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報》編輯部,南京210093)
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模式:基本觀念、設計策略與實施保障
李 穎
(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報》編輯部,南京210093)
從基本觀念的角度而言,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模式需要扎根在系統觀的深厚土壤之中;從設計策略的角度而言,應該在體現設計的靈活性、適應性的特征基礎上,展開具體的設計實作;從實施保障的角度而言,鼓勵教師關注教學,引導教師認識到教學作為一種學術的存在價值,并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教師的教學專業發展,這是提升教學改革成效的重要策略。
高校教學模式;創新人才培養;設計策略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念、行為、活動、策略的高度凝練化的體現和反映。從教育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各種教學模式可謂層出不窮、目不暇接,如直接教學模式、概念獲得模式、薩奇曼探究模式、群辯法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等。各種模式之所以具有差異,核心在于這些模式的理念起點或理論基礎是不同的,而由此所引申出的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過程,也必然有所差異。如果我們要創建一種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就需要眾采百家之長,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情況下,去探究和構建符合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新的教學模式。接下來,筆者試圖就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教學組織等方面,從基本觀念的角度探析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的基本意涵。
首先,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需要把教學活動視作一個各要素彼此結合、相互聯系的教學系統。上述提及的各種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思想根基,即如何采取適當的教學程序、方法、技術以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實質上就是構造課堂環境,對能力、興趣、需要各不相同的學生的經驗進行有效組織的系統化過程。我們認為,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要想達到高效的目的,首先需要站在一種系統組織的角度去進行具體要素的整合和編排。這種系統化的思想將使得教學的各個要素都能發揮效用,提升組織的整體效益,為達到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最大的功用和價值。
其次,站在上述系統觀的基礎上,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就需要考慮教學模式中的各個具體要素,首當其沖的自然就是教學目標。整體的理念需要把創新本身作為一種基本的學習與教學目標。所謂基本的,意味著所有的其他知識、技能、價值觀等目標都是由這個目標所衍生出來的,都是需要為這個目標服務的。如概念的獲得、探究能力的生成、群體合作能力的養成等各個傳統意義上的基本目標,在新的教學模式的框架下都可視作創新目標與創新理念滲透下的下位目標,都可作為達至創新總目標的基本階梯。概念的理解與獲得是一種知識層面的創新目標,探究能力的生成則蘊涵了一種創新實踐的重要活動與能力要素,而群體合作則是未來創新人才的重要團隊協作素質與互動能力。這所有的知識基礎與能力素養其實都是未來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構成。因此,此種探究思路表明,創新目標的達成不是一種虛無的追求,它需要建立在各種具體目標落實的基礎上,需要在各種具體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中自然地滲透與展開。
第三,如果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角度來考量,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價值理念應該滲透在整個的學習與教學的活動過程之中。創新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更應成為課堂教學與學習活動的指引者、推動器。無論何種類型的教學,或指向概念習得,或側重技能形成,或關注情感體驗,亦或強調個體探究及團隊合作等能力培養,實質上都必須挖掘創新的因子,張揚創新的光輝。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被設計為一種與其已有經驗緊密對接的學習經歷,學生需要在一種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中展開學習,而不是陷于一種被動接受、機械練習、枯燥記憶的境地。當教學活動使學習者的學習與其自身產生了疏離,并產生一種學習興趣的失落與目標追求的迷茫時,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就只能成為一種空洞的妄想。創新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一種主體參與性。這種主體參與實質上又是主體基于自身經驗的一種積極的深度參與,是一種主體內在經驗結構的自然擴展、不斷豐富、日趨完善的過程,是主體精神世界日漸豐滿的發展路徑。任何學習與教學活動,都應體現創新的精神,都應觀照主體的經驗,都應成為學生未來生活世界的最優寫照。知識的學習過程既鋪設了學習者未來創新活動的基礎,本身又應鑲嵌在一種創新活動的境脈之中。而情感體驗學習或是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學習,更是主體創新活動極其重要的元素。
綜上所述,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需要在系統整體的觀念指引下,從創新目標的驅動、學習與教學活動的創新滲透等角度去進行整合性的設計與思考,從而提升教學活動在促進學生主體性張揚以及創新品質鑄就過程中的有效性及針對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過于關注教學的具體流程和固定程式,忽略了教學活動中豐富的變化和機遇。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本質上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的教學活動,它需要根據高校、專業、學生、所學內容等各個因素,進行動態的生成性創設。在深層意義上,教師是一個對教學的本質有著精深洞悉的專家,他需要在對諸多情境譜系的考察之下,超越各種教學模式的特征與局限,靈活地變更教學方法與策略,構建指向創新能力培養的、蘊涵豐富創新刺激的、推動學習者個性自由發展的學習環境。
首先,因為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首先對教學模式有著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要能把握教學模式的真正價值和實質內涵。國際上的教學模式的系列研究表明,盡管不同的教學模式表征了不同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但實際上,這些教學模式之間并不是彼此互斥的,而是分別使用于特定教學情境的。例如,直接教學模式就適用于相對低級的認知目標及技能目標,更多地涉及知識、理解等認知領域;概念發展模式、群辯法、薩奇曼探究模式、課堂討論模式則適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多地涉及高級認知水平(如分析、綜合、評價)和情感目標,當然,這其中也存在層次差異。此外,探索情感和矛盾解決模式則側重情感目標和問題解決。不存在適用于一切環境的最優教學模式,但針對實際需要,達成目標、內容、方式以及評價最佳組合的教學模式最優化卻是真正有效使用教學模式的關鍵。可見,教師對各種教學模式的深入理解和精深把握就極其重要。教師對教學模式的理解,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究彼此結合的過程,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必定是建基于個人實踐經驗上的理論參悟,特別是對教育而言,教師的反思性實踐是其深度領悟教學模式思想的重要經驗基石。
其次,由于大學層次和類型的多樣化,高校的教學任務和定位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多樣化和差異化必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高校的特點,使得所設計的要求具有情境適應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所有高校都應肩負的重要時代使命,但不同類型高校在具體的培養措施上可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學重在培養未來的學術型人才,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上可以通過增加更多的學術研究活動、問題思辯活動來順應理論型創新人才培養之特點。教學型高校則重在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對這些學生而言,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靈活地、適應性地運用各種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解決實踐中的各種復雜問題,是其創新能力的最好表達。所以,教學型高校的教學活動的選擇就不應過于側重理論研究、學術爭辯,而應傾向于問題解決學習、項目活動學習,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靈活應用的情境與機遇。總之,不同高校的特色定位、學生培養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創新型教學的差異性特征。
第三,考慮到教師面對的學生差異甚大,因此,教師教學活動的選擇與安排要關注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差異的教育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這是實施創新教育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生的差異其實表征了學生的個性,而個性則蘊涵了每個人的創新潛能與創新因子。大學的創新教育,首先應當是一個指向各個具體個人的個性教育,而不是千人一面、固化的工具性教育。沒有個性的自由發展,就不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如何實施個性教育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將自由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對各種教學模式的使用中,滲透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賦予每個學生自主、自由發展的權利,同時還強調自由發展不是無目標的發展,而應朝向科學發展的方向,朝向人類知識積累的方向。從更具實踐性的層面來講,在課堂上,賦予每個學生動手做、動口表達的機遇;在課后,引導學生進行科研、問題解決等,與學生個別交流與指導等。這些方法其實都是著眼于每個學生個性的自由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這樣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師必須在對各種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有著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索、對話、反思、更新,在充分的個性發展空間中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種自然的、從內心涌現的知識情感體驗。很顯然,從更高的層次上說,這是一種在諳熟和整合各種教學模式基礎上的“無模式”教學,在學生自由的理念引領下,學生作為主體人的存在扎根于每個教師的內心深處,并通過這種扎根賦予教師自由教學的徜徉空間。
最后,教學活動的創設應關注課程內容以及其他情境譜系因素。教師靈活地、變通地展開教學的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課程內容、教師個人的個性特點、學校文化、班級文化等,這其中課程內容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內容不但決定了教師應當采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如更強調講授還是強調探究、或發現、或團隊討論、合作等),而且,課程內容的開放性開發對創新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創新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開放性、發散性,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廣博、全面、開放的知識經驗結構。因此,課程內容的學習不能成為束縛學生思維、割裂學生知識聯系的一種工具,而應設法將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經驗、與其他的知識、其他的領域緊密關聯起來,高校應當盡力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過偏、過窄、過分專業化的狀況,應當在通識的基礎上去設計彼此聯系、整合互動的專業知識體系與知識結構,為創新人才所需具備的既廣又深的知識基礎構建合理而全面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體系。
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是培養創新人才重要內涵型因素,但要使得這樣的內涵因素發揮作用,還需要外部制約因素的保障和激發。這其中,對教師教學的保護和尊重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如果試圖使教師更加全力地投入到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活動中,大學就需要對教師的教學給予學術化承認與獎勵。前文分析已表明,創新導向的教學實質上是一種融藝術與科學于一體的教學,它需要教師具備教學的專業化知識,具備對教學的獨特的洞察力以及對本專業的學科知識的極其深刻的理解力。恰如美國學者蓋伊·萊弗郎索瓦茨所說:“教學是一門技藝(craft),……每一個成功的教學,不僅可以通過有關教學和課堂管理的科學來分析,也可以根據所創造的學習環境的藝術內涵來分析。”這樣一種對教師有著如此高要求的創造性活動,需要教師對此投入很大的精力,付出很大的努力。然而,筆者先期開展的調查研究充分表明,無論是在研究型大學,還是在普通教學型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高校對教學關注的制度性缺失導致大部分教師都不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來,更遑論創新導向的教學了。因此,鼓勵教師展開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創新性教學,不能僅僅限于理論的研究和口號式的呼吁,也不能成為少部分優秀教師的局部行為,而應成為一種高校的普遍的教學理念及至一種教學文化,成為所有教師為之努力的奮斗目標。由此,高校尊重教學、重視教學的系列制度的構建就顯得尤為必要與重要。美國大學近十年的改革歷程越發清晰地表明,重視教師教學的學術化,并給予教師的教學學術化努力以獎勵、晉升等方面的制度保證,是美國大學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舉措之一。此外,鼓勵教師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讓更多的高年級本科生參與科研,這也成為美國探索高年級專業課教學的有益嘗試。在諸如“萬花筒計劃”、“高年級本科生探究計劃”等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的支持下,美國高校在創新型教學的改革之路上獲得了諸多的有益經驗,并通過日趨完善的制度構建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氛圍。我國高校在此方面應當加強借鑒,并敢于進行嘗試。
除了外部制度及獎懲激勵機制之外,大學應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給予充分的關注。這里的專業發展既包括教師對專業學科知識的加深與拓展,更包括對教學的深入理解與把握。我們需要建立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對于大學教師來說,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學術,是每個擔負教學重任的教師的最重要的學術。教師的教學專業化發展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展開,如在綜合性大學建立教師發展中心,并給予各專業院系的教師(特別是年輕且沒有經驗、缺乏教育理論基礎的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學培訓;建立教師的教學共同體,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討論、錄像分析等交流彼此的教學智慧,共享經驗,通過豐富境脈支持的知識管理促進彼此的教學能力逐步走向卓越。
[1]Bruce Joyce等.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38.
[2]高 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211.
[3]呂林海,汪 霞.創新型的大學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思考[J]. 江蘇高教,2008,(1).
[4][美]蓋伊·萊弗郎索瓦茨. 教學的藝術[M].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138.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5
A
1003-8418(2014)02-0113-03
李 穎(1967—),男,河北景縣人,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報》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