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著軍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改革,農村中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成為了外出務工者,而他們的子女由于各種因素而留守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11-01
留守兒童的現狀: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于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一是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二是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一、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
根據全國婦聯的《關于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親、25%的母親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長期在外對留守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方面,由于祖輩缺乏對孩子科學飲食的知識和生活習慣,使得留守兒童不能合理的攝取營養。據留守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相關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和生理問題時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程度地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問題,導致一部分兒童偏離正常的生活追求和道德準則。由此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由此可見,親情缺失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以甘肅省張掖市的十四村為例,抽樣調查了14所中小學,根據班主任所提供資料以及最近幾次大型考試成績表分析可見,“留守兒童”輟學率約為5 %,在學“留守兒童”40%成績較差,30%成績中等偏下,僅有8%成績比較優秀。據老師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在完成家庭作業方面有明顯差別。父母在家的孩子,作業完成得比較及時、認真;父母不在家的,作業經常拖欠,甚至還會出現抄襲、不寫的情況。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多數留守兒童與祖輩共同生活,而農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還有近一半委托監護人同時監護幾個兒童,這就造成了監護人無法給留守兒童提供學習上的幫助。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因此,更多的教育監護責任被“轉嫁”給學校,但由于農村教育資金普遍不足,專業資源也相對匱乏,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無力。
三、留守兒童的安全隱患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上,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安全教育。監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存在著安全隱患,特別是留守女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現。這是因為大部分女童軟弱無助、對生理知識毫無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識,因此,留守女童的心理、生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性傷害。據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占第一位,留守兒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強奸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兒童居多。同時,交通安全和溺水造成的悲劇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識淡薄,視交通規則而不見,恣意地在公路上騎車或嬉戲;另一方面農村多塘壩、溝渠,孩子喜歡偷著去游泳。結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劇多數發生在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說明了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教育,加上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如今,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已經變得尤其令人擔憂不已了。
四、社會關愛不足問題
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不夠,使得留守兒童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薄弱的社會教育,匱乏的教育資源,陳舊的社會體制制度,這些因素導致了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帶頭把,家庭,學校,社會相關各各職能部門聯系起來,真正把留守兒童的各種問題及時的解決。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幾千萬人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夢”的實現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發展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是我們和未來,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成長,未來的中國不知在何方?
參考文獻:
[1] 廖其發.《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 余秀蘭.《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3] 余秀蘭.《中國教育的城鄉差異》.教育科學出版社.
[4] 李少元.《農村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5]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1世紀中國教育展望》.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