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愛紅
摘 要: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也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點、難點。做好生物學概念教學是生物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生物學概念;影響學生形成偏差性生物學概念的原因;生物學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45-01
生物學概念是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屬性,是對生物的結構、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現象、原理及規律的闡述。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的基礎,也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點、難點。做好生物學概念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成功的關鍵。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談我的做法和體會。
一、學生形成偏差性生物學概念的原因
作為教師我們都深刻明白生物概念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作為生物教師針對生物概念的講解也是重重之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探索生物概念的有效性教學,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如下試述:
1、日常概念先入為主
學生在尚未正式學習生物知識之前,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觀察,形成了一些非專業性的概念,這種非專業性的概念形成于生活實踐,且長期貫穿于生活之中,已經形成固有思維,植根于一個與科學理論不相容的概念體系中。例如不少學生認為細菌都是有害的;人們普遍認為心跳停止即為“死亡”等。
2、相似概念的混淆
生物學中有很多字面相近、含意相似或屬性相關的概念,由于這些概念之間對比度比較小,在學習過程中極易產生誤導性聯想和思維分歧化,出現概念間本質屬性的混淆。例如:芽和芽體、子實體和營養體、菌絲和菌毛等。
二、提高生物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由于偏差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普遍存在,而且有的根深蒂固,有些雖然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被糾正,而一旦換個環境,則還會運用自己的“原有概念”去解決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引出學生思維中存在的不足或謬誤,引導學生去發現原有經驗與新的現象或事實的不一致和沖突,并在矛盾和辨別中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逐步實現對概念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和掌握。
1、善于分析解剖概念,把握概念內涵
生物學概念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因此概念教學應讓學生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正確掌握概念的實質。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下列3 種解剖方式: 一是咬文嚼字理解概念,如概念酶中的“生物大分子”二字,就隱含著“并不一定全是蛋白質分子”深層涵義 。二是剖析詞語含義,如細胞呼吸的概念,講解時把定義的4 個句式分解開來:① 有機物,② 在細胞內在氧化分解,③ 生成CO2或其他產物,④ 釋放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通過句式的分解能得出細胞呼吸的反應物、場所、產物和結果等信息。三是強調關鍵字詞,從而濃縮概念,顯現概念實質。如滲透作用的概念,可向學生強調“水”、“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這些關鍵點。概念偏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學生認知方式比較單一、認知結構不完善所致,通過對概念的分析解剖,能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能更深刻地把握概念內涵。
2、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形成直觀概念
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對學習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等環節。在這個復雜的認識過程中,起點是感知學習的內容,并獲得與之相關的較豐富的、全面的、正確的感性知識,這樣有利于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視頻、動畫等直觀教學手段,使學生看得透徹,聽得明白,真正達到“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
3、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同化理解概念
當新的概念形成的時候,人的大腦中要進行把新概念同已有知識相比較、相聯系的過程,為新概念在大腦里已有的知識結構尋找適當的位置,同化成為大腦知識結構的一部分。中學生大腦里的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強,這就要求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調整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加強新舊概念間的聯系。比如學生通過分析減數分裂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的現象,得出了基因分離規律這個上位概念后,在學習伴性遺傳時,只要指出控制伴性遺傳的基因也位于性染色體這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上,學生就能迅速理解。這個思維過程可表述為: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遵循分離規律,性染色體也是同源染色體,所以性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也遵循分離規律。
4、運用比較歸納方法,辨析相似概念
比較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一種思維方式,指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認識放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確定認識對象屬性的同異等,以達到辨識、了解和把握認識對象之目的的一種方法。如學生對“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難以區分,通過認真分析比較就會發現:原生生物是隸屬于真核生物的單細胞微生物,原核生物是與真核生物在結構上有顯著差異的另一類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上位概念,而原生生物是隸屬于真核生物的下位概念。
總之,學習過程是認知思維活動的主動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作用,以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新知識,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理解科學概念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袁維新.生物教學中錯誤概念的診斷與矯治[J].課程.教材.教法,2003(5).
[2] 黃東芳.生物學前概念對生物教學的啟示[J].中學生物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