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輝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志愿服務促進高職學生社會成長的教育功能研究
吳文輝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高職生不僅處于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的特殊階段,也處在從“準社會人”向承擔社會職業的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高職生能否順利完成“社會成長”至關重要。志愿服務作為高職生最直接有效的與社會環境相接觸的途徑,可有效促進高職生個體社會素質的提升。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志愿服務對高職生社會成長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對于高職生社會意識、價值觀、情感、認知等多方面引導功能的實現。
志愿服務;高職生;社會成長
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也稱之為志愿工作,義務工作等)指人們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泛指人們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盈利、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對于高職生來說,志愿服務這一教育途徑實現了課堂教學所不能全面表達的,作為一名社會人所應承擔社會責任的體驗環境。志愿服務對高職生社會成長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理性價值觀以及情感體認等方面的塑造,對于構建高校實踐育人體系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高職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心態是不同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兼顧利他與利己動機。所謂利他動機,就是基于自己的愛心與社會責任感,想通過一定的途徑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利己動機則表現為,高職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高職生對于擴大社會交往范圍,接觸新事物、結識新面孔的需求不斷提高,通過志愿服務這一平臺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高職生主動在學習和生活中尋求自我鍛煉的機會,對于社會實踐的參與熱情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體驗意識在高職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他們通過加入校內學生組織,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參與到形式各異的實踐活動中。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感召下,高職生深入志愿活動,必然與受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良性的互動關系。社會角色的不同、經濟收入的差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等社會結構性差異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顯得不再那么重要,高職生志愿者們與接受服務的對象和諧相處、互助友愛,他們與社會各階層、不同類型社會群體或個人深入溝通和交流,打破交際隔閡提升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高職生在組織參與志愿活動時,除了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還學習了專業領域外的新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志愿服務的過程幫助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他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團隊配合在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非常重要,團隊內部在組織策劃過程中交流配合,彼此間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團結協作增強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助人利他的過程,也是促進個人成長和人格完善的過程。高職生在活動中既要注重和他人的協同配合,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要注意在體現集體主義精神的過程中發揮個人優勢,彰顯個人魅力,實現個人價值,在活動中獲得團隊配合與個人價值相得益彰的雙贏局面。
高職生價值觀念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志愿服務本身具有的特殊內涵和形式,使其自然成為讓高職生在社會價值上會領悟出自我之于社會的意義的重要載體。高職生志愿服務組織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鋒隊,對于引導高職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升華為信仰,促進高職生領悟積極正確的社會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志愿服務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展現出科學的世界觀。志愿服務是存在和發生在一定的公共空間和人群領域,一般不會存在和發生在個人空間和領域中,其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和社會性,表現的是一種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其社會價值體現的標準主要體現在公共福利和社會利益兩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馬克思從現實生活中的人與生產關系入手,提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出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素質和智力水平均衡發展的重要性。
馬克思尤其強調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較之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志愿服務也是一種貼近現實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也向社會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高職生志愿服務所倡導的志愿精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生通過志愿服務不僅提升個人能力,取得精神與信念上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了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最終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志愿服務的自愿性和主動性展現出積極的人生觀。目前,整體來看我國高職生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加強使其希望在個人與集體,得到與付出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在人生目標方面,高職生也充分認識到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個人滿足要建立在集體滿足的基礎上;只有自身不斷地完善,才能在未來社會中尋求機會與發展。在高職生參與志愿服務方面,其具有自愿性和主動性的特點,高職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受任何外力影響和第三方強制要求,要與政府機關與社會組織的行政行為有著顯著差異。因為高職
生在參與過程中都有選擇參加或退出的權利,是不求回報、不求得失,基于鍛煉和提升自己道德修養、社會意識等因素而參與的。
志愿服務的公益性和利他性展現出理性的價值觀。志愿服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社會活動,不以獲取任何物質回報的無償服務,參與者基于自己的愛心和責任感無償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或技術奉獻給志愿服務事業,體現公益性和利他性的基本特征。
參與其中的高職生隊伍不斷壯大,說明當代高職生已經逐步認可志愿服務的精神以及自身已經具備強烈的愛心責任意識。這明顯區別于以追求物質回報或其他私利的功利化思想,也保證了高職生參與活動的行為本質是義務奉獻與服務社會。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高職生志愿者所遵循的志愿精神的基礎。無私奉獻、重德貴義,律己修身、助人為樂的中華傳統美德以及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都激勵著高職生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的責任意識,彰顯著當代高職生主流的價值觀;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孕育了當代高職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當代志愿精神所提倡的助人為樂、奉獻服務、尊老愛幼、勇于擔當的中華傳統美德,不僅展現了當代高職生的主流價值觀,更是對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深入貫徹。
一般來說,高職生社會情感是基于對社會、人民和民族的深厚熱愛,并在這種感情支配下,主動承擔社會義務和責任的精神。而這種社會情感一旦形成,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并且是加強道德認知、堅定道德信念、錘煉道德意志的催化劑,是道德行為的推動力。所以,通過志愿服務來提高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情感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以理塑情,健康目標塑造志愿服務的情感激勵效能。所謂志愿服務的情感激勵效能是指通過實現目標帶來的成就感來激發、鼓勵參與志愿服務的人的行為。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目標具有內驅力,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情感目標是認識升華到信念的元動力,而不能僅僅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認識活動發生的誘因。
在高職生志愿者主動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高職生將無私奉獻社會的精神轉化為對社會的豐富情感深深扎根于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中,去理性的觀察社會。構建自己正確、科學的價值評判標準,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并轉化為自己個人的言行習慣,學會用客觀理性的價值觀念去評判社會的“真善美”。這也是通過健康的情感目標實現高職生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和堅定理想信念的最終目的。
以人動情,和諧團隊發揮志愿服務的情感感染效能。志愿服務的感染效能是指志愿服務一般都是團隊協作,團隊的熱情具有對成員情緒情感施予影響的功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相互感染的,團隊與個人、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積極、健康、向上的團隊熱情,感染著其中每一位成員。情感的感染效能開辟了一條“以人動情”的新途徑,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加的流暢,通過這種互相傳遞、互動的情感交流,使得參與者個體之間的情緒社會化。
在高職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對于志愿服務目標本身就有著較強的精神認同,這種精神認同通過情感體驗加以科學的宣傳、引導,很容易引起志愿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促使大家更加主動的參與進來。同時,這種積極情感認同和高職生自身的活力激情對志愿服務團隊的組織者也有著強大的感染力,促使組織者產生更高的責任意識和圓滿完成任務的信心。
借境育情,志愿環境催生志愿服務的情感調控效能。志愿服務的環境調控效能是指志愿服務團隊通過服務過程的情境來促進或抑制高職生個人情感的過程。除行為內在動機能發揮情感調控效能外,活動外在情境對個人情感的調控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通過熱烈的氣氛、良好的情境可以提高個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個人情感以正能量,推動活動的順利進行;冷淡的氣氛、不良的情境則會降低個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個人情感以負能量,阻礙活動目的的順利實現。在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者越來越注重“人本化”教育,通過團隊的熱情和活動本身的外部環境來激發高職生的參與熱情,其本質就是一個通過情緒調動提高效率的問題,目前很多企業也通改變企業辦公環境的方式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營造,可以催生高職生對志愿服務形成感性的認知,并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參與熱情,主動積極的參與進來,同時擁護這項教育活動,以此對比自己可能存在的錯誤觀點并加以改正。
[1]韓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
[2]謝偉華.社會責任感與高職生成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6(9):61.
[3]李琴.深化高職生志愿服務豐富思政教育有效載體[J].中國高等教育,2005(17):45.
[4]劉穎.高職生志愿者活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62-65.
Education func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to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Wu Wen-hui
(Jiangsu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not only in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stage, also at the important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to a social person. In this stage, students can complete social growth is critical. Volunteering is a way of contact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irectl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ividual soci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is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cannot replace. Volunteer help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mainly embodies i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consciousness, values, emotional, cognitive aspect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guidance.
volunteer servic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G711
:A
:1000-9795(2014)011-000012-02
[責任編輯:周 天]
吳文輝(1981-),男,江蘇徐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