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琦
摘 要:臨高人偶戲作為獨特的人偶同臺表演的戲劇樣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觀演模式已為觀眾所接受。臨高人偶戲亦是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故也稱“佛子戲”。通過對臨高人偶戲的觀賞和資料解讀,筆者發現其實臨高人偶戲的表演是通過實現人、偶、角色的互補交融,采用其它喜劇特點結合自身條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體系,明確的行當劃分,由此使自己迎合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并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由此可見臨高人偶戲在未來的發展和傳承價值。
關鍵詞:行當劃分;傳承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51-01
一、個性鮮明的行當劃分
傳統的戲曲中有明顯的行當劃分,隨著戲曲的不斷發展成熟,便形成了其自身固定的行當角色“生、旦、凈、末、丑”,并已形成觀眾心中約定俗成的觀賞習慣。臨高人偶戲作為一種新奇的戲劇樣式,要在這個戲劇大家族中求得生存和長久的發展。也必要學會迎合觀眾已有的審美欣賞習慣。從早期的臨高人偶戲的劇作中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角色行當只有生、旦兩行當,固有“三旦四生”“四角到地”就能演好戲的說法,其中的四角即生角、旦角、鼓角、板角。
1、生角
生角分為正生、貼生、武生、花生四種。其中正生大多扮演英俊瀟灑、正直善良的正面男青年,唱、做并重,如《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張文秀》中的張文秀;貼生扮演正面男角色,多為正生二手,舞臺表演要求與正生相似;武生扮演身懷絕技、武藝高強、富有正義感,好打抱不平的男青壯年角色。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如《鄧懷玉》中的馬玉之類的人物。
2、旦角
旦角分為正旦、貼旦,武旦、梅鄉旦,這四種角色恰好與生角的正生、貼生、武生、花生是一一相對應的,不同的只是旦角都是女性角色,生角都是男性角色,且舞臺表演因角色性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人物的整體精神風貌不變。正旦舞臺表演要求身段勻稱秀美,舉止穩重,情感豐富,步伐輕盈、真人唱、念。經典角色如《孟麗君》中的孟麗君;貼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似,如《鴛鴦劍》中的聞玉貞;武旦擅長舞刀槍劍戟。如《春草闖堂》中的春草。
3、丑角
丑角分為官丑、小丑、雜角。其中官丑多演辦事糊涂、沒主見的知府、縣令等,如《范知府》中的范知府;小丑多演多謀善斷或心懷不軌的角色,表演滑稽、夸張。如《啞女告狀》中的呆哥;雜角包括旗牌、隨從、家院、太監、丫鬟等人物。
4、老角
老角分為老夫、老父、山賊。其中老夫也稱須生,專演朝廷命官正面角色。表演造型穩健、氣質剛強、威震四座。如《秦香蓮》中的包拯;老父也稱花臉,多扮演朝廷中詭計多端的奸臣形象。如《薛丁山》中的楊藩。
5、婆角
婆角分為老旦、婆媽、十惡娘、媒婆。其中老旦多扮演身價高貴、舉止穩重的貴婦人,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婆媽多演開朗、勤快、管家有方的老婦。如《白奶奶醉酒》中的白奶奶。如《啞女告狀》中的掌夫人。如《?;ā分械睦钕隳?,《花為媒》中的媒婆。
6、丑角
丑角分為官丑、小丑、雜角。其中官丑多演辦事糊涂、沒主見的知府、縣令等,如《范知府》中的范知府;小丑多演多謀善斷或心懷不軌的角色,表演滑稽、夸張。如《啞女告狀》中的呆哥;雜角包括旗牌、隨從、家院、太監、丫鬟等人物。
隨著不斷的演出實踐,臨高人偶戲中這些行當在觀眾心中早已慢慢成形,加上臨高戲藝人們會根據不同行當角色的特征,設計出符合角色的木偶形象。久而久之這些較為固定的形象在觀眾心中已成形,觀眾便可從木偶的外形特征中初步判斷出該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風貌,也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劇情進入角色。
二、臨高人偶戲的歷史傳承和開創未來
1、1981年至1993年臨高人偶戲曾先后2次進京演出,均獲得到好評,榮獲優秀表演獎和優秀音樂獎。其中《花仙子》被中央電視臺錄制播放,《人們日報》《民族畫報》、《中國木偶報》等多家媒體專題評介。人偶戲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世代傳承的特點。但近年來,受時尚的流行歌舞沖擊和娛樂多元化的影響,人偶戲已陷入后繼乏人的瀕危困境,急需搶救保護。
2、臨高縣人偶劇團的現任團長王范,也是一名優秀演員。他刻苦學藝,凈是他的專攻行當,且偏重反派花臉,髯口功,把子功,袍甲功,樣樣精通唱念做打齊頭并進。他在運調時?;烊爰偕?,更加形象地展現人物性格,自有他獨到之處。 “人偶同演”這一藝術特色,創造出一批性格炯異的藝術形象,深受觀眾的喜愛與好評。
3、如今,人偶戲在臨高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除了縣戲團這家專業人偶劇團外,全縣還有近10家民營人偶劇團,每個團的人員配備約20人至25人不等,全縣從事人偶戲演出的專職人員近300人,一年演出2000多場,觀眾達80萬多人次。這在傳統戲劇極不景氣的今天,成了一道亮麗而炫目的風景。
如今,臨高縣現有的10家人偶劇團,除了農忙時節,他們還深入到臨高的各個村子里演出,一年大約有260多場演出。除了演出經典劇目,他們與時俱進,也在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臨高鄉村梨園竟開妍》.海南日報,2010(7)18.A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