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由于長期以來戶籍制度的障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監督保障機制的缺失以及新型高考移民的出現等原因使我國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困難?;诖耍P者提出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調整城市發展規劃,實行教育補償制度及集中分區辦學等措施來改善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階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高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45-01
一、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階段教育問題現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顯示,全國流動人口總數為2.6139億人。北京師范大學袁連生教授等人對北京市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84.6%的學生希望初中畢業后繼續讀書;回老家種地或工作的只有1.5%。而同時也有38.9%的家長打算讓孩子在北京讀完高中(含中專、職高、技校)。
然而他們目前卻面臨著兩難境地——留城還是回鄉。在當地讀高中,他們普遍受到經濟收入、分數、戶籍等因素的限制。據調查,當前在許多地區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入學仍要交借讀費或其他費用,在大多數農民工家庭處于城市貧困群體的情況下,支付不菲的學習費用讀高中,對農民工子女而言,只能是一種奢望。但是如果回鄉上學,由于他們對原籍沒有或很少具有印象和生活體驗,城鄉之間巨大的落差很容易造成他們的心理偏差。
一邊是對繼續升學的渴望,一邊是渺茫的升學機會,這些渴望繼續升學的孩子,初中畢業以后他們該何去何從?
二、制約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根本原因
1、戶籍制度的障礙
隨著改革開放至今,戶籍制度已逐漸淡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流動,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的市場調劑機制與教育資源的政府分配機制之間的矛盾又導致了隨遷子女不能平等享受流入地的教育,如只允許特定單位職工(北京市知青子女、專業技能人才子女、部隊隨軍子女和臺胞子女等)或從事特定工作(廣州市殯葬工人的適齡子女以及從事承擔政府環衛作業工作服務連續兩年以上的環衛臨時工子女)的農民工子女報考本地高中階段教育,或有條件地開放本地高中階段教育(深圳市規定提供“五證”的非戶籍人口可與市民一樣參加中考)等。因此,戶籍制度仍然是隨遷子女在城市入學的第一道屏障。
2、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
城市教育資源供求嚴重不均,富余的學校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而農民工聚集的城鄉接合處的學校十分短缺。此外,農民工聚集城市在資金、土地和師資方面面臨很大壓力。在非戶籍常住人口集中的珠三角地區,教育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城市教育規劃缺乏前瞻性。大多數城市的教育規劃是以本市戶籍人口為基數制定的,沒有根據經濟和城市化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特別是一些新建居民小區,沒有按規定配建相應的學校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為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機會保障帶來了許多無法補救的難題。
3、監督保障機制的缺失
雖然我國出臺了許多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政策文件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各地執行力度不夠,根本原因是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當前政策從宏觀上指明了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方向,但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部門。盡管學校有教育主管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對學校實施監督,但以往的中心多集中于對城鄉公辦學校的監督,對城市隨遷子女受教育的歧視現象并沒有進行直接有效的干預,對于隨遷子女在入學、升學、教學條件等環節上被歧視的現象缺乏系統的監控和處理機制。同時,由于國家出臺的關于保護隨遷子女權益的政策的文件并非法律條款,不具有法律普遍的約束力和強制性,結果各級各類政府部門互相推諉責任,使農民工隨遷子女權益受到極大的侵害。
4、新型高考移民的涌現
從長遠來看,如果目前向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單向地開放普通高中教育,滿足了他們對普高教育的要求,那么他們就完全有可能在幾年以后進一步提出對高等教育的入學需求等問題, 同時,這將會促進形成一種新型的高考移民,對屢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現象是雪上加霜,對我國現行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高等學校的招生制度造成影響,與國家教育部現行的“高考嚴禁跨省報考”政策相背離。但是, 從2010年開始全國各省高中一年級已經全部實施新課程,各省課程內容相差甚遠,且獨立高考或自主命題的省份日益增加,跨省高考的難度正進一步加劇,所以如果我國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高考制度不進行相應的改革,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讀高中對其今后回原籍參加相關的升學考試極為不利。
三、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教育問題的對策探討
義務教育是強制性教育,農民工子女的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已基本得到保障;而高中教育是選擇性教育,政府責任特殊,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那些游離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子女,他們不僅耽誤自己的前途,可能會成為未來社會不穩定因素。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長期不合理的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是造成隨遷子女教育中諸多問題產生的根源。因此,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已經啟動。江蘇省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記戶口未基本形式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湖北省自2004年起也取消了農業、非農業戶口的性質,湖北省居民的戶口類型統稱為“湖北居民戶口”;2010年6月7日,廣東省計劃在三年之內,引導和鼓勵180萬名左右農民工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融入城鎮。現在,廣東省發改委和公安等部門正在研究,按照每年60萬名的額度制定分解指標下達各地。“農民工積滿60分就可以申請入戶?!鞭r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在廣東破冰。這些省市戶籍制度的改革對全國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戶籍制度,而是應該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二元戶籍制度相關聯的城鄉分割的各項制度,從源頭上保證農民工的平等地位,給予農民工隨遷子女應有的待遇。
2、調整城市發展規劃
將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制度。許多城市將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城市規劃,在經費投入、學校布局、師資配置等方面著力保障。建立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經費保障制度,以當地財政預算內公用經費標準為基數,按照接收農民工子女人數向學校撥付公用經費;一些城市建立了專項經費,支持接收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北京近幾年累計投入4億元,武漢、杭州等城市分別投入數千萬元。這樣,接收農民工子女人數多的學校所得到的公用經費就更多,也有助于調動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的熱情。
3、實行教育補償制度
由于中央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是以學生的戶籍為準,將教育經費支付給學生戶籍所在地,而不是支付給他們實際接受教育所在地。農民工遷移,部分學生也跟著遷移,但中央財政支持的教育資源并未隨之遷移。如此一來,大量外來人員子女的教育責任,全部壓在流入地政府的身上,損害一些地方政府實行“同城待遇”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實行“教育劵”制度,即所有學生都有權向戶籍所在地政府申請一定面額的“教育劵”,在哪里上學,就向哪里交納“教育劵”,學校收到“教育劵”之后,與所在地政府結算費用,而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之間,再按實際發生的“教育劵”數量,經中央政府進行財政轉移支付。[4]這樣,就能夠盡可能的避免農民工子女因遷移而無法及時地得到教育經費的補償,保證他們正常的接受教育,又能夠刺激流入地地方政府接收農民工子女的積極性。
4、集中分區辦學
據調查,我國農民工子女地區分布高度集中,廣東省占全國的14.60%,上海市每3個學生中就有1個是農民工子女,除此之外,北京、浙江、天津和福建等地農民工子女比重均較高。而跨省農民工子女來源地分布也較為集中,多來自于人口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安徽、四川、河南、湖南、重慶和江西六省市輸送了一半以上的跨省農民工子女。[5]這樣也為集中分區辦學提供了方便。對于農民工子女密度較大的流入省市,可將來自不同地區的農民工子女,以班級或學校為單位建立使用各地不同教材的教學點,高考時再回原籍報名。這樣,既避免了農民工子女高中必須回原籍的問題,又解決了他們因在不同地區上學所帶來的課程內容無法適應的困惑。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新華時政,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2] 袁連生,付堯,李奇.北京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
[3] 桑錦龍,雷虹,郭志成.我國城市流動人口隨遷子女高中階段入學問題初探[J].教育研究,2009(7)
[4] 新華社.發放教育劵"破解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難 [EB/OL],2007(03):06.
[5] 中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數據庫建設課題組.中國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