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沛
淺析中華皮影藝術
王 沛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與才能,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化,同時也創造了耀眼奪目的非物質文化。享譽中外的皮影藝術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伴隨今天改革開放的腳步,我國的皮影藝術正在不斷創新,大膽吸收各種藝術精華。中華皮影正滿載著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據史料記載,我國的皮影藝術起源于先秦,盛行于元代,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戲曲種類之一。皮影戲舊時又叫“影子戲”或“燈影戲”。藝人在表演之前,首先要根據故事情節和劇中人物的需要,用獸皮或紙板剪成各種剪影。表演時,通過燈光照射出影像,藝人們躲在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剪紙“演員”,一邊用充滿地方特色的唱腔講述故事內容,同時還會恰到好處地加上一些樂器的伴奏。皮影表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動感十足妙趣橫生。由于皮影藝術的表現形式通俗易懂,純樸自然,因而拉近了它和觀眾的距離,所以很受群眾歡迎,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皮影藝術在帶給人們欣賞快樂的同時,還發揮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很多的皮影戲都通過簡單的故事情節,反應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常常會引發人們的思考,讓人回味無窮。古往今來,我國的皮影創作題材十分豐富,大到表現國家、民族、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的內容,小到表現倫理道德、家長里短、花鳥魚蟲等生活瑣細。無論哪種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都表現出人們對善惡美丑的審美態度。
皮影戲在演變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在唱腔韻律的形成上具有多重色彩,因而形成了特色紛呈的風格流派。如眾所周知的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皮影、陜西皮影等等。陜西皮影歷史悠久,是中國皮影的發源地。許多資料表明,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皮影、四川皮影以及東北皮影,它們的誕生和發展都受到陜西皮影的影響。陜西皮影分東路和西路兩派。東路造型精巧細致,西路造型簡潔有力。皮影戲中人物很多,東部達三四百種,西路也有百余種,從中可看出皮影表現內容的豐富性。北京皮影始于清初,也分為東西兩派。東派皮影基本保留著西部風格,臉譜比較夸張,裝飾性很強;而西派影人都著古裝。現代北京皮影技藝更追求人物的舞臺真實感和性格化,人物造型更加柔和舒展,更具審美意義。
皮影藝術由于對表演者的技藝要求較高,無疑需要表演者具有過硬的本領。在皮影人才的傳承培養過程中,除了老一輩人的言傳身教之外,主要是靠個人的刻苦鉆研,勤學苦練。由此可見,要培養一名皮影專業人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要進一步發展,組建成立一個皮影劇團又將面臨多少困難!正因如此,我國的皮影劇團一直以來屈指可數,并且大都集中在條件艱苦的偏遠鄉村。這些現狀已引起我國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皮影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隨著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運用,皮影藝術的傳統手段正在被注入現代科技的全新元素,充滿時代氣息的皮影藝術更加吸引觀眾的目光,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2013年,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全國木偶戲、皮影戲優秀劇目展演在山東舉行,累計演出15場,展示了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優秀劇目31個。這項活動極大調動了廣大皮影愛好者的創作積極性,同時,也讓近年來我國木偶戲、皮影藝術的創作成果得到一次集中展示。
皮影藝術千百年來以極具魅力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獲得百姓的青睞,給大家帶來無窮樂趣,同時也讓人們的視聽審美能力得到極大提高。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皮影藝術的更多價值一定會被進一步挖掘和體現,它的身影將不僅僅停留在鄉村的土地,更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雅之堂,出現在國際舞臺之上。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