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
木偶藝術探索
李敏杰
木偶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像一支獨放的奇葩,生動醒目,盛開不敗。由于木偶表演情節簡單易懂,趣味性強、寓意深刻,所以很受民間百姓尤其是基層百姓的喜愛。在我國各地的很多地方,逢年過節或舉行一些慶祝活動,都會舉辦一些木偶戲表演,抒發大家的喜樂之情,表達群眾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保佑家人幸福,生活美滿。可見,木偶藝術不僅貼近民眾,與百姓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著力量,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木偶藝術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歷代相傳。要探尋木偶藝術的起源,還要追溯到遙遠的奴隸社會。那時,由于奴隸主統治整個社會,掌握生殺大權,所以奴隸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支配。奴隸主不僅在生前可以使用奴隸,死后也要用奴隸來陪葬,史稱“殺殉”。隨著農業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奴隸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勞動力。由于生產勞動的需要,統治者不得不減少對奴隸的殺戮,逐漸改用“人偶”來代替奴隸陪葬。“人偶”最初用草扎形式,后來漸漸發展成用“木頭”制作,“木偶”由此而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木偶”的制作越來越靈活生動,能夠像人一樣跳躍自如,在古代人們稱跳躍為“踴”,所以“木偶”也叫做“踴”,同音“俑”。
大多數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有祭祀到娛樂的過程。據史料考證:我國的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商代的奴隸陶俑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木俑”;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也出土了“樂俑”、“歌舞俑”。它們的工藝造型水平比以前都有了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的雛形。
木偶真正發展成為一種藝術,應該追溯到“傀儡戲”的出現。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北齊時“機關木人”制作技藝高超,當時還出現了用“傀儡子”演“郭禿”的故事。依史而斷,可以認為,我國正式開始由人操縱木偶表演故事的木偶戲應該從北齊開始,唐代時達到興盛。早期的木偶制作可以說非常簡單,大都表演一些古裝的戲曲,木偶的肢體用三根木棒支撐控制,藏在衣服里不會被觀眾看到,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的落后,制作技術也比較粗糙簡陋,所以木偶的表情也很單一。后來隨著時代與社會的進步,又經過木偶制作人不斷的改進創新,木偶制作水平不斷提高,木偶“人物”的形象制作得越來越生動,五官四肢也越來越靈活,看上去如同真人一樣。
在木偶戲的表演過程中,人們觀賞的視線大都集中在“演員”木偶身上。但是,木偶還有它的另一個身份,既被人操縱的“戲具”的身份。在這兩種雙重身份的完美結合中,木偶“演員”仿佛不再是一塊僵硬的木制品,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演員們”在舞臺上,時而左顧右盼,時而上下翻飛;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悲傷流淚,常常讓人陶醉其中而忘記它們的“本來面目”。正是由于木偶戲藝術充滿游戲與趣味的特點,所以很受老百姓歡迎。自元、明、清以來,它便遍及大江南北,城鎮鄉村,并且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同時,由于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各地木偶的造型特點也多種多樣。如漳州的布袋戲,福州的串頭戲,吳橋的扁擔戲,四川的大木偶等等,可謂花樣翻新;木偶演員的“角色”也是生、旦、凈、丑樣樣齊全。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們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與傳承,木偶這項獨特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今天,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木偶制作已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生動有趣、活靈活現的木偶戲表演,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快樂,越來越引人入勝,令人著迷,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木偶藝術人偶合一的表演,美輪美奐。每當舞臺上木偶“演員們”呈現出技藝高深的武打場面,或是一個個輕盈多姿的舞蹈身段,都會引來觀賞者的陣陣喝彩,陣陣掌聲。這樣的藝術之美,讓人留戀,令人嘆為觀止。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