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桂梅 HE Gui-mei;李珊 LI Shan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武漢 430223)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1ogy Huaxia Co11ege,Wuhan 430223,China)
工程管理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設置的新興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交叉復合型專業,作為典型的交叉邊緣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較大的專業覆蓋范圍[1]。其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應用型管理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我國主要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是介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與研究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一種方法[2],其如何實現有待探索。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的綱領性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據,文章以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以下簡稱“該校”)為例,探討工程管理專業基于六模塊知識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運行效果。
1.1 堅持本科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準確定位“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質量標準。根據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精神,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規定的業務目標培養要求,開設專業的主要課程,堅持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標準。
1.2 圍繞學院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堅持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體現人才培養特色。圍繞專業能力的培養,合理調整課程結構,注意課程間的銜接,精簡課程門數,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
1.3 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整合實驗課內容,適當精減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對實驗內容較多的課程應單獨設置實驗課。把課外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1.4 注重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遵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和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有機統一的教學要求,構建文理滲透、學科交叉融合、德智體有機結合的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5 以差異化戰略為指導[3],積極尋求并培養該校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差別競爭力。目前我國許多獨立學院在確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存在著培養目標同質的問題,即不同層次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缺乏特色,因此應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起到拾遺補漏的作用,避免與研究型大學、高職院校的正面沖撞與同質競爭[4]。
依據以上原則,確定了該校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六模塊知識結構,具體如下:
2.1 理論教學模塊:理論教學目的是構建學生本科教育的理論知識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其中所含的實踐、實驗、上機學時或獨立設置的實驗課計入實踐學分),占總學分的67%,該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方向主要為工程項目管理,并涵蓋了投資與造價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課程,并將土木與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列入專業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課程設置上,按照“不斷剔舊補新,反映科技進展,突出工程需要,注重實踐應用,加強綜合整合,優化課程結構”的原則[4],將最新的知識引入到教學中,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并與執業資格考試內容相銜接。
2.2 實踐教學模塊: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結合,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集中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招投標實習、施工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工程造價軟件實訓、各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及集中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等。此部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為32%(超過了理工科類專業設置的實踐環節學分占專業總學分的比例不得少于30%的要求)。
2.3 個性發展模塊:包括學生課外選修的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等內容課程,即由學院統一安排的公共選修課。為滿足部分學生繼續深造學習的需求,專門設置了報考研究生課程模塊等,如高等數學、工程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以及工程項目管理、運籌學等專業課程,以期落實“因材施教”,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該模塊要求應至少修滿6學分,其中報考研究生課程模塊學分可替代部分人文社科學分(最多4學分)。
2.4 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模塊:包括各類科技活動、社會活動、文化活動及科技創新活動,目的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該模塊要求至少修滿4學分方可畢業,其考核與認定辦法按《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課外培養計劃實施辦法》執行。根據工程管理專業自身特點和實際,設置的內容有數學建模、標書設計、CAD制圖大賽、工程算量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課外讀書,人文藝術活動,文體競賽等文化活動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
2.5 職業技能教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的職業技能證書及專業選修的技能(從業資格)證書。專業必修的職業技能證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多證就業,提高就業競爭力的保證;推薦選修的技能證書學生可根據本人實際進行選擇。該模塊至少應修滿3學分,其中必修項目應修1學分及以上,必修項目學分可代替選修項目學分。本專業的專業推薦必修的認證項目主要有造價員、施工員、質檢員等專業證書,推薦選修的認證項目主要有廣聯達工程造價系列軟件應用資質認證(簡稱GSAA)、CET-4/6合格成績單、機動車駕駛證、計算機等級考試2、3、4級、普通話等。
2.6 綜合教育模塊:包括軍事訓練(含軍事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入學教育(含專業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日常教育(周末晚點名、班級活動)、創業教育、畢業教育等,目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提高學生的組織紀律性、成才自覺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關課程由歸口管理部門負責考核,其余由學工處設計考核指標體系。該模塊總計15學分。
以上各模塊學分分配如表1。

表1 最低畢業學分表
該校的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從2005年開始招生,2013年招生規模113人。自2010年始實施基于六模塊知識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已運行了3年,從往屆畢業生情況看,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較好,累計有5人次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學生實踐技能及創新精神強,取得專業技術技能證書的人數達100%,獲得省、部級(或全國性)的各類競賽獎9人次,部分學生順利學生考取研究生(出國深造),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同等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單位對就業生評價較好。從實施效果上來看,六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較好的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體現了“夯實基礎、拓寬口徑”,既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培養,又能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1]項喜章,付曉靈.我國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分析[J].化學高等教育,2002(2):26-29.
[2]董忠敏.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09(S5):301,317.
[3]譚敬勝,于立軍等.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7,8(3):63-66.
[4]沈蕾,駱建艷,陳戎.我國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綜合論壇,2009,8(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