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巖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 海南三亞 572022)
職前英語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探究
單 巖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 海南三亞 572022)
本文從生源選拔的寬泛性、培養主體的分離性、教師教育者的誤引性、準入條件的“偏失”性四個方面分析高校職前英語教師培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促進職前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升中學英語教學成效。
職前培養;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職前培養是保證教師質量、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整體教育質量的前提性基礎,是教師教育與發展制度體系的重中之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談到教學質量時指出: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社會環境4(分)+教學方法(3分)】×教師素質,由此可見,教師素質對教育質量之影響不言而喻。教師素質取決于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職前培養是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中的“奠基”階段,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師素質的最初建構和后續發展。然而,當前教師職前培養中存在明顯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學教師隊伍“質量不佳、實力不濟”,影響中學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生源選拔的寬泛性
實踐證明,師范生源的好壞對師資培養的質量有著直接影響。20世紀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大發展,高等院校入學條件放寬,引發優質生源匱乏和教學質量下滑的弊端。與其他專業相比,作為異質性升學群體的英語專業師范生中準入培養與語言素養的錯位凸現,職前教師“入口”與“出口”的矛盾激化。主要體現在:有些“積弱多弊、先天不足”的英語專業師范生,入學后雖經過“課程+學時”本位培養模式下的專業學習,所知所能與應知應能并非正比,學歷水平和執教能力不相匹配,即便可以勉強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優質高效的教學無從談起,后續專業發展中寸步難行。近年來,對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新生質量評估反饋:任課教師一致認為學生的語音普遍較差,即音素的準確性、語調的得體性及語流的連貫性等都較差。更有甚者,學生語音中難消的頑疾經系統的專業培訓后未必大有改觀,畢業后從事英語教學時,其發音的缺陷必然會對學習者的英語語音習得產生誤導和負面影響,發音錯誤不斷蔓延和傳承,勢必使英語教學陷入難以解套的怪圈,造成“小雞下小蛋、小蛋孵小雞”的惡性循環。輸入“學苗”的寬泛性對職前英語教師培養質量和中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二)師資培養主體的分離性
多年來,師資培養和供給中樞的師范院校與中學各行其是、壁壘分明,合作培養并不多見,長效互動更是微乎其微,為高校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教學造成人為和潛在的障礙。作為培養教師的教師,高校教師在職前教師培養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教育理念的傳遞者,是教育實踐的示范者。然而,高校教師不接地氣,與現實教學土壤的中學隔離,對開放教育現場的體驗和實踐“捉襟見肘”,對中學教學狀況、課改需求及發展趨勢所悉不深,課程教學缺乏實踐性和實地性,實習指導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指導勝任力不足,難以游刃有余地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中學教學場景“真實世界”的“養分”, 難以提供高質量的“臨床診斷”輔導作用,難免造成“低師”難出“高徒”的局面。
(三)教師教育者的誤引性
職前教師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起點,教師教育者在職前教師教育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實施者,教師教育者最直接影響職前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方式,他們的教育理念、教學風格、對新教育教學理論的態度勢必為職前教師效仿、認同。遺憾的是,教師教育者對學生并不都能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體現先進的、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法正在向學生做出某種不良“暗示”,會對學生起到“隱性教育”的影響。學生在未來的從教生涯中,模仿其教師的教學方法,將一些不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作為藍本沿襲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制約了職前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準入條件的“偏失”性
教師隊伍素質由教師職前教育入口標準、職前培養和出口標準(教師資格認定標準)決定的。長期以來,在教師資格認證方面, 我國缺乏系統、科學和實用的教師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準入標準基于學歷要求與資格證書。就師范院校畢業生而言,畢業和取得教師資格證之間存在必然性,畢業即得“雙證”(學歷證書和教師資格證),修完特定的課程學時和學分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無須經過專門的教師資格考試,“直通車”式“自然過渡”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這種準入制度注重教師培養的“輸入”因素,即畢業生所修的課程、獲得的學時學分,而忽略了“準教師”的“輸出”因素,即“準教師”具備的教學知識與實際教學能力,缺乏對“準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綜合的考量。從世界范圍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由于知識更新的周期不斷加快,學歷文憑作為衡量教師職業素質的標準已經越來越缺乏惟一性。就英語教師資格認定而言,存在著與高校培養聯系的缺失,作為評估學生語言能力的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僅對專業學生某一階段應該達到的英語能力加以描述,并未與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掛鉤,并未規約即將從事英語教學的職前教師應該達到的語言水準,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英語教師的準入條件,致使中學英語教師的語言能力與語言教學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
(一)生源選拔的專業性
常言道:好苗出好才。師范招生質量與將來所培養出來的教師質量有直接的關系。這個關系首先存在于學生入學時的學業成績和他們將來的教學成就之間的關系中,就英語學科而言,英語教育
專業招收的學生英語素質越高,他們未來就越容易成為好的英語教師,而好教師所教的學生就越容易獲得好的學業成就。因此,依據教育素養與專業素養共融的原則,對新生從教潛質和英語學習潛能雙重考量,設定英語成績入圍線,擇選出良好生源作為師資儲備,把好英語師范報考生入學質量關,為教師的培養、培訓和發展取得源頭型的保證。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正確的語音和地道的語調是扎實的語言基本功的首要因素,是合格語言教師的基本素質。英語教師語音的“標準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與否,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與否。鑒于教師的語音水平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深刻影響,生源選拔環節應打破唯有成績門檻,鮮見面試門檻的局面,對進檔的英語專業考生增設語音口試,且占高考成績的一定比例,在“入口"嚴把英語教師隊伍語音質量關,從而解決好職前教師入門性和發展性的矛盾。
(二)師資培養主體的協同性
為有效融合高校與中學師資培養職能,組合各自的優勢,整合理論與實踐,契合供給與需求,高校與中學應突破樊籬,在彼此開放的狀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協作機制,構建理論—實踐各取所需的利益共同體,協同培養“準教師”。高校指導教師在教學理念、理論素養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占有優勢,實習學校指導教師擅長實踐教學,雙方形成發展同盟,共同引領準教師的專業成長,使師資培養和中學教育“共生共促”,實現高校教師、中學教師和學生三方的聯動。由此,職前教師即能接受高校教師廣博精深的理論滋養,又能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接受中學教師的實踐診斷,“靜”態理論學習與“動”態體驗學習的互益效應促成職前教師擁有良好的專業準備。為此,可以借鑒美國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DS),高校指導教師不再固守自己的理論天地,不再對火熱的中學課堂只是隔岸觀火、紙上談兵,而要下位中學基地“實戰”體驗,以“帶著優勢資源走進陌生環境”的方式走上中學講臺親自執教,給他們帶去新的教育理念,而真實的實踐環境又會開拓其教育研究新視野,從而能夠更科學地進行“言教”加“身教”的教育實習指導。
(三)教師教育者的導引性
研究表明,教師教育者,無論通過暗示也好,明示也好,他們的教學方式常常被學生模仿并用于以后的教學中(Cochran-Smith et al,2005;陸憶松等,2008)。從事培養“準教師”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是準教師專業素質與專業發展的引領者,是提升職前教師培養質量的核心力量,其專業化素質促進職前教師的課程教學與專業發展,有效指引職前教師的每一步成長。在教授準教師的教學行為中,教師教育者顯性地或者隱性地體現出教學示范者的作用,其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甚至是教學模式都是學生教師模仿的內容,是準教師們學習教學的典范,潛移默化地影響準教師的未來教學行為。1996年頒布的世界上首套教師教育者標準清晰界定了教師教育者的專業教學示范能力,明確指出:有效的示范是成功的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一個不會教學的教師教育者是培養不出會教學的教師的。故此,教師教育者應不僅是先進教育理念的講授者,更應是這種理念的示范者,從示范到模范,注重提升教學工作的素養,為準教師提供行動樣例,樹立優秀的教學榜樣,以先進的教育方式促進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從根本上保障職前教師專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四)師資準入標準的專業性
就語言教師的職業屬性而言,語言能力一直是衡量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因素,是外語教師突出的專業特征,是外語教師入職從教的核心能力。作為外語輸入資源提供者和外語輸入質量的控制者,教師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教師能夠進行有效課堂教學和開展專業發展活動的保證,是教學成功的必備條件。(Murdoch,1994)故此,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實施英語教師職業測評機制,構建語言能力測評體系,設定語言能力等級,確立適切的語言基準,對入職英語教師語言能力進行評核,是教師職業準入制度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對于教師教育、學校和教師本身的發展均有積極的意義。鑒于教師對學生語音學習“言傳聲教”的深刻影響,在教師準入中應把語言能力之一的語音水平格外突出為英語教師資格認定與聘用條件之一,對入職前的教師實行類似普通話等級考試那樣的測試和認證制度,設立語音是否合格的衡量標準,劃分成績等級,將語音水平達到某一等級作為英語教師上崗的條件,不達標人員證明其沒有達到從教的門檻要求,不宜當英語教師,以此避免發音不準的教師沒有通過任何語音測試就匆匆上崗,以至自身存在的語音缺陷通過示范性教學給學習者的語音產生不良的定勢。
概言之,優質的師資是中學英語教學得以成功實施的核心。教師的職前培養過程中,須以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為指導,保證英語專業“學苗”入學質量,加大師范生實踐教學指導力度,強化教師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構建英語師資準入的專業標準體系,以確保英語教師職前培養質量,促進職前教師專業發展,提升中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1]鄒為誠.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師的職前教育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1).
[2]程曉堂,孫曉慧.中國英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8).
[3]賈愛武,陳培良.美國外語教師職前培養項目標準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2).
[4]方瑞.發音好才是真的好—關于英語語音教學實效性問題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an Yan
(Qio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insufficient of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from four aspects: selection of students’ source is broad, cultivating principal part, teacher educators lured, access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Guangxi; English majors; applied; training mode
H319
:A
:1000-9795(2014)011-000102-02
[責任編輯:周 天]
單 巖 (197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育。
本文系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2012年招標科研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MZJD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