權。對于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按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既要善于尊重和包容,又要善于批評和借鑒。當一種社會思潮涌進校園時,要能夠認識其根本屬性,能夠迅速掌握其產生的根源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能夠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明辨是非。要以民族主義正反兩方面的現實案例教育大學生,使他們認清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理性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異同。同時,在傳媒高度發達、信息傳播迅捷的今天,高校應構建非理性民族主義思潮傳播的預警機制,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對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做到科學預警、適時干預、規范管理、全面掌控。
3.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輔以全球化視野引導大學生理性審視民族利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看待任何事物我們只有以辯證和發展的眼光,才能認識事物發展的機理和趨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審視民族利益更應如此。在民族利益遭受侵襲時,高校應引導大學生理性審視。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趨勢就是全球化和民族化。過分強調全球化發展趨勢,就會演變成全球一體化和西方化,因為當今世界全球化是以歐美為主導的全球化;過分強調民族化趨勢,就會否定全球化強勢發展的現實,進而錯失民族發展的機遇,甚至走向封閉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當代大學生對國家寄予較高的心理期望,當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遭受“挫折”時,心理期望便與現實境遇產生落差,非理性的民族情感便會迸發出來。“現有的國際關系體系是一個基于利益的復雜的博弈雙贏的過程,而民族主義卻常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迫使政府采取激進外交政策從而‘大快人心’,理性的選擇易被浮躁和喧囂所取代,閉關鎖國、盲目排外、夜郎自大等各種反現代性的思想、行為和政策可能又會重新出現,那樣對于民族和國家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保?]中西方在發展過程中,交鋒的不只是經濟領域的實力,還有意識形態領域的價值觀。高校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大學生從實際出發,審視民族利益應考慮全球化的大環境,堅持站在歷史的高度和跨度上看待問題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審視民族利益,歷史地、全面地分析,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一事一時。
[1] 蕭功秦.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析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0,(8):57-77.
[2] [英]以賽亞·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才[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249.
[3] 陳學明.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青年政治社會化[J].理論與改革,20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