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養老保險資金的運營狀況一直是民眾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財政部剛剛公布的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情況,似乎又為這種擔憂增添了強有力的佐證。很顯然,日益擴大的基金缺口,正在對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結余237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28251億元。但在剔除巨額財政補貼和少量利息收入的因素后,當期保險費收入與支出相減,“虧空”達到1563億元。讓人更加揪心的是,在2012年之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還處于收大于支的盈余狀態。然而,到了2013年,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開始出現支大于出的趨勢,剔除財政補貼后“虧空”959億元。 面對這種養老保險基金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虧空”的現象,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公眾對“將來如何為我養老”問題的擔憂。但官方的看法似乎又與普通民眾不盡相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官員就認為,從全國層面看,并不存在養老金缺口的問題。 應該說,這種觀點并非沒有道理。對養老保險基金運營的信心和相對樂觀的情緒至少建立在如下兩個基礎之上:一是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基金處于盈余而非虧空狀態,而且年末滾存結余依然在持續增加。2010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年末滾存結余為1.4萬億元左右,四年之后已達到2.8萬多億,且結余額10年來年均增長33%,大大超過支出額的增幅。二是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狀況良好。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后備軍”的全國社保基金,其投資收益一直表現突出,其中2012年的盈利率超過8%,大幅超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 但是,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仍存在著諸多的隱憂和困難,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甚至會有惡化的可能。這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的盈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財政補貼,這具有很大不穩定性和不規范性。近些年,我國財政資金對養老保險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補貼規模日漸龐大。由于財政赤字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經濟下行所帶來的財政增收困難,一旦財政補貼規模縮小,那么養老保險基金陷入持續性虧損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另一方面,享受養老保險人員的數量在迅速擴張,待遇也在持續提高,但不愿繳費、退掉社保的現象卻十分普遍。這種矛盾一旦到臨界點,就會動搖整個社會保障的基礎,這也是未來需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需要強調的是,養老保險基金的短期虧空不宜過度解讀,甚至去推波助瀾引發社會恐慌。實際上,我們應對養老保險挑戰的“彈藥”依然十分充足,比如擴大繳費面潛力巨大、政府掌握的可隨時變現的資源龐大,以及考慮開征社會保障稅、發行社會保障彩票等儲備手段仍未使用。總之,面對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狀況的短期惡化,我們需要盡快在彌補基金缺口、開源節流方面找到新的辦法,同時注重加強制度創新的步伐。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構建起一個能夠真正解決民眾后顧之憂的養老保險制度。▲(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