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
農業生態環境是承載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農業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存、繁衍和文明進程,發展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眾所周知,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民生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我國的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土地板結化現象逐漸凸顯,農業生產中暴露出來的環境問題不斷增多,不少業內專家都表示,耕地、林地、水等農業資源到了該休養生息的階段,必須實現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的一號文件從三方面對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第一,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加快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支持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殘留農藥使用、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推廣高標準農膜和殘膜回收等試點。
第二,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抓緊編制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從2014年開始,繼續在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開展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綜合治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試點。通過財政獎補、結構調整等綜合措施,保證修復區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降低。
第三,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林業重大工程。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進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推進林區森林防火設施建設和礦區植被恢復。完善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補貼政策。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啟動南方草地開發利用和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支持飼草料基地的品種改良、水利建設、鼠蟲害和毒草防治。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控制漁業捕撈強度,繼續實施增殖放流和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補助政策。實施江河湖泊綜合整治、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對農村環境的“全面改善”已成為一個需要統籌考慮的話題,對農業生態的硬約束也將會逐步強化。對此,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朱立志表示,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路徑方面要著重以科技創新提高水、農藥、化肥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在發展目標上既要考慮可持續發展,還要考慮穩定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調可持續發展不能侵害農民利益。在發展步驟上要堅持穩中求進,科學規劃。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則認為,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已到了承載極限。土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問題,急需得到切實有效改善。農業資源要得到休養生息,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保證農民收入水平不降低。我們這一代人要承擔農業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代際傳承的歷史責任,留一點良田給子孫后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