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琪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沙 410083)
移動互聯網對參與式教學的雙重效應分析
董文琪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沙 410083)
移動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便捷性、智能化和個性化特點,對參與式教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適用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可支持學生對信息的隨時隨地獲取、主張和鼓勵大眾參與、豐富參與式教學的工具和適用范疇;另一方面,其娛樂化應用、碎片化交際以及催生的網絡教育趨勢,也給參與式教學的適用帶來挑戰。對此,學校和教師應從變革的視角接受這一現實,通過積極的努力優化參與式教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
移動互聯網;參與式教學;雙重效應
作為一種對傳統“布道式”教學的超越,參與式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高等教育領域得到廣泛的適用和討論。近年來,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教育環境開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源于當前盛行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該技術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帶來變革的同時,也對高等教育理念和方法產生沖擊,給參與式教學實踐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思考[1]。
所謂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MI),就是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融合為技術基礎,旨在滿足人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取并處理信息需求的一種新興業態。目前,大眾已普遍接受和使用這種技術搜尋信息、交流觀點、完成工作。根據2013年7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 2013 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 5.91 億,其中手機網民的數量為 4.64 億,在整體網民中所占的比重為78.5%,不僅穩居第一大上網終端地位,也是新增網民的第一來源[2]。
當然,移動互聯網并非簡單地等同于手機上網,它的本質是以自然的方式將互聯網融入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相比于傳統的桌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具有下列三個典型特點:一是便捷性。與傳統網絡的固定性和時段性相比,移動互聯網可通過移動終端全天24 小時無縫銜接,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無線網絡搜集信息、交流觀念、傳遞信息,并為人們提供移動音樂、手機游戲、視頻應用、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等豐富多彩的互聯網應用。二是智能化。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下的電子設備要比傳統的電子設備“聰明許多”,它們不僅具有計算、存儲、通信能力,還擁有越來越強大的智能感應能力,包括定位、識別身份、采集音像以及感受溫度和嗅覺,可滿足用戶各種各樣的細化需求。三是個性化。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最吸引人之處。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個性化特征全面體現在終端、網絡以及內容與應用等三個方面。終端個性化指的是移動互聯網在消費終端與個人綁定,個性化呈現能力非常強。網絡個性化則指的是移動網絡能精確反映和提取用戶需求及行為信息,并可與Mashup等互聯網應用技術、電子地圖等相結合。內容與應用的個性化則指的是移動互聯網可以采用社會化網絡服務、博客、聚合內容(RSS)、Widget等Web2.0技術與終端個性化和網絡個性化相互結合,極大釋放個性化效應。
移動互聯網的上述特點使得其在十余年間獲得了迅猛的普及與發展。根據瑞典互聯網市場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已擁有11億智能手機互聯網用戶[3]。而大學生群體一直是智能手機的主要使用者,他們對新技術的好奇及其對信息的廣泛需求,使得他們更快地接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的電子設備,使用移動網絡進行搜索和社交。
正如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一樣,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人們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帶來極大影響,并為參與式教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帶來了強大的支撐和保障。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
1. 支持學生對信息的隨時隨地獲取。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為大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更快捷的信息獲取工具。對于已經掌握一定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大學生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網絡搜索信息、交流觀念。在當前的高校教室中,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就是:臺上的老師剛講到一個概念或問題,臺下的學生立馬就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搜索,甚至使用其搜索結果補充和質疑教師的講解。這種做法顛覆了傳統布道式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有力地印證了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理念:知識不再是一種儲備,而是“社會性的建構與分享,不再是記憶和喚醒,而是一個形成意義、解釋和發展更深層次理解的積極的、情景化的參與過程”[4];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是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分析外部世界問題的引導者。
2. 主張和鼓勵大眾參與。 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如果說Web1.0時代的本質是信息聯合,Web2.0時代的特征是人際互動,那么移動互聯網技術所代表的Web3.0時代則追求的是大眾協作與創新。在這個時代里,大眾已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還是創新性觀念、產品和服務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社會財富的締造者。YouTube、Facebook、Qzone、個人博客等,都是平民大眾在網絡發布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自己專屬“媒體”的便利平臺。個人在不需要支付什么成本,也無須擁有專業技術知識的情況下就可以輕輕松松地參與網絡創造,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思想。而互聯網的跨地域性和交互性,也使得個人容易在網絡中找到共同興趣愛好者,形成團隊、進行協作,創造出價值更大的知識產品。創立于2001年的維基百科就是在當前的知識社會條件下,用集體潛能改變世界的明證。作為一個基于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維基百科僅通過大眾的志愿參與,就在沒有廣告、沒有利潤、沒有議程的情況下,使用285種語言完成了對2200多萬個條目的10億次以上的編輯,在全球擁有3.65億使用者和80多萬人次的日均瀏覽記錄。這樣一種強調創新與協作的社會環境,不僅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標桿,也給其教學理念和方法的適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豐富參與式教學的工具和適用范疇。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大眾,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更加便捷地分享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論壇、貼吧、在線圖書、各種內容的網站、知識分享工具和學習工具、電子設備和終端,都在促進著知識的生產和流動。一個人幾乎可以依靠移動互聯網獲得所有可以想象的學習手段和無限的知識入口。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催生了各類即時性、交互式學習工具的開發,推動著在線學習的體驗和選擇。很多網站都為其瀏覽者提供RSS閱讀器、Dropbox、Google Reader等各種個人知識管理軟件,以提高網民對網絡信息知識的學習、保存、共享和使用效率。此外,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依托于網絡的在線學習方式已經從數字化學習(E-Learning)發展到移動學習(M-Learning)階段。該階段的在線學習主張通過對無線網絡、移動通訊設備以及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利用,實現隨時隨地學習。這些都是大學生參與教學的有利工具。
雖然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大學生創造了更加豐富、多元的網絡學習平臺和工具,但技術的改進并不意味著學生學習效率的必然提升,它的出現也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制造了干擾和問題。具體表現為:
1. 增加了參與式教學績效考核的難度。 當代大學生群體是伴隨著網絡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他們大多從中學或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并擁有較長的網齡;網絡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不僅能夠熟練地應用各種互聯網操作技能,還樂于在共享、動態和開放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持下,依賴移動網絡從事社交、娛樂和學習。面對參與式教學常用的課堂討論、團隊協作以及課后作業,大學生們可以輕易地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應付教師的安排,制造自己認真學習的假象。常見的行為包括:面對教師的課堂提問,未作任何課前準備的學生,隨時利用手中的手機展開搜索,再用搜索到的信息,洋洋灑灑地在課堂上發表,形成虛假參與;對于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學生也不再花費大量力氣去閱讀或整理資料,而是多通過網絡搜索的方式,裁剪、組合既有的信息應付教師。教師則難以分辨哪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哪些是舞弊和抄襲。這些現象直接加劇了教師控制教學過程與評估學生學習績效的難度。
2. 弱化了學生參與的程度。 在移動互聯網交際中,存在著兩種突出的碎片化效應,一是信息傳播內容的碎片化,二是信息傳播者注意力的碎片化。前者指的是人們在使用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時,相關內容易被碎片化分割;后者則是網絡認知中的注意力匱乏問題,即人們通過移動網絡傳媒閱讀了非常多的信息,但卻沒有就此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而是讓自己了解的東西成為過眼云煙。這兩種效應都對人們的信息傳播產生負面影響,前者使得人們在內容表達上盡量刪繁就簡。這樣的傳播及表達方式雖可以加速人們對信息的接收,但是不利于人們對信息的全面分析和理解;過度依賴這種方式獲取信息,會導致大學生的某些能力,例如記憶力、系統思維能力、理解力的萎縮。后者則導致人們對于移動網絡平臺上信息的注意力縮短。當大眾便捷地使用搜索引擎在一個個文檔之間隨意跳躍時,其注意力往往只會被文本中的只言片語所吸引,較少關注整體和進行深刻的思考。這些工具在幫助大學生接受移動互聯網所呈現的信息盛宴的同時,也被帶回了徹頭徹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狀態[5]。這種狀態使得學生在參與式教學情境中,所能閱讀或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對上述信息的深度探討和研究。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學生越來越不耐煩于大容量信息的接收。當他們使用智能手機閱讀文字性的新聞文章時,56%的學生讀不完前三段,72%的學生甚至讀不完一個故事的1/4;對于視頻新聞,79%的學生只收看前面的59秒或更少;81%以上的學生只接受30秒以內或更短的音頻新聞報道[6]。
3. 危及了參與式教學的根本。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技術的利用增長最快的一個領域就是網絡教育。任何年齡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大學更是把網絡教育視為未來的主流,希望通過推廣網絡教育來降低教學成本、削減學費,平衡公眾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與政府緊縮的財政預算之間的矛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學尤其是公立學校,秉持“開發利用最新科技,在保證合理學費的情況下服務盡可能多的學生”的目標加入網絡教育推廣的大軍。近年來,這種趨勢更是發展迅猛,令人措手不及,如MOOC的開展就是典型。雖然目前還沒有明顯數據證明網絡教育優于課堂教學,但它正在逐步蔓延、悄悄蠶食課堂教學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樣的趨勢,在豐富參與式教學的工具和方法的同時,也在根本上影響著參與式教學適用的基礎——正規的學校教育。畢竟,參與式教學也與傳統式教學一樣,隸屬于正規的學校教育。一旦網絡教育成為主流,參與式教學必然也會隨著學校教育的衰落而走向式微。面對移動互聯網技術,參與式教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們需要考慮:如何評價網絡教育以及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如何將各種在線播放平臺、個人化的教育資源、多元的社交網站以及即時通信工具變為參與式教學中的輔助工具,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和空間?如何分配網絡教育與課堂教育在參與式教學中的適用比例?
面對移動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促進與挑戰,學校與教師需要用變革的思維來考量自身的目標與行為,為參與式教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應用做出積極的努力。
1.學校層面的支持與保障。第一,普遍提升小班授課比例。雖然小班授課的成本明顯高于大班授課,但是從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效果來看,小班授課明顯好于大班授課。第二,建立與參與式教學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將教師對參與式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情況以及學生的參與程度納入教學考核范疇之中。第三,加強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課程網絡建設,確保教師可以隨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指導,進行教學過程管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各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為其能從各自的專業與學科角度出發實施參與式教學提供支持。要知道,參與式教學的成功實施并不是一個無師自通的過程。每一次成功的參與教學,都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老師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需要學校在各方面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學習交流。例如,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每年都會從學生和教師的視角調研大學生的學習參與狀況,并形成調研報告對外發布。而在我國,類似的研究和支持還比較少,尤其需要學校層面對此做出大量的投入和支持。
二、教師層面的實踐與努力。 移動互聯網技術給每個人都打開了知識寶庫的大門,但大學生在使用此技術去創造、學習和協作時,仍然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移動互聯網技術給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帶來的影響,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幫助他們提高識別信息、選擇信息、運用媒介的能力。因此,教師的工作重點應是創設各種引人入勝的、有意義的、有效的學習體驗,吸引學生參與,為其能力發展提供腳手架般的支持作用。具體包括:促進學生認知,也就是推動學生對與課程相關的知識的學習;增進學生之間的聯系,在各個學習主體——學生之間促進交往和寫作;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7]。
當然,教師在履行上述職責的同時還必須面對自身的學習問題。教師是一個教育者,但也必須是一個學習者。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勝任教育者的要求。而且對教師學習需要的認識,也有助于教師以平等身份處理師生關系。
[1]賽迪顧問.2011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回顧與展望[DB/OL] http://tech.sina.com.cn/it/2012-02-28/12196778658.shtml 2012-02-28.
[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 717505343100851.pdf.
[3]Internet 2012 in numbers[DB/OL]. http://royal.pingdom.com/2013/01/16/internet-2012-in-numbers/.
[4]Jacobsen, M..Teaching in a participatory digital world. Education Canada, 2010,Summer(3):13-18.
[5][美]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M].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6.
[6]Smartphone User Survey: A glimpse into the mobile lives of college students[DB/OL]. http://testkitchen.colorado.edu/projects/reports/smartphone/smartphone-survey/#sthash.ulH5p8HX.dpuf.
[7]Satoru Takahashia, Eisuke Saitob.Changing pedagogical style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ding Game in a Japanese university[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Vol.16(4): 401-412.
(責任編輯肖地生)
G642
A
1003-8418(2014)02-0081-03
董文琪(1973—),女,江蘇豐縣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