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坤
芻議中國民間舞蹈的藝術特點
姜 坤
中國的民間舞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這塊土地上千百年來創造的藝術精華,記載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神靈的關系,并將這一切用富于動態美的人體動作展現出來。在中國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論走到哪里,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會發現那有屬于自己的民間舞蹈。中國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各地區、各民族的民間舞蹈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但是這些舞蹈之間也有其共同的藝術特點、文化特征,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從民間舞蹈的表現形態來看,群舞是眾多舞蹈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種,凡是土著民族的舞蹈無一不是以群體的舞蹈方式來完成的。和任何一個古老民族的民間舞蹈一樣,中國的民間舞蹈多數是群體性的。無論是歡度佳節的節日舞蹈,還是莊嚴肅穆的儀式舞蹈,民間舞蹈永遠是集體的行為方式,以群體的民間舞蹈形式來表達集體的意識。唐代詩詞“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描寫的正是眾多舞者共舞的恢宏壯闊的場面。我們現代所能看到的,高山族的民間舞蹈大拉手,舞蹈者為部族的全體成員,人們交叉攜手或橫排或大圓環形,在能歌者的指揮下,起步舞蹈。土家族的擺手舞,規模浩大,舞者逾千,觀者過萬。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舞獅也無一不是以集體的行為方式出現,體現出民間舞蹈群眾基礎廣泛,參與性強的特點。
人類不同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經濟類型和生產、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又直接影響了這一帶人們的文化藝術樣式與風格。民間舞蹈作為文化藝術樣式的一種表現形式,自然會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民間舞蹈南方北方的表現形式就有顯著不同,素有南柔北剛之分,北方的四大秧歌激烈、強勁,較之南方的花燈花鼓顯得尤為粗獷、豪放。就同一地區來講,不同民族間的舞蹈典型造型和舞蹈風格動律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生活在草原的藏族、蒙古族、塔吉克等民族他們都把鷹作為英雄的象征,但在舞蹈中對鷹形象的展現又有不同,藏族舞蹈所塑造的“鷹”體現了奔放、粗獷的形態;蒙古族舞蹈的“鷹”則給人以敦實、莊重之感;塔吉克族舞蹈的“鷹”則表現得灑脫、干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鷹三態”。
娛樂性是藝術的重要特征,也是民間舞蹈的重要性質,民間舞蹈就是伴隨著娛樂的形式出現的。其實,中國的原始舞蹈,大都與自然崇拜、神靈信仰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他們相信有股神秘的力量控制著日月更替,生老病死,于是人們相信通過舞蹈能夠接近這種神秘的力量,最終取悅神靈,得到神的庇佑。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悅神的思想在民間舞蹈中依舊存在,但同時民間舞蹈中自娛及娛人的成分也在不斷增強。民間舞蹈,通常來說,人人都可參與,不受年齡及場地的限制,是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最好的形式之一。所以,每逢年節或喜慶的日子,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跳起民間舞,毫無功利性,在自娛的同時以娛人,借以抒發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
綜觀舞蹈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信仰習俗自遠古時期就和樂舞相結合,形成了以舞蹈為重要手段的宗教儀式傳統。這一傳統至今仍盛行,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從儀式性在各民間舞蹈中的地位來看,無論是宗教色彩濃郁的寺院樂舞、民間祭祀性舞蹈,還是在人們喜慶或哀傷的生活中所跳的舞,民間舞蹈始終和莊嚴的儀式相結合。例如:青海熱貢地區一年一度的“六月會”,白族地區的“繞三靈”,藏傳佛教的“羌姆樂舞”,土家族、黎族在老人去世時跳的喪葬舞,回族在婚禮上表演的宴席舞,漢族在元宵節時表演的燈舞、龍舞、獅舞……這些舞蹈都帶有強烈的儀式性,體現了各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