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華
盡管職教集團在發展過程中被認為有利于加強與企業溝通、有利于教育資源整合、有利于中高職銜接、有利于校內體制改革、有利于職業教育效率提高等巨大作用,但實際存在的職教集團目標定位不準、職教集團政策保障不足、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集團內部利益很難協調等問題,不僅導致職教集團的優勢未能充分彰顯,且制約著職教集團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我國職教集團具有多法人、多類型、多模式、多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目前,我國的職教集團不論是緊密型、半緊密型、還是松散型,大都屬于在參與成員單位的人、財、物與法人資格及隸屬關系不變的情況下,各成員單位以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為紐帶,集團牽頭單位與成員單位通過訂立章程、簽訂協議的不具有獨立民事責任主體資格,也沒有相應法人財產權的契約型非法人職教集團。這種組建方式不僅決定了職教集團有多少成員單位就有多少法人單位,而且由于各成員之間缺乏實質性的約束,使各成員可隨意加入或退出職教集團。
按照各成員所處地理位置及其隸屬關系來劃分有區域模式、行業模式、復合模式三種模式;按照各成員單位結合的松緊程度來劃分有緊密模式、松散模式、緊密型和松散型相結合的模式三種模式;按照組成對象來劃分有校校聯合模式、校企聯合模式、多元重組模式三種模式;按照主導關系來劃分有政府主導模式、企業主導模式、學校主導模式、股份融資模式、滾動發展模式五種模式;按照擴展方式來劃分有內部裂變模式、外部擴張模式、內外混合擴張模式三種模式;按照業務活動的方向來劃分有橫向聯合模式、縱向聯合模式、中介參與模式三種模式;按照組成的對象來劃分有校際聯合模式、校企聯合模式兩種模式;按照聯結關系來劃分有資產聯結模式、契約聯接模式、實質整合模式、混合聯結模式四種模式;按照影響力來劃分有以城帶鄉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縣域統籌的開封模式、社區統籌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三二分段的江蘇模式六種模式,按照資金來源劃分有產業支撐模式、股份融資模式兩種模式。另外,還有積累拓展模式、連鎖投資模式、兼并托管模式、品牌復制模式等。
資產紐帶關系有企業在學校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等;合作契約紐帶關系有校企契約式人才培養、校校通過契約進行聯合培養或合作辦學等;還有行業牽頭的集團、社區聯合的集團、行政牽頭的面向農村網絡的集團、企業牽頭組建的集團、專業為紐帶的職教集團等。
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有利于引領辦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有利于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系統培養技能型、高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柳曉斌認為職教集團的主要功能包括統一招生宣傳工作,規范招生行為;統一教材開發、編印和使用;統一教師培養培訓;實現實驗實訓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溝通畢業生供求信息,實現中、高職人才的對接;定期開展督導、評估和教研、交流活動;在校企之間穿針引線,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等。高衛東認為職教集團的主要功能包括實現資源整合、融通、共享的組織形式;促進校企合作;有利于職教改革;有利于中高職銜接;有利于加強職教管理等。
職教集團的組成主體包括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六類。
通過組建職教集團,加強東西部、城鄉、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進職業院校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促進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和“零距離對接”。形成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使院校辦學和企業經營獲得雙贏,以此提升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促進我省職業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一是整合資源,共享資源,聯合培養各類職業技術人才。二是溝通職業技術人才供求信息。三是促進集團內院校的專業建設,建立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機制。四是滿足職業院校畢業生升學、就業和企業用人需求。五是為職業院校學生實驗、實訓及教師培訓提供平臺,為學校間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創造條件。六是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和產品開發。七是探索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力資本運作的新模式。八是在省內外建立畢業生就業網絡。九是企業對集團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或設備支持,主要用于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師培訓;企業要為教師、學生到企業實習提供相應的條件;根據需要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可到學校兼職。十是通過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及聯合辦學等路徑,實現職業教育的集約化管理和開放式發展,增強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能力。
1.組織平臺。在市級政府中設立職教集團政府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副市級領導擔任,副組長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在政府協調領導小組下設理事會,設理事長單位1個,副理事長單位若干個,再設理事會秘書處秘書長2~3人,理事單位25~35個。負責對職教集團工作的統籌、協調、監管和引導,為職教集團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定科學的職教集團發展規劃,確定職教集團的發展方向、工作思路、目標和措施;制定支持職教集團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對職教集團的經費支持力度;建立職教集團的督導評估制度和激勵機制等。
2.立法保障。我國應借鑒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經驗,通過立法引導相關社會組織加入職教集團。德國先后出臺了《學校教育法》《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促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手工業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澳大利亞則制定了《職業教育法》《培訓保障法》等系列法律,將職業教育置于法律的保障下。我國雖然制定了《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1998年),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以推進政府統籌、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為重點,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但由于操作性不強,并未起到預期的作用。因此,要有效推進我國職教集團的發展就必須注重立法工作,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力量保證我國職教集團的順利開展。
3.稅收減免。通過稅收減免增加企業參與職教集團的積極性。如企業用于培訓的資金在一定時期可從稅款中以一定比例返回;對職業學校開辦校辦企業和企業校辦的職業學校,政府對征收的稅收要有所減免。
4.政策導向。政府不僅要對參與職教集團的企業授予榮譽稱號,而且要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揚,讓全社會廣為知曉。
5.制度供給。首先,要把職教集團發展理念融合到人才培養水平評估中。其次,要把職教集團發展理念融合到示范性高職學院評估中。最后,要把職教集團發展理念融和到專業評估中。
6.加強監督。一是明確人才輸送服務比例。成員企業每年至少接受一批次畢業生實習,并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二是規定鑒定培訓服務周期。成員院校既要成為成員企業人力資源庫,也要成為企業員工的技能鑒定與培訓中心。三是開展競技平臺服務。四是探索科研開發服務。企業成員可在職業院校建立研發基地、新技術培育孵化基地,聯合組建研開機構。五是加強推廣與應用管理。六是推行崗位互掛服務。成員企業和成員院校選派企業技師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職業學院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加強校企業溝通聯系。
在職教集團中涉及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六類組織,有政府協調領導小組、理事長單位、咨詢機構、成員企業及院校等,必須明晰各自扮演的角色。理事會的職責:一是制定集團目標及實施方案;二是通過副理事長單位及理事單位的力量爭取對職業院校的支持。咨詢機構的職能是為集團提供理論指導及決策依據,為企業提供人才及技術信息,為學校提供就業信息。企業的職能:一是提供專業開發、課程開發等決策咨詢服務;二是為職業院校提供師資、實訓基地、安置畢業生等實踐服務;三是為職教集團提供經費支持;四是提供監督評價等。職業院校職能是教育資源共享、中高職銜接、確立培養目標等。
1.決策機構。在職教集團中設理事會,設理事長單位1個;在理事會下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及理事會辦公室(主任由秘書長兼任)。理事會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的方式指導集團的工作,制定相應政策,解決集團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2.結構再造。一是管理層級扁平化。二是內部組織的團隊化。通過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項目小組、研發小組等,塑造相互緊密合作的模式。三是組織關系的網絡化。使成員單位內部及其之間組織關系的網絡化,促進組織間的有效溝通和合作。四是組織結構的柔性化。職教集團對集團內各成員單位組織的改造是根據組織創新的需要,通過建立跨單位的虛擬組織,建立適應集團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組織。
首先是聯合培養。分為中高職院校聯合培養、高職院校聯合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等三個方面。中高職院校聯合培養指在職教集團中高職院校之間實現中、高職的貫通共研人才培養模式和共定人才培養標準并進行分段培養和有機銜接。高職院校聯合培養指在職教集團高職院校之間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師生交流、共享資源、互認學分等培養高技能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指在職教集團內由校企共定人才培養目標、方案、模式,共選師資及教材、有效進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共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是三層遞進。第一層次為全面雙向合作。如企業向學校捐贈用于實訓的設備及資金,提供實踐場所,提供專家任教等;學校向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及培訓服務、培訓場地、人才智力等。第二層次為要素全程參與。共定專業、課程、教師、實訓、教材等,以實踐教學為重點,使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崗位實習、頂崗實戰等感知體驗,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第三層次為文化認同。學生到生產、服務第一線和企業員工同勞動,可以耳濡目染地學習到企業文化內涵。
1.校企聯合互動機制。校企聯手既把學生實習延伸到企業,又把企業建在校園內,使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在實踐環節上直接對接,實現校企“零距離融合”。
2.互惠合作利益機制。利益機制是企業參與集團的重要動力。學校要創造條件使企業明白在合作中能獲得利益。這就要求學校要圍繞企業發展需求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與企業進行全面合作,增加對企業參與集團的吸引力。
3.資源統一共享機制。一是“五個統一”。即在培養目標、教學管理、教育質量的監控檢查、招生及學籍管理、境外合作與國際交流等方面實現統一。二是“五個統籌”。即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基本建設、教師及教學設備的調劑、畢業生就業推薦等方面實現統籌。
4.內部運行機制創新。一是橫向管理機制。即由縱向多層組織結構向橫向互動組織結構轉變。二是團隊合作機制。即建立跨職能部門的團隊,形成自主緊密合作的模式。三是柔性組織機制。即通過信息網絡聯結,建立新型柔性組織。
目前,職教集團均為非法人性質,集團不具有法人地位。建議盡快研究,通過制度安排,賦予職教集團的法人地位。
1.建立職教集團網站。牽頭院校與成員單位共建職教集團網站,及時發布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社會服務等信息項目。
2.建立服務網絡系統。網絡系統包括職教集團成員的實驗、實訓室分布,設備與人員情況等,查閱實驗課程與服務項目,實訓教學大綱及教材等共享服務資料等。
3.建立網絡交流平臺。通過網絡發布企業與學校需求信息。通過交流為集團成員參與各種合作提供機會。
4.建立競技平臺。定期舉辦行業技能競賽,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