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蘭
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作為初等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應當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實踐環節非常薄弱。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嚴重違背了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掌握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基準的宗旨,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F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其從教學設計的思想、媒體技術的功能等方面,都為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空間。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可以改變以往教學中純理論講理論、重教輕學的不良傾向,突破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構建以學為主的重視和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在實踐中提高職業素養,在實踐中鍛煉職業能力,從而為今后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呢?本人結合自身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理論性強,理論抽象,對于缺乏小學語文教學感性知識的高職學生來說,死板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法從情感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接近實際的學習情境,把書本上對實踐教學抽象和提煉了的知識內容還原,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豐富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傳授“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中的教法理論時,先用多媒體提供具體的教學內容,或展示具體的教學實錄,或播放優秀的教學錄像,把學生帶到真實的小學語文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轉變角色,進入教學情境,感知教師如何開展教學,體會教學特點。并把某個有價值問題蘊含在案例中,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自己去閱讀觀看、尋找、研究、討論、評析和解答。教師把自己也融入學習團體中,與學生平等探討,并對學生的疑難給予輔導,在此基礎上引導歸納總結教法理論知識。
例如,教學“舉一反三”的教學變式時,先出示一篇適合用這種變式教學的課文《不用嗓子的歌手》,讓學生閱讀、分析其內容及結構特點;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根據這一課的內容和結構特點,打破逐段引導學生學習的程序,讓學生思考應當怎樣安排教學,討論設計出大致的教學過程或說出基本的教學思路,并說明理由。在此基礎上,出示準備好的具體教學過程,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其與一般的教學過程有什么不同”“教師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策略”等問題。在交流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舉一反三”式的概念、教學特點和教學策略。
這樣的教學,變純理論講授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創設的情境的幫助下,主動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學習;在實踐中感知、探索知識,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總結理論。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情境中、在實踐中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在多向交互過程中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探究、應用及意義的建構和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苯嬛髁x也認為學習是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其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的環境和“發現式”“探究式”學習策略。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腦網絡為人們協作學習、快速溝通、相互幫助搭建了平臺。高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差、綜合能力弱,在學習和實踐中更需要他人的幫助。恰當運用已有的校園網絡和網絡教室構建一種協作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習伙伴之間的合作交流和研討,學生通過相互之間協作交流,對學習內容會理解得更深刻,學習思路會更開闊,學習效率也就會更高。
高職生在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時,由于缺乏小學語文教學的感性知識和實踐體驗,會產生很多的困惑,操作中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教學中教師要通過BBS,Wiki,QQ,微博、博客、E-mail等技術和工具,構建師生、生生協作學習模式,實現師生、生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共同參與各種類型的討論活動,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隨時把不懂的問題、遇到的困難發到QQ、微博、博客、E-mail上,其他同學和教師可以就此問題、困難發表見解,幫助找到解決的辦法;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學設計放在網上,其他同學、教師閱讀提出意見、建議,幫助修改完善;學生還可以把自己模擬教學的錄像掛在網上,其他同學觀看、評價,幫助找到不足,不斷改進提高;學生還可以把某個內容、某節課的學習感受、體會寫在微博、博客上,教師隨時關注,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安排實用性的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將小學語文教學的某個問題發布在網上,引導學生共同研討,提高認識。
這種利用網絡的開放性構建的師生、生生協作式學習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相互幫助,不僅有效地消除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在與教師、同學的情感交流、智力交鋒,相互啟迪、互相欣賞、爭顯個性的過程中,提高了各種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對同樣的知識學生聽教師講授遠遠不如自我探究理解得深刻。而且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的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更重要的是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熱情和信心,鍛煉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內容寬泛,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較多,其教學內容又要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不斷更新,但課堂教學課時有限。為了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構建主題探索型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例如,閱讀教學中一篇課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學生必須會設計的,但學生感覺這種設計又是最難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未來教師應該明了的;識字、習作、口語交際等內容的教學方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探究的空間非常大;新課導入的方法也是因文而異的。教師將這些需要學生深入理解把握的知識,在課堂上以主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組建協作學習小組,分配學習任務,提供給學生一些小學語文教學的專業網址;然后讓學生在課外通過網絡,如電子閱覽室、數字化圖書館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圍繞著主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整理分析資料,解決相關的問題,并形成研究成果,即寫出關于主題的小論文或圍繞主題寫研究報告,寫自己的認識、心得、體會等。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實施班級內的小組匯報,課堂上組織學生將研究結果相互交流,形式可以是介紹通過研究獲得的相關知識,可以宣讀論文或研究報告,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案例等。教師和同學共同評價這些學習結果,恰當地給予鼓勵、表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進一步探究的信心。通過交流、評價和討論,學生對主題知識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由學生根據教師和同學的意見、建議,對探究成果再作修改完善,師生共同建立主題教學資源庫,將相關的知識掛在課程網站上。
這樣的教學,就可變簡單灌輸知識為主動地發現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實踐和相互交流,不僅開闊了眼界,深化了認識,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增強了運用理論的靈活性,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而且培養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情感、理論、能力方面的堅實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涉及小學語文教學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深層次的、有淺層次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非常大。而高職生在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時,表現出明顯的理解差異、感悟差異、操作差異、興趣差異。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可以建立“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網站,用精心設計的網頁,向學生提供與這門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文本、圖形、視頻資料;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工具,如字典、讀音、擴展性資料;提供討論區域和形成性練習等。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網站上設置教學信息、課程標準、教師簡介、教學資源、教學輔導、教學課件、在線討論(互動專區)、答疑熱線等欄目。放上以下內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重難點解析,課程電子教案,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錄像,小學語文電子教材,不同內容的教學設計,精彩的課堂實錄(名家名師),各模塊內容的理論知識,優秀的學生教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論文,小學語文教學新動態信息,小學語文教學關鍵問題的解答,相關刊物的閱讀鏈接,小學語文教師特崗考試信息及招聘就業信息,作業設置及參考答案,優秀的學生模擬教學設計和錄像,師生、生生對教學、學習的評價以及其他輔助學習資料等。讓學生很方便地在網絡教室或其他任何有網絡的地方,以網頁瀏覽的方式進行自主、個別化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意愿、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方式和教師的指導;通過“討論區域”與教師、同學相互交流、溝通,解決疑難問題,加強薄弱環節。
這種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下自主的個別化學習,更能體現發現知識的過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知識的記憶與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教書好比一張旅行的路程單,你要熟識那些地方,必須親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夠單單記住一張旅行單。”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形成初步的小學語文教學能力。高職學生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掌握,只有在扎實而豐富的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獲得。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微格教學是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許多容易掌握的單一教學技能,如新課導入、提問、結課、板書、組織課堂等,借助先進音像設備、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技能培訓的微型、小步教學。微格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重在技能的訓練,是學生變成教師的橋梁,為學生做中學、在實踐中掌握教學技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建微格教室,充分有效地運用微格教學方法,構建做中學實踐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重復訓練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在實施過程中,通常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5~10個學生,在教師的理論指導下,每一位學生進行5~10分鐘左右的教學訓練,并當場通過攝像設備記錄其教學訓練的過程。然后先由學生通過攝像設備了解自己的教學技能運用的水平,及時糾正自己在訓練過程中存在的錯誤;接著在教師引導下,組織小組成員一起反復觀看錄制成的視聽材料,進行討論和評議,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每一位學生不僅有權登臺講課,展示自己對某項技能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感受作為教師的真實體驗,同時又可讓學生學習其他人的講課技巧,并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總結經驗。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小步的反復角色扮演中領悟、掌握、運用教學理論,鍛煉提高教學能力;同時減輕學生試教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過好第一次講課關,初步形成較為沉著的教態,增加他們的自信心,為將來的教育實習和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從教學設計的思想、媒體技術的功能等方面,都為教師探索和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提供了條件。從事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教學的教師,要正確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出更多符合高職學生特征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實踐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通過實踐鍛煉培養綜合能力和從教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