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中國戲曲與評劇藝術
趙 洋
評劇是中國戲曲藝術一個重要的劇種,它曲調優美,流傳廣泛,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戲曲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階段,是在詩、詞、歌、賦、曲等多種文化形態中產生發展的,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道德和審美理想,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評劇藝術也是如此。評劇誕生于民間,根植于百姓之中,從來都沒有脫離民族文化的滋養。無論是傳統評劇還是現代評劇,始終都堅守著百姓情結,反應普通人生活的家長里短,讓人感到格外親切。評劇《楊三姐告狀》家喻戶曉,劇情是根據真實的人和事改編創作的。故事發生在民國七年,描寫的是富紳之子高占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后,依然本性不改,在外與人通奸。奸夫淫婦后又合謀害死二姐。三姐玉娥對二姐之死產生懷疑,便上衙門告狀,由于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再一次告到直隸總廳,最后終于取得勝利,讓高占英伏法槍決。歌頌了我國勞動人民懲惡揚善,決不向惡勢力屈服的傳統美德,很有教育意義。現代戲《紅葉》由石家莊青年評劇團演出,該劇取材于王瑛同志的生平事跡,以她的生活言行作為真實內容結構劇本。通過紅葉的象征比喻,充分展示了她大公無私,心系百姓,一心為公,愛黨敬業的優良品德。同時也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無限懷念,觀后讓人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中國的戲曲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加以規范化和系統化。不僅將音樂、舞蹈、詩詞、曲藝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完美和諧的藝術體系,同時在表現手法上,又將唱、念、做、舞等各種藝術手段加入到人物創造之中,形成了綜合藝術的審美體系。評劇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在不斷的改進創造中,廣泛汲取其它藝術的優長來豐富和提高自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劇種特色。我們通過評劇的發展歷程,就足以看出這種藝術形式的包容與綜合屬性。 評劇最早發源于冀東平原,當時的民間百姓喜歡跳“秧歌”,每到農歷新年,秧歌便成為娛樂活動中的主要形式。表演時可以由雙人彩扮,互對歌舞,也可以是群體一起伴唱伴舞,樂器用鑼鼓、嗩吶、絲竹等伴奏,表演的內容以百姓日常生活故事或歷史人物等為主,曲調主要是蓮花落。到了清末,秧歌又吸收了其它藝術的精華,逐漸發展成為有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有唱有白,載歌載舞,劇目上百種,涌現出大量蹦蹦戲藝人。蹦蹦藝人在激烈的舞臺競爭中,又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有力地推動了蹦蹦戲的向前發展,也使劇本由原來的說唱體逐漸衍變為代言體,表演上開始有了腳色行當的劃分。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出現模擬生活狀態的人物動作,同時也開始關注大劇種的表演特點,但又不受嚴格的規范,形式靈活自由。
中國戲曲從來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藝術除舊布新的趨勢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大批新編歷史劇如《蔡文姬》《謝瑤環》《海瑞罷官》等相繼創作出來,同時在藝術表現方面,更是不斷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豐富自己。在評劇藝術領域,新鳳霞就是一個耀眼的明星,眾人皆知,家喻戶曉。她以獨特的“新派唱腔”吸引著觀眾,尤其是她演唱的“疙瘩腔”更是無人能比。以她為代表的新派藝術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新派唱腔標新立異、獨具特色,為評劇革新開辟了一條嶄新道路。同時新鳳霞還同其它音樂工作者一道,創造了眾多的新式版曲。如《乾坤帶》中的凡字調大慢板,《無雙傳》中的反調大慢板,《調風月》中的蜻蜓調,《六十年的變遷》中的送子調等等。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獨樹一幟,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無論是評劇創作者還是表演藝術家,只有感受時代脈搏,傾聽時代呼聲,正確地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才能捕捉到充滿時代氣息的生活畫面,讓創造的靈感不斷成為評劇藝術傳承發展的手段。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