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新,崔家新
(淮海工學院 a.商學院;b.研究生處,江蘇連云港 222005)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研究儒家生命哲學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應用的并不是很多。儒家的生命哲學內涵豐富,如何讓這樣的傳統文化精華在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發揮作用,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儒家自然生命觀作為儒家生命哲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更應該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
儒家自然生命觀內涵主要包括對生命本原的解讀,對于生命過程的深刻理解和如何養護自然生命三個方面。
1.“生生之德”——生命來源于自然。對宇宙自然“生生之德”的贊賞和肯定,是儒家生命思想的根本特征,“生”已成為儒家哲學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內容,它和儒家倫理的“仁”一起構成了對生命本原的解讀。《周易·系辭傳》中“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法則是生命”。這里的“生”體現了宇宙自然創造生命的力量,有生命哲學的意義,它與人的生命的產生及其價值構成了有機整體。這里的“德”應解釋為“規則”、“法則”、“規律”。用現在的話解釋較為接近的是“宇宙間最高的法則是生命規則”。
儒家認為生命源于天地宇宙,天地宇宙存在的動力源泉就是生命創造精神。“天地合而萬物生”[1],天道自然,天地衍生萬物亦自然,天地自然運轉,萬物自然而生,沒有什么在背后操控。同樣,人與萬物同體,人的生命也就源于天地自然。所以,人與天是相通的,天道是人道的起點,人道是對天道的效法,人道與天道同樣都充滿生機。人應該效法天地同樣具有“生生之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儒家還把創生力量歸結為“仁”,用“觀生意”和“體認生生”來體會宇宙精神和天地自然萬物融于“一體之仁”的境界。自周敦頤等理學家開始,都追求以“生生”為特征的自然萬物一體的意境。周敦頤的“窗前草不除”和程顥的“觀天地生物氣象”等等都是這種“一體境界”的生動描述。“生生之仁”的命題把自然的創生力量和人的生命意義相互聯系在一起,生命的本原和一切價值均來源于不息的自然生命洪流。
2.“存順沒寧”——生命過程的自然。生命過程是指從生到死的歷程。怎樣正確看待生死,儒家的“以死觀生”的生死智慧給后人以重要啟示,它是儒家生命觀的重要內容。儒家一向強調珍惜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自然過程,他們對待生命過程的態度是“珍生哀死”、“存順沒寧”。儒家的這種生命過程觀是我國傳統哲學死亡智慧的代表。
儒家認為人應該珍惜生命,以德配天。儒家重視人的生命體現在對人身安全的重視和對生命的保護上。孔子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2]。人只有活著才有機會去創造自身的價值,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孔子稱贊管仲不愚忠,不守小節,時時注意保全自己,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治理天下的才能,輔相桓公稱霸諸侯,最后使天下得以匡正。此外,孔子從不贊成有勇無謀,戰場上不主張無謂的傷亡和毫無意義的“送死”。
儒家還非常重視和珍惜現世的生活,提倡通過盡可能的努力以達到人格的完善,盡可能地履行好一個人的責任,以使自己在社會中立足。對于人死亡以后的事情,孔子及許多儒家哲人多表現為存而不論。在儒家看來,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歸宿,是不可抗的自然規律,那么索性坦然面對,保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于死亡,人們不要太多顧慮,人生短暫,不如順意天道,積極而為,用無限精神生命去淡化自然生命的有限,這體現了儒家生命智慧的無限價值。
3.“樂觀重戒”——自然生命需要養護。儒家認為,人的自然生命需要養護,這是對自然生命重視的表現。首先,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孔子的樂觀思想反映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快樂面對生活貫穿孔子一生。但是,孔子的人生快樂并非建立在物質享受上,而是建立在樂于“推行周禮”的偉大教育事業中,是在追求實現“為政以德”的人生價值當中。他的這種“樂觀”傳給了他的弟子,感染了他的弟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窮苦,顏回不改樂觀的生活態度。孔子和顏回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已成為后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其次,要注意養護自然生命。孔子對飲食起居、聽說見聞都有講究,對身心健康要求非常嚴格,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孔子主張養生之道在于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在《季氏》中提出“三戒”,即“戒色”、“戒得”、“戒斗”可以說是孔子一生養生經驗的概括。他給人們展示了如何在詩、書、禮、樂中“有所為”,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有所不為”中主張“不語怪、力、亂、神”。這些養生思想小到可以治病,大到可以治國。孔子也正是遵循這些養生觀,通過詩、書、禮、樂凈化自己的心靈,避免疾病,修身養性,強壯身體,最終通過奮斗追求以德治國大志。所以孔子雖然身處亂世,周游列國,歷經坎坷,其自然生命能達到七十三歲,在當時可以說是“高壽”,這與他的健康養生和長期堅持是分不開的。
1.“珍視生命”——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出現“輕生”等極端事例很多,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的形勢,首先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視生命的意識。儒家認為生命源于宇宙天地,是上天賦予的,要敬畏它,不能輕易放棄生命。孔子對生命非常重視,愛護生命,不贊成無謂的放棄生命。認為那種一遇到失敗挫折就自殺,就像倒在陰溝里的水一樣,毫無價值,沒有任何意義。面對社會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包括生活能力、自我保護在內的各種生存能力。孔子是這方面的典范,他身處亂世,卻掌握了許多生存的能力,并努力把這些生存能力傳給弟子。我們要向孔子學習,學習他的這種精神,還要學習他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3]。
目前大學生輕生,不外乎情感受挫、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障礙等原因。這與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良社會現象有關,也與我國長期重視科學教育忽視人文教育有關,還與我國應試教育機制有關,與中國溺愛式家庭教育有關,等等。然而,當外在環境在短期內不能改變時,大學生就需要從自身尋求解決辦法。大學生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汲取其中的精華,積極思考生命的真諦,努力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找準人生目標,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努力追求人生價值。大學生只有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才能建立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的意識。
2.“尊重自然”——幫助大學生建立科學養生意識。近年來,我們發現大學生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越來越多,每年因為身體疾病的原因不能上學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經過分析,產生大學生身體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良的作息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生命的發展規律,違背了這樣的規律必將導致自然生命系統的失調,從而引發各種疾病。第二,不良的飲食習慣。第三,過少的體育運動。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養生意識極度缺乏。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故能行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4]這為當今大學生建立科學養生思想提供重要啟示。大學生應該多了解些科學的養生知識,那些經常沉溺于網絡的同學,一定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培養自己的“慎獨”精神,努力使自己擺脫網絡的不良誘惑。對于飲食起居不規律的同學來說,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拒絕垃圾食品。上課之余,一定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時間,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這樣才能保持自然生命系統的穩定和正常運轉。除了要從生理上學會養生,還要重視養心和正性。正如孔子講的“德潤身”、“仁者壽”,修養心德乃為養生之本。
3.“正視困挫”——教育大學生樂觀面對生活。儒家自然生命觀還啟示當代大學生,要努力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進入大學后,學習節奏不像中學那樣緊張,可以多培養一些適合自己的、有益的業余愛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在遇到挫折和不順時,不妨投入到這些愛好中,使得挫折和不順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生活中,要善于結交朋友,多結交“好朋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多結交志同道合的賢友。在困難的時候能夠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一起成長,共同進步,共同分享快樂。有這樣的賢友,會給人生帶來很多快樂,避免很多煩惱。此外,大學生面對生活,還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學會包容,這樣就不會被壓力所困擾。大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物欲所帶來的煩惱,多追求精神快樂,一定會逐漸消除物欲上的煩惱。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經歷多種磨難、痛苦和挫折,也要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學生們抱怨,“郁悶”常掛在嘴邊,部分學生存在消積、懈怠心理,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學校要加強教育,讓學生學會接受痛苦與挫折。困難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困難對人生的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有學會在生活中戰勝困難,學會堅強,才能真正發現生命的真諦。要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自信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勇氣,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1.“心理教育為主”——將儒家自然生命觀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手段,在生命教育體系還不完善的當下,它的教育目標很多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去實現的。所以將儒家自然生命觀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多還是以醫學模式為主。這種模式是一種滯后的模式,對于解決已出現的問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人格健全發展作用不大。要重新審視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與性質,將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與培養提高到一定的位置。我們應該運用儒家的自然生命觀思想,倡導愛護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努力探索生命的本質,提升生命質量,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生命觀。
其次,以生命教育為主線,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學業問題、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等生活方面的問題,往往忽視生命意義這個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生命教育為主線,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向學生展示生命的美好,引發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啟發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努力去實踐生命的價值。
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很缺乏。長期以來,以知識灌輸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削弱了學生的熱情,更會使學生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從而把心理教育錯誤定位于病態心理治療。大學生心理健康要克服以心理知識的傳授為主的傾向,提高人文內容,促進大學生個體對自己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生存和生活的意義等方面的關懷。
綜上所述,高校應該不斷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方式方法和內容,把儒家自然生命觀納入到大學生心理教育體系中來。
2.“思政教育保障”——將儒家自然生命觀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為大學生自然生命觀教育提供有效保障。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儒家自然生命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心任務。而建立科學的生命觀又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沒有正確的生命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有利的教學條件開展生命教育,充分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生命哲學的精髓,特別是要利用儒家自然生命觀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切實提高生命教育效果。二是將生命教育滲入到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去。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對學生成長成才起到關鍵作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負有很大責任。班主任和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應該及時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善于發現學生生命觀的缺陷,運用班會、個別談心等形式及時開展生命觀教育。三是要利用好網絡。網絡已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為開展生命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徑。相對于課堂教學和談話,網絡雖然不具備直觀性、生動性,但它的間接交流有其優勢。不善言談、性格內向的學生可以在網絡上自由表達。匿名表達方式可以讓學生放心地暢所欲言,展示真實想法,從而促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國學教育深化”——開設國學課程和講座,加強傳統生命哲學教育。我國國學中有許多文化精髓,儒家生命哲學也是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有條件的高校應該增設國學或者中國傳統哲學方面的課程,由專業老師全面系統地向學生講解生命哲學知識,讓學生了解儒家自然生命觀的理論依據,了解其發展演變過程以及其在傳統哲學中的地位。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學習先哲的智慧,從中獲得教育和啟發。當前,許多大學生缺乏信仰、目標茫然,這很容易導致生命觀的缺陷。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特別是儒家自然生命觀,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本質,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克服生命觀的缺陷。
[1]張 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15.
[2]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9.
[3]朱 熹.四書集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17.
[4]論 敏.黃帝內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