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4)
論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及教育對策
李 淼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4)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的誠信意識關系到好的社會風尚的形成。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但在少數大學生的身上還是出現了相關的誠信缺失的現象。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分析了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各種原因,并就加強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大學生;誠信;缺失;教育
1.考試作弊嚴重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是父母和老師的希望。作為大學生,應該在大學里認真學習,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可是卻有部分大學生并不是如此,平時曠課、逃學,不好好學習,一到考試就想辦法抄襲。時間長了,造成大學生不勞而獲的心理。一到考試就想著作弊,嚴重違反誠信這一要求。
2.不歸還助學貸款
我們國家和政府為了不讓部分大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為在校大學生設置了貧困助學貸款。但是,這就給有些大學生鉆了空子。他們當中有些人并不是真的貧困,但是為了能獲得助學金或是不繳納學費,就偽造貧困證明。當然,大部分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都是很好,有著很高的到的質量。但是也有極少數誠信素質差的學生,偽造貧困材料,騙取助學金、助學貸款。
3.網絡道德缺失
網絡是一種新的蒸蒸日上的信息傳播媒介,成為了廣大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網絡確實給廣大的學生帶來了方便,使大學生在網絡的世界里增長了知識,也尋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讓大學生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更為密切。但是,網絡畢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方便,但是也產生了不少的道德問題。因為網絡本身是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人們之間的交往并不是面對面的交流。有些大學生缺乏辨別真假好壞的能力,容易盲目信任對方,甚至會導致網絡犯罪。還有些大學生經不起誘惑,利用網絡進行違法活動以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人的本質屬性是他的社會屬性。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同時也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們自然而然的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市場行為,市場信用缺失現象嚴重。有些商人唯利是圖,有些商人為了降低成本,于是制造虛假產品以次充好。現在最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大家不明覺厲。地溝油也好,毒奶粉也罷,這些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當代大學生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大環境中成長,長期耳濡目染。身處這樣復雜的社會環境,有部分大學生,不能抵制物質利益的誘惑, 放棄了誠實守信方面的良好道德品質。
2.家庭教育的弊端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有些家長自己沒能起到良好的榜樣帶頭作用。有些家長自身不能好好的約束自己,為了自身利益,弄虛作假,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看家長做什么,自己就跟著做什么。同時,有些家長漠視孩子道德方面的問題。在當前應試教育的驅使下,平時只知道找孩子要成績,而不注意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不知道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3.學校教育的缺失
多年來, 仍有不少學校,只是更多的向學生傳播了科學文化知識, 卻忽視了對大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工作依然是停留在只說不做的層面上。在大學,德育教育工作者也只是主要的以理論灌輸為主,忽視了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師自身沒有很好地遵守誠信制度。殊不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在大學里,有個別教師為了方便,不認真備課,抄襲他人講義授課,上課接打電話;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摻雜個人感情因素,偏向自己喜歡的學生;在學術科研等方面有些一稿多投,甚至有科研剽竊現象等。他們的這種虛假的行為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4.大學生自身道德觀的影響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第一位的。當代大學的生思想比較活躍,敢想敢做,但是有部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顯得較為薄弱,社會的責任意識淡薄。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實際上他們對于有些大學生對誠實、守信在心理是認同并支持的,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就與內心認同的誠信意識背道而馳。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知與行相背離,誠信自制力薄弱。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和塑造。
1.構建社會誠信氛圍
一是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盡快完善市場經濟活動中各個領域中的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加大市場經濟活動中誠信缺失現象的各種監督管理力度,使得規范誠信行為有法可依。二要加大執法力度,讓違背誠信的市場經濟活動者,不僅要承擔誠信缺失的道德責任,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最后要加大對公眾的法治教育力度,使人們知法懂法并且守法,讓誠信成為全民共同倡導并實施的良好道德行為,讓大家相互監督,共同進步,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讓誠信制度更加完善。
2.優化學校誠信教育
首先,應該在校園內廣泛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的實現知行合一,而不是停留在只說不做的層面上。可以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對象,不同系別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題如學術誠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辯論、誠信征文活動等;也可以有學校的各種組織安排組織。其次,要加強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據了解,有好多學生對老師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神圣的職業。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教育自己的學生。教師一方面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學高方可為師,身正才能為范。因此,首先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這也是開展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所在。
3.凈化家庭誠信氛圍
家長要確立正確的誠信教育觀念,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重智輕德,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家長只是一味的找孩子要成績要分數。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單單有優秀的成績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很好約束自身的行為,樹立起良好的誠信意識,恐怕光有成績也是徒勞。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問題時,首先應該檢討反省自己;同時,家長也要重視與老師的交流與溝通 。
4.建立信用評判指標體系
誠信素質的培養, 單是靠誠信教育也是不夠的, 必須用信用評價來配合。學生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現象層出不窮。從當前情況來看,約束機制不夠健全,所以高校必須建立信用環境和信用機制,以此來維持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和意識。也就是說將教師和學生在學校期間各種遵紀守法的行為進行認真總結分析, 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并對廣大師生的信用指數進行仔細的評估, 以其作為教師科研成果以及學生評優獎先的重要依據。在當前條件下,首先要監督教師杜絕學術抄襲、一稿多投等行為, 對考試作弊現象也要堅決杜絕。把偶爾會有發生但是卻難從根本上杜絕的學生作弊行為納入信用評判體系, 讓考試作弊者失去一定的信用。
[1]趙愛玲.國內誠信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4(1).
[2]左惟.完善高校幫困助學體系[J].撩望,2005(2).
[3]侯中華.誠信恐慌[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220.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Li Miao
(Henan Colleg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Honest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Good good faith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good social fashion. Overall, integrity status i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but on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till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good faith.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alyzes the various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honesty education of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ollege students; the good faith; missing; education
G448
A
1000-9795(2014)09-000113-02
[責任編輯:鮑 雨]
李 淼(1990-),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