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欣
摘 要:小學作文起始階段,“寫作與評改同步”就是將口語發展優勢規律,即,及時的反饋的成功信息和對學生關愛的全部傾注,運用到作文教學上,將專門的評改環節與作文互為作用,融為一體,讓學生自主發展的成功嘗試。
關鍵詞:目標;全方位;多視角
中圖分類號:G622.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02-01
多年來,我在探討啟蒙寫作與評改同步進行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具體方法是同語文閱讀教學緊密配合讓學生充分掌握寫作技巧(立意、選材、表達、敘述……),運用作文目標,全方位,多視角評價的基礎上的。其模式步驟如下:
鼓勵自我展示。這個環節就是指導、鼓勵學生按要求,根據各自學習生活經歷打好初稿。這是寫好作的基礎,宛如“雕塑”的初胚,還要進一步精雕細刻。初稿各異,存在的問題也待精心修改完善。
啟發自我肯定。這是讓學生各自在老師營造的“揚長避短”的氛圍中對初稿進行自我肯定完善環節。是讓學生各自推出自認為寫得成功之處供人欣賞,在他們被欣賞增強了成功感受之時,又在欣賞了別人長處的基礎上,發覺自己的不足,促使對作文思路的調整完善。
誘導自我反饋。這是全體學生再次進行自我評價,調整提高環節。它是初稿調整后的繼續,方法是讓學生在“揚長避短”的氛圍中,推出調整后的公認較成功的作文供人欣賞。但這個鑒賞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用總目標對作文進行成功評價的過程。像這樣再一次反饋調整后的作文,不但是整體水平的大飛躍,更重要的是學生潛能又一次得到了發展。
激勵學生自我創造。這是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學生個性集中體現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由于學生主動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中不滿現有水平的求異型多起來了,有的立意新穎,有的表達獨特,有的選材有創見……這時,老師更加鼓勵他們朝著既定的方向,自由飛翔了。
“寫作與評改同步”指導模式,從方法上改革了以往學生急急忙忙寫作文,老師辛辛苦苦改作文的被動局面;從程序上體現了學生自我寫作文,評改作文,完善提高作文的綜合性訓練;從心理素質上浸透了對學生熊力的自我肯定,自我發掘,自我培養的自主發展之路。總之,其操作過程是老師喚醒學生作文靈感、激勵學生開動腦筋反復調整、鼓勵學生探索發展過程。實踐證明,它是培養發展學生“自主”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對于啟蒙作文,我們應持一種憐愛的態度去對待。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的確,我們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一種現象:那些不會作文的孩子,說起話來都是伶牙俐齒,甚至同一件事,“口語”說得有條有理。
口語和作文同屬一個語言范疇。恩格斯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為什么同一個語言范疇,又是同一個思想做指導,而體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判若兩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領悟到的奧秘所在:兒童在發展口語時,得到的是人們給予的至高無上的“關愛”。
“口語”較之“作文”能力發展快的主要原因是,“口語”是在被關愛的成功自主的調整氛圍中發展的。在口語發展過程中他們幾乎或根本沒有“失敗”的體驗,并且擁有作文所不具備的及時的、反復的、成功的反饋信息。及時的、反復的成功信息,強化了兒童口語的愉悅感受,促進了口語自主發展的優勢。
小學作文起始階段,“寫作與評改同步”就是將口語發展優勢規律,即,及時的反饋的成功信息和對學生關愛的全部傾注,運用到作文教學上,將專門的評改環節與作文互為作用,融為一體,讓學生自主發展的成功嘗試。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寫作與評改同步”不但是培養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成功途徑,而且是減負提質的有效方法。多年來,我所教班級作文都未經老師修改過,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按作文要求,在老師營造的“寫作與評改同步”氛圍中實現的。
變教為導,關鍵在“導”,它與傳統的“包辦代替”,“全盤授予”正好相反。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中提出:“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腦力勞動和積極性。教師在自己的關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師把全部注意力用在自己的關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學生感知所教的東西就很費力,甚至聽不懂教師講述……”在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和方法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體現在對啟發式教學的意識和運用必須強化,寓啟發式于讀、議、講、練中。在整個聽、說、讀、寫、看的訓練中,首先要使學生喜歡,然后才能談獲取。這就要求“導”的過程中時時注意綜合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現,從而享受“發現新大陸”的喜悅。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尤其要重視對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力去獲取知識.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動腦筋分析課文,是講讀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引導的好,既可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促進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這里的關鍵在于能否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而要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想得對路,得法,其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不能從表面看,而要從實質來看,從實際效果來看。設疑提問是老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提問不一定都具有啟發性。
輕輕松松寫實在,無憂無慮表真情。這是我所教班級學生作文愉悅的真實寫照。在他們六年級畢業之際,向母校、村支兩委、家長的贈禮——《金色童年,喜悅點點》習作中,就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成功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