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雄
摘 要:語文趣味性教學是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生滿足求知欲,陶冶情操,培養能力,凈化思想。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對社會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好奇。語文趣味教學的內容面向整個生活的世界,趣味性教學方式也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趣味教學;引入誘趣;對比引趣;評價激趣;情感激趣;遞進提問;設疑激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85-01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貼近生活,內容最豐富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讓學生聽后有美不勝收、回味無窮的感覺。語文教學要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喜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和實踐,搞好樂中施教趣味教學。筆者通過十多年的教學總結出以下幾種趣味教學的方法:
一、引入誘趣法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環節,如果能迅速的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就能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筆者教《口技》時為學生表演了鳥叫。有的同學自告奮勇模仿火車聲,馬蹄聲。有的同學說在電視上看到過洛桑、劉大成、陽光表演。這時筆者說他們不過是能模仿三五種聲音,而明朝林嗣環寫的《口技》更妙,能幾十種,幾百種聲音一起發出。老師的話還沒說完,學生們就迫不及待的翻書了。
二、對比引趣法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與教師采取的最佳教法是分不開的。在語文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力求讓每堂課都有新鮮感,每節課都有誘惑力。例如:《春》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散文。在講朱自清《春》這篇文章時,主要采用“朗讀體會法”。講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鉆”字用得好,先讓學生省略“鉆”朗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出來......”。后全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這個“鉆”字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朗讀思考“鉆”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讓他們明白用這個字不僅把小草擬人化了,而是還透露出小草頑強鮮活的生命力。
三、情感激趣法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文學能把人心中所體驗的情感傳達出來,以感染影響讀者。如:《賣炭翁》中的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分析這句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賣炭翁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為什么還希望天氣寒冷呢?這不矛盾嗎?衣單思暖是人之常情。因為賣炭翁希望天寒能賣上個好價錢,否則不要說生活無著落就連買件單薄的衣裳也會落空。這樣一啟發,學生就能理解老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蘊含著多大的痛苦和心酸啊!這就激發了學生對賣炭翁老人的深切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四、遞進提問激趣法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有一篇李白的《將進酒》,這篇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在講《將進酒》這一課時,筆者一連提出三個問題,1、同學們喝過酒嗎?2、見過喝酒的嗎?3、見過古人是怎么喝酒的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師生一起欣賞李白的《將進酒》。進一步去體會“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一令人贊嘆的句子,“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何等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的心境。全篇大起大落,有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嘆,有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出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五、設疑激趣法
在聽評書或看章回小說時,當故事發生到高潮時就用“且聽下回分解”這樣的懸念來吸引聽眾或讀者。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課,開篇寫到“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她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啟發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設置了一個疑問。接著提問一般描寫人物的文章寫的最多的是面部音容笑貌,而《背影》這一課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去具體細致的描寫?“背影”刻畫了父親在家境慘淡,四處奔波的情況下,還不怕麻煩、不辭辛勞送兒子去北京。父親艱難爬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時的“背影”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真摯的父愛,蘊含著父子情深。通過設疑吸引學生體會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
六、利用多媒體激趣法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如在教《故鄉》一課時,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對“我”和對生活態度等方面有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投影顯示出完整的板書設計。這樣做,比教師在黑板書寫快了好幾倍,再利用節省下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外貌,寫出其變化。寫完后指名讓學生讀一讀,評一評。使學生能多方面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機會和訓練密度,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概括地介紹圓明園的總體面貌,通過了解圓明園的四十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美,通過講解英法聯軍犯下的滔天罪行,讓學生在一種美到至惡的情景中產生強烈的震撼,產生一種極度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進而將內心的悲憤和傷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情感追求上去。
七、配樂朗誦激趣法
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教學時教師要身靈其境的進入角色,學生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掌握語言藝術、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如詩歌《鄉愁》,抒發了臺灣游子對祖國大陸濃濃的思念之情,基調有點憂傷愁苦。在教學時教師給這首詩配上一種帶點淡淡憂傷的音樂,然后領著學生反復吟誦,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詩人那顆炙熱的愛國之心。
初中語文趣味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滲透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喜歡。不管使用哪種方法,只要能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行,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