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 要:“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筆者認為有沒有思維的參與是判斷教學活動是否在“用英語做事”的標準。從思維參與的角度來看,小學英語教學要實踐這一理念,還是有可為之處的。
關鍵詞:主動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24-01
引言
“用語言做事”的理念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家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的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后經舍爾(Searle)等人完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服務。這一理念從字面上看,幾乎會把把老師逼到絕境。問題在“呈現”和“學習”兩字。以往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往往通過運用環節完成任務或活動來體現。現在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著要求教師在呈現語言和整個學習的過程都要體現學生在“用英語做事”,這對很多老師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筆者認為有沒有思維的參與是判斷教學活動是否在“用英語做事”的標準。從思維參與的角度來看,小學英語教學要實踐這一理念,還是有可為之處的。
一、“教學相長”,在思考交流中呈現
要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呈現語言意味著:學生甚至在
呈現新語言這一過程中都要對教學有所作為,那么教學設計中就要給孩子運用已有知識幫助實現語言呈現的機會,孩子們的幫助并不是簡單的認讀,機械的回答,他們語言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有實際的意義。例如:外研社版《英語(新標準)》第六冊第八模塊第一單元What do you suggest?一課中,主要句型的呈現:首先由拼圖碎片猜測有顏色的東西(得到白色或無顏色的龍dragon)→提出為龍上色(Lets colour the dragon.)→老師先來啰嗦幾句:“What about(思考狀) …What about…black?” “How about green?”(多媒體課件出現黑色和綠色的龍,學生反應“No!”)→老師趁機:“What do you suggest, Mike?” →學生模仿老師:“What about yellow?” “ How about red?” →“Great!Thats a good idea! Weve got a Chinese dragon kite!”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用英語共同完成為龍型風箏上色這一事情,教與學同時進行,學生的語言參與是呈現句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學生在思考表達中準確理解了“What do you suggest? ”句型,師生共同完成新句型的呈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師生呈現環節的互動,正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任務環。我們要想到的只是讓一個個任務環如何能帶來真實的思考。
二、“心眼口相連”,在觀察思考中操練
學習語言,反復操練是不可避免的環節。從小學生的心理
特征出發,操練形式多樣化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在這些操練方式中,那些需要學生想一想,需要學生動用他們的原有知識基礎的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在操練活動中“用英語做事”。例如:新單詞的操練,如在呈現的時候,通過情境等方式,僅僅呈現了單詞的“意”和“音”,刻意不把“型”也就是單詞呈現出來,然后立即進行操練。比如用最簡單,教學時間成本最低(不用花時間做課件)的一種方式進行操練:玩最古老的“炸彈”游戲,老師手拿單詞卡,指定其中一個單詞是炸彈,當念到這個單詞時不能出聲。但這一次的不同在于,選定“炸彈”時,學生看到的是這個單詞的“意”,而老師帶領大家讀的時候出示的是單詞卡的背面,是學生首次看到單詞,也就是型“型”!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必須動用其有限的語音知識或印象,又或是拼音的遷移,在短時間內將“音”“形”“意”聯系在一起,判斷是否跟讀。這樣一來,這個游戲就有了新的活力,在反復跟讀單詞的同時,老師偷偷培養著孩子們的語音意識,而孩子們需要思考才能順利完成(爆炸的幾率大的多,更有趣),都很有成就感。游戲還是那些,我們需要做到的是改一改,喚醒孩子在思考中進行操練。
三、“有的放矢”,在思考處理后運用
呈現操練之后的運用環節是整節課中最能突出“用英語做
事”之處。但這一環節非常容易與半機械操練活動混淆。是否具有語用目的是“真實的語言運用”與“詞匯或句型的操練”的區別所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活動“應有助于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運用活動不同于操練活動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對信息的“處理”。在于通過交流談話,學生從中收集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再處理,最后得出活動所需要的結果。有沒有信息處理后的結果是兩者的最大差別。我們要做的是發揮想象,為孩子們搭建一個新鮮的表演平臺,讓孩子們在模擬真實的活動中,愉快地因為思考需要而進行語言的交流,收集信息,對信息進行再處理,解決問題實現語言的運用。
四、“處處留心”,在思考發現中小結
小結鞏固環節是總結重點,讓孩子們明確本節課到底學了
哪些新知識的時候。有時只是老師帶領讓孩子們重復本課的主要內容,再努力點的用一些自己改編的韻句或歌曲,把本節課的一些單詞或者句型包含進去。例如:用《The more we get together》這首歌的曲作了新詞:The more we have classes, the happier will be. Math English and Chinese, Art, P.E. and Music. The more we have classes, the happier will be. 但在小結時將classes、Math 、English Chinese、Art、P.E、Music留白,讓學生發現本課重點單詞并完成“創作”。
五、結語
要讓整節課的各個環節都體現“用英語做事”看似高不
可攀,當我們用“思維參與”來詮釋之后發現,其實就是想辦法將更多的課堂行為交給學生來完成,調動學生主動思考,開展促進學生思維模式的發展的教學。學生能夠用所學語言進行思考,參與課堂活動,幫助教師在不同角色中變換,實現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是“用語言做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