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二 胡 春 秋
陳 曦
今天的著名樂器二胡,其原型從唐代由西域傳入中原,唐宋時期稱之為“奚琴”。中國古代以中原為中心,分別稱周邊民族為“南蠻”、“北狄”、“東夷”、“西胡”,這可能是“奚琴”后來被稱為“胡琴”或“二胡”的由來。奚琴的形制粗糙簡陋,后來歷經唐宋元明清乃至后來的技術改造,逐步演變成一種音質純美的精品樂器。
二胡這種樂器及其樂曲,千百年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形成了深厚的民間音樂傳統,逐步成為拉弦樂器的代表性樂器。隨著它以迷人的風采登上世界樂壇,它在全世界獲得了“中國音樂代表”的美譽。
從粗糙簡陋的奚琴,到音質純美的精品樂器,從中國民間灰姑娘,到世界樂壇的白雪公主,二胡發展經歷了耐人尋味的滄桑歲月。
在古代,它經歷了由落后到先進的蛻變。
從粗糙的奚琴到精致的胡琴或二胡,不僅是樂器名稱的改變,而且是樂器品質的蛻變。唐宋元明清文化發達技術先進,琳瑯滿目的中華樂器形制考究十分精致。發達的中原文化“化腐朽為神奇”,使奚琴這只“丑小鴨”涅槃為金鳳凰。先進文化和先進技術促進了二胡發展。
在近代,它經歷了苦難中的卑賤與高貴。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建立,二胡藝人的命運是悲慘的,二胡曲演奏的地位是卑賤的,但藝人及專業音樂家創造的二胡曲,卻是輝煌而高貴的。當時的二胡藝人,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艱難,命運悲慘。如杰出的二胡演奏家盲人阿炳,經常流落街頭賣藝為生。民間二胡曲極少在當時的音樂雜志上登載,社會對民間器樂活動不屑一顧。雖然如此,但二胡曲創作卻成就斐然。這時期,專業音樂家劉天華和聶耳,以及民間二胡藝術家阿炳,精心創作了近二十首二胡獨奏曲,如《光明行》、《空山鳥語》、《病中吟》、《二泉映月》、《聽松》、《懷鄉行》、《小花鼓》等等。這些二胡獨奏曲是輝煌的藝術精品,是二胡發展史上絢麗的篇章。它們解放后在國內外更加膾炙人口。舊社會摧殘二胡藝術家和二胡藝術,但藝術家和舊時代的苦難,卻催生出輝煌的二胡曲。
在“文革”前,它經歷了喜憂參半的曲折變化。
新中國建立后,文化高潮伴隨經濟高潮而涌動,二胡藝術伴隨文化高潮而激蕩。這期間,全國創作了近千首器樂曲,其中有《幸福的歌兒唱不完》等一批二胡曲。這些二胡曲像其他器樂曲一樣,一方面,描繪著新中國壯麗的畫卷,抒發著人們對新中國的熱愛,激蕩著人民群眾豪邁的情懷,成為那個時代熱情的樂章。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極左文藝思想的影響,有些二胡曲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的傾向,音樂語匯比較單調貧乏,缺乏藝術感染力,當然也就沒有藝術生命力。
在新時期,它正在經歷繼承與創新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二胡藝術也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這一時期,二胡藝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一方面,經過藝術創新和市場化運作,二胡藝術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大眾,貼近市場,同時也擴大了國際影響。如在藝術創新和市場運作上,出現了女子十二樂坊、東方魅力、非凡女子等嶄新的演奏樣式和風格,涌現出宋飛、于紅梅等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但另一方面,二胡曲創作發展不力,往往重視演奏忽視創作。在創新時繼承民族傳統不夠。在現代化背景下,二胡藝術何去何從,面臨著繼承與創新的時代挑戰。
我們相信,歷經千年滄桑的美妙二胡,作為民族器樂的代表和驕傲,它那無與倫比的純美之聲,一定會永遠地悠揚在神州與全球。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