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皓
評劇舞美設計的審美特征
陳 皓
評劇舞美設計是評劇舞臺美術設計的簡稱,它屬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戲曲舞美設計范疇,既具有戲曲舞美設計的審美共性特征,又具有評劇舞美設計的審美個性特征。從美學視角與高度來研究評劇舞美設計的審美特征,對于提升評劇舞美的美學品格與美學意蘊,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參考意義。為此,本文專門對此發表幾點拙見,以作引玉之磚。
具體而言,評劇舞美設計的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我們分別進行研究。
評劇舞美設計的第一大審美特征,是民族性。這一審美特征,是我國傳統民族戲曲舞美設計的共性審美特征之一。
其實,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藝術的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同是芭蕾舞,俄羅斯的《天鵝湖》《睡美人》和中國的《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就凸顯出不同的民族性審美特征。同是聲樂,西方的美聲唱法與中國的民族唱法,也凸顯出不同的民族性審美特征。同是繪畫,西方的油畫與中國的國畫,同樣凸顯出不同的審美特征。
的確如此,中西方美學精神與審美特征有著不同的民族性差異,“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1]P330
所謂“民族性”,又稱“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成熟的標志之一。”[2] P2178
評劇舞美設計的民族性,同所有中國戲曲舞美設計一樣,都集中體現在寫意性上面。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戲曲表演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空間限制的突破,以及動作、布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意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幻境。
評劇舞美設計的寫意性,多采用虛擬、象征、夸張、裝飾等藝術手法來實現。例如布景中的以布城代城、以山片代山、以云片代云、以門帳代宮殿、營帳、臥室、繡榻、彩樓等。而一桌二椅則可以表示大廳、前廳、客堂、內室、書房、城樓、船只、臥床等不同的環境。又如道具中的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以杯壺代酒宴、以紅布包頭盔代人頭、以風旗代風、以水旗代水、以車旗代車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評劇舞美設計的第二大審美特征,是地域性。這一審美特征,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戲曲舞美設計的共性審美特征之一。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性的集中體現。魯迅早就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3]P391
我國360余個地方戲曲劇種,無一不以地域性作為核心審美特征,例如豫劇的河南地域性、河北梆子的河北地域性、晉劇的山西地域性、呂劇的山西地域性、川劇的四川地域性、粵劇的廣東地域性、吉劇的吉林地域性、龍江劇的黑龍江地域性……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同樣,評劇作為我國北方河北、內蒙、北京、天津、東北的戲曲劇種,也帶有鮮明的北方地域性特征,與江南戲曲劇種有明顯的區別。而作為評劇重要組成部分的評劇舞臺美術,也自然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審美特征。因此,評劇舞美設計的地域性審美特征,也就是它的題中應有之義了。
評劇舞美設計的第三大審美特征,是劇種性。這一審美特征,是評劇舞美設計審美的個性特征。
所謂“劇種”,指的是戲曲的種類。評劇作為我國戲曲中重要的劇種之一,歷史悠久,藝術積淀豐厚,擁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如白玉霜、小白玉霜、新鳳霞、馬泰、魏榮元等)和一大批優秀劇目(如《花為媒》、《楊三姐告狀》、《劉巧兒》、《小女媚》、《秦香蓮》等),影響廣泛。
而評劇舞美設計的地域性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民間小戲特點。評劇起源于河北灤縣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即民間曲藝。所以它素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見長,不同于京、昆大戲。劇種的這一總體審美特征,決定了評劇舞美設計的簡潔質樸的審美特征。也就是說,評劇舞美設計要拒絕奢華、崇尚簡樸,不要追求“大制作”,更不要一味地炫富。
其二,草根文化特點。評劇作為民間小戲,屬于草根文化范疇,以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取勝。這一劇種特點,要求評劇舞美設計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要“接地氣”。眼睛要盯住下面,不要看上面的眼色行事。要牢記“興于民間,毀于廟堂”的歷史教訓。
其三,民間藝術元素。評劇的地域性特征,要求其舞美設計采用中國北方民間藝術元素,例如北方民間剪紙藝術,北大荒版畫藝術、北方皮影藝術等元素,以強化劇種的審美特色。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M]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3] 魯迅.致陳煙橋[J].魯迅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