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堅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思政部,廣東珠海519090)
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探析
童志堅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思政部,廣東珠海519090)
德育社會資本生成是社會資本被運用到高校德育的前提,是指能為德育所用的社會資本被培育、生產出來的過程。它在以汲取全社會資源為目的的同時,應重點促進具有最好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的嵌入性資源的獲得。高校德育社會資本載體是社會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生成的機制是社會信任,同時高校德育在社會中的結構位置也對社會資本生成有重大影響。高校德育應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網絡的生成,努力贏取社會信任,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好的社會聲望。這些對于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
高校德育作為一門系統的工程,需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各方資源參與到其中方能獲得好的效果;社會資本理論作為認識社會的有力工具,其本質是社會關系網絡、信任與規范,“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1],能為我們把握德育主體之間的內在規律,調動各方資源參與高校德育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把社會資本理論運用到高校德育中來,首先要解決的是德育社會資本生成問題。德育社會資本生成,就是能為德育所用的社會資本被培育、生產出來的過程,是社會資本被運用到高校德育的前提。生成充足的社會資本來促進高校德育的開展,對于高校德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析。
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的目的是汲取“全社會的資源”。德育要實現教育目的,維持其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從社會輸入各種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僅包括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等有形資源,還包括信任、地位、聲譽、社會關系網絡等無形資源,兩者缺一不可。高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雖然得到了國家政策、學校投入等的大力支持,但現實與資源稀缺性理論告訴我們,現有的資源不可能完全滿足高校德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還需要“改變資源利用范式,從整個社會范圍去尋求資源,建立起開放、多元、靈活的資源整合機制”(俞位增,朱芝洲,2008),把從體制內獲取資源變為從全社會去獲取資源,樹立“社會資源觀”。“社會資本就是一種對行動者有利的潛藏于社會結構之中的資源”[2]。它具有二重性,即既具有普通資源的特性,還具有資本的增值特性,能夠創造出新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社會資本的生成,一方面可以直接為高校德育提供所需要的信任、社會關系、物質等潛藏于社會結構之中的資源,另一方面還能促進高校德育資源的增值,為其汲取全社會的資源為德育服務創造條件。
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在以汲取全社會資源為目的的同時,應重點促進具有最好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的嵌入性資源的獲得。所謂嵌入性資源,即與社會關系有密切聯系的資源。美國學者林南認為,社會行為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實質是一種社會關系資源,它包含財富(經濟)、權力(政治)、名聲(聲譽)三種類型;而每一種類型的社會資本都具有三個特征,即“a.達高性:通過社會關系獲取的最好資源;b.異質性:主體基于其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可以觸及到的資源幅度;c.廣泛性:社會關系資源可觸及的位置的數量”[3]。把這一理論具體應用到高校德育社會資本領域,達高性是指高校德育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可以獲得的最好的資源,譬如高校德育在財富上的達高性是指可以獲得的最富裕捐助者的支持,或者由于社會資本而擁有最充足的資金來源;在政治上的達高性就是指高校德育可以接觸到并從中獲得支持的最高級別的官員、最高層次的政府部門;聲譽上的達高性是指高校德育可以獲得的最高層次能讓人產生毫無保留信賴的榮譽。高校德育社會關系資源的達高性意味著它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最好的資源為其發展創造條件。異質性是基于高校德育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位置,它可以接觸到的最高與最低資源之間的幅度。高校德育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各種類型、各種層次、不同數量的資源的支持,如經濟上既需要國家大額撥款與社會的大額捐助,也需要行個方便之類的簡單的支持;政治上需要高層次領導對高校德育的關注,同時也需要學校內部其他行政部門的支持;聲譽上既需要國家高級別部門的承認與表彰,也需要普通老百姓的口碑。高校德育所擁有的資源越是具有異質性,意味著其發展過程中越是能得到社會各個階層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持,其發展亦更具有張力。而所謂廣泛性,是指高校德育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可以獲取的資源應當多種多樣,能滿足高校德育全方位發展的需要。例如,高校德育在科研方面可以獲得教育部、省教育廳等專門的支持;在人力資源方面能獲得人事部門的支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高校德育中;在經濟上可以既有官方也有民間的支持。社會關系資源的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的特征,為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德育汲取全社會資源指明了重點。因此,在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受到一定的時間、空間、經濟、人力等條件限制的情況下,資本生成應以獲得最好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的嵌入性資源為重點。
作為學術界的共識,社會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的載體,它在諸多方面制約和影響著社會資本作用的發揮。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作為與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并列的資本形式,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4];這種資源就其位置而言,“潛藏在或者說‘嵌入于’社會關系網絡中”[5]。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則認為,“個人和組織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的特征直接決定著其所占有的社會資本的存量”[6]。可以看出,社會資本潛藏于社會關系網絡當中并為社會關系網絡所制約。具體到高校德育社會資本而言,各種德育的社會資本潛藏在社會關系網絡當中,其數量及活躍程度取決于所處社會網絡關系的特征。不同行為者基于其在關系網絡中位置與資本數量的不同,會在高校德育中采取不同的策略,扮演不同的角色,對高校德育起著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影響。
生成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對于促進高校德育行為者之間良性互動,充分發揮不同行為者的資源優勢來實現德育目的,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德育社會資本的載體,社會關系網絡成為德育機構與學校其他機構、教育行政機構、社會的其他組織及個人之間交換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情感資源的平臺。特別是在日益開放的社會當中,德育不再是為高校所壟斷的事情,學生與學校外部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其他社會組織及個人都在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高校德育的過程中。因此有必要協調好德育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以形成合力促進高校德育的發展。而對于何為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現實中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社會學家和組織理論學者認為,最好的社會關系網絡應該是符合個人的目標和現狀的那一種”[7],也就是說,符合學生個體德育目標和情況的社會關系網絡,即為最好的德育社會關系網絡;而對于德育的整體而言,符合高校德育目標和現狀的社會關系網絡,即為最好的網絡。
影響德育社會關系網絡構建的因素是多重的,涉及到學校的辦學位置、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行政重視程度、生源情況、社會風氣等方面。因此,我們在構建德育社會關系網絡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上述的影響因素,堅持一定的原則與策略:首先,德育相關主體要強化構建社會關系網絡的意識。長期以來,社會、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甚至包括很多的老師與學生都有一種觀念,就是認為高校德育就是思政課教育部門的事情,最多和學生管理部門有一定的聯系,就所謂的“社會關系”而言,對于德育是可有可無的。然而隨著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已經變得密不可分,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對于調動各方資源投入到德育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德育過程中應強化社會關系網絡構建的意識,并把它作為德育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德育過程中要構建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根據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是行為者所能動員的所有資源的總和。這些資源除了行為者自身所擁有的之外,還包括與行為者存在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所擁有的、能被行為者所運用的資源總和。因此,德育過程中所能動員的資源的數量,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德育社會關系網絡的廣泛程度,“社會資源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要超過個人資源”[8]。再次,構建良好的核心性關系網絡。所謂核心性關系網絡,就是對德育有重大影響的行政部門、人員等社會關系網絡。這些部門和人員往往擁有較多、質量較高的資源或者資源支配能力,和他們搞好關系有利于德育獲取所需的發展資源。實際上,核心性關系網絡的質量如何,從根本上決定了德育社會關系網絡的質量,因而和他們搞好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最后,充分調動社會關系網絡中各個點對于德育的支持,也是社會關系網絡構建成功的重要策略。關系者對于高校德育的支持意愿及能被調動的程度,與“社會行動者與社會關系者的相互間的關系的強度”有密切的相關。一般地,“強關系”與“弱關系”對比,前者支持與幫助高校德育的意愿更強,后者意愿則稍弱一些。強關系者一般包括主管部門、親戚、朋友、同學、利益直接相關者,他們的支持意愿雖然會有所差別,但是一般都愿意在自身支配的資源范圍內提供幫助;弱關系則主要包括普通的熟人、不直接相關的組織等,愿意為德育提供資源的意愿相對較弱。對于強弱關系,我們除了要調動強關系的支持積極性,對于弱關系也要積極利用與調動,“因為弱關系是傳遞信息的有效橋梁”[9],關系者之間互補性較強,對其積極利用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會出現“弱關系”強力量的情形。
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的機制是社會信任。信任是人類社會普遍的一種現象,但人們對它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一般認為,信任是基于模糊的內在判斷而形成的對他人的信心。人和組織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絕大多數時候是很難獲取做出判斷所需的足夠信息的,“信任通過超越可用的信息,以及把行為期待一般化(其中以內在有保證的安全感取代缺失的信息)可降低社會復雜性”[10],幫助人們做出判斷,它是人類合作互利的必需品。“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一個指標,決定著個人或組織的社會資本的存量,影響著個人和組織從事互惠互利集體行為的能力,并影響著社會的總體發展狀況”[11]。可以看出,沒有信任就沒有社會關系網絡,高校德育社會資本是處在社會關系網絡這一載體當中的,社會關系網絡主體間的信任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到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的質量與數量。“社會資本是由社會或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12],在信任缺失的情況下,社會關系者是難以為高校德育提供資源的,社會資本的生成是困難的,甚至說是不可能的。當前我國社會信任缺失,高校德育本身也面臨著較嚴重的信任危機,如何構建高校德育與其他關系主體信任關系,是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所面臨的的一個核心的、關鍵性的問題。
高校德育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贏取整個社會的信任。“信任是一種稀缺物品:它能夠自然地產生也很容易被破壞;它能夠通過堅定地采用開放而且誠實的方式而形成”[13],高校德育要獲得社會的信任,應當堅持不懈地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對外交流,采取合適的信任建設策略,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強高校德育內部的信任建設。高校德育只有做到自我信任,社會關系主體才可能信任你,因而高校德育首先要做的是加強自身的信任建設,特別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加強高校學生對于高校德育課程的信任建設。應當承認,當前不在少數的大學生對于德育的認識存在偏頗,以功利主義的態度評判高校德育的本身,沒有意識到德育對于其自身成長與長遠發展的重大意義,因而對于德育持有不信任甚至懷疑的態度。因此,高校德育信任建設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對課程的信任問題。二是加強高校學生與高校德育教師之間的信任建設。現實中,高校德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相比,與學生的溝通與聯系相對較少,溝通不暢,經常會出現教師抱怨學生、學生不信任教師的情況。拉近教師與學生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德育提高實效、培養相互信任的重要條件。
其次,高校德育應當主動出擊,主動構建與其他社會關系人的信任關系。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自成體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人甚少發生聯系。面對時代的變遷,生活德育理念的接受,其他社會關系者更多地參與到高校德育既是一種必需,也是一種必然。高校德育部門作為德育的主導性力量,有責任統合社會關系人,構建德育合力為高校德育提供服務。這就需要高校德育主動出擊,構建與其他社會關系人的信任關系。張維迎認為[14],信任的來源可以分為基于個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信譽的信任三種類型,當代社會基于個性特征的信任會越來越少,更多的基于制度與信譽的信任。社會學家福山也認為,“信任可以在一個有行為規范的、誠實而合作的群體中產生,它依賴于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群體成員的素質”[15]。因此,在構建信任關系中,應當充分發揮高校德育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加強高校德育的規范性建設,為社會關系人的行為規范、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預期,并在實踐中樹立起高校德育的良好信譽,這些對于高校德育主體與社會關系人信任關系的建立有著良好的作用。另外,高校德育主體在主動構建與社會關系人的信任中,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人數眾多的優勢,利用社會關系人與學生之間基于血緣關系、后天品德信仰等個性特征的信任,壯大高校德育社會關系網絡,為高校德育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本。
再次,高校德育還應當努力參與到全社會的信任建設中,為高校德育塑造良好的大環境。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階段,社會主體價值多元,不同人的思想在發生著劇烈的碰撞,而社會信任賴以建立的社會制度、機制和規范并不健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社會信任狀況并不樂觀。高校作為社會大環境的一部分,德育既受到其中的影響,又參與到社會大環境的塑造當中。大環境信任缺失對于高校德育社會信任的建立有百害而無一利,也嚴重影響到了高校德育目標的實現;而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往往從理論走向教材,從教材走向課堂,但是沒有從課堂走向社會,對社會信任的塑造貢獻甚少。高校德育應當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借用自身較好的信譽、良好的機制,把高校德育從學校擴展到社會,參與到社會信任的塑造當中,為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的生成創造良好的信任機制。
高校德育在社會中的結構位置影響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的生成。所謂高校德育的“結構位置”,即高校德育在社會結構及社會關系網絡中所擁有的地位或者聲望。根據林南[16]的“地位強度命題”理論,“那些有好的社會位置的人,在獲取和動員擁有好的資源的社會關系上具有優勢”。與此類似,布迪厄也認為人在“體制化網絡關系”中的身份能夠為其帶來聲望,從而為其獲取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象征資本提供保證。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生成的能力,受到其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及在“體制化的網絡關系”中身份的影響。一般而言,在關系網絡中擁有較好的身份、名聲,或者在社會結構中占據較好位置的高校德育,在生成社會資本的時候更有優勢。反之,某高校德育不為高校與社會所重視,所處的社會結構位置不好,或者在整個體系化網絡中聲望不佳的,則該高校的德育生成社會資本的能力就會較弱。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德育要生成更多、質量更好的社會資本,就必然需要創造條件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獲取較好的社會聲望。
高校德育要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好的社會聲望,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形象建設,克服高校德育的政治臉譜形象。德育政治臉譜化既有人們誤解的因素,但也與高校德育自身存在密切的聯系。實際上,德育為政治服務本身并不是問題,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高校德育強調正面宣傳與政治理論灌輸,不大關注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者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選擇性的失明,容易給人以“高、大、空”的感覺,讓人忽略了高校德育的豐富內涵,誤以為高校德育就是一種政治宣傳手段。因此,要克服高校德育的這種形象,有必要讓高校德育接“地氣”,即使是關于政治理念的教育,也要與國家的現實問題、學生的身邊問題密切地聯系起來,甚至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在學生心中、學校內部,乃至整個社會中重塑高校德育的形象,使其獲得較好的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其次,要爭取獲得體制的穩定、有力支持。當前我國黨政層面對于高校德育的重視是無可置疑的,國家層面、省市層面關于高校德育的規范性文件層出不窮。但是從文件規定到落到實處還有很大的距離,很多地方的高校德育依然有被邊緣化的跡象。因此,高校德育部門除了爭取政策層面的支持外,還要和學校領導做好溝通,為自身在學校結構中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力爭在學校層面把國家的政策落到實處。再次,高校德育還要幫助人們深入認識德育所具有的價值。位置的獲得在很多時候取決于人們對它的價值判斷,因此高校德育要想在社會結構中獲得好的位置,并有較好的社會聲望,必須建立在人們對它價值的充分認識之上。高校德育應當通過各種形式,讓全社會認識到德育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大作用。
以社會資本生成理論指導高校德育對各方資源的利用,不僅幫助我們充分調動與整合各方資源為高校德育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在社會學理論視域下反思高校德育社會資本的生成與利用問題,為高校德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生長點。未來,應當進一步運用好社會資本生成這一理論工具,深入研究高校德育的社會資本生成問題,為高校德育提供更多的、高效的社會資本。
[1]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2][5][6][7][9][11]孫士杰.學校社會資本生產研究[D].西南大學,2010:59.66.64.81.83.93.
[3][8][16][美]林 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5:59—61.28.63.
[4][法]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10]Niklas Luhmann. 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Ltd. 1979:93.
[12][15][美]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0.30.
[13][英]薩利·畢培,杰里米·克迪.信任——企業和個人成功的基礎[M].周海琴,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7.
[14]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6—9.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1
A
1003-8418(2014)02-0127-04
童志堅(1978—),男,廣東肇慶人,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思政部講師,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