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會嵐
摘 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靠多媒體,使語文課堂看似熱熱鬧鬧,然而卻無多少實際效果。多媒體教學是輔助手段,合理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教學,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如虎添翼,大放異彩。
關鍵詞:合理有效;多媒體教學;揚長避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57-01
一、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能寫,培養語文能力
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語文老師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由于在教學過程中的刻意展示新教學方法,也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過度應用,導致一些語文課看似熱熱鬧鬧,然而卻無多少實際效果。當鼠標成了課堂教學中獨一代“航標”,師生之間的目光交流自然減少,心靈之間的情感關系自然淡化;當視聽感官陶醉于五彩繽紛的課件,生命深處的理性精神就自然受到抑制而弱化。過度的技術主義傾向應當警覺,畢竟,“鼠標”不能代替教師點撥。
我觀摩過許多新課改的教研課,多媒體都顯示了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然而更多的情況下,使用多媒體僅僅是展示課堂的新穎,來盲目的體現新課改的形式,遠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說明文如何進行教學,不管是講課的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都感到說明文的課堂枯燥乏味,振奮不了精神,激發不了興趣。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比較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故宮博物院,對于這樣龐大、特殊、雄偉的一座建筑藝術。鑒于八年級的學生空間概念不是很強,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的:
1.認識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特點
2.培養把握事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為了逐步實現這些目標,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故宮博物院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使用多媒體上課,學生們個個興奮不已。他們熱情高漲地按照我的要求讀課文,查找故宮的圖片,對照課文找出課文中相應的段落和句子,并用心體會說明故宮博物院的特征,特別是大屏幕上呈現的動態游覽路線圖,大大的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能沿著這軸線依次介紹各個建筑,而且能說出各個建筑的特點。
最后,為了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設置了這樣一個題目:如果你是一位導游你應該怎樣向游客介紹呢?一段時間之后,我宣布開始,學生競相展現自己,煞有介事地展示自己的導游解說才華。由于準備的比較充分,學生的展示異彩紛呈,回答非常的激烈,仿佛真正的在做導游。同學們精彩的解說仿佛將我帶進了故宮博物院。不知不覺一場精彩的演說已接近了尾聲,學生還余興未絕。
這一堂課不僅訓練了學生快速準確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而且通過對一些關鍵性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謀篇的特點。本文是一篇解說詞。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內容理解上,通過設置問題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領略了雄偉建筑的藝術美。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經常準備課件,帶領學生在聲與色的交換著,學生越來越喜歡語文課,而我也越來越陶醉在多媒體教學的便捷中。
可是,有一天,我被點醒了。在學習周密的《觀潮》時,我便用多媒體播放浙江大潮“雄豪”的畫面,導入新課后,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讓他們根據課文第一段的描繪想象潮來時的盛況。本以為會有豐富多彩的答案,沒想到學生的描述如出一轍。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么每年每天不一樣的潮水,會被學生描述成千篇一律的東西?看看多媒體課件大屏幕上的內容,我恍然大悟,是我的課件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影響了他們的發揮。
二、多媒體教學是好,它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口才絕佳的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所不能及的。但如果使用不當,不僅起不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還會變成畫蛇添足。細想自己以前的那些課,也不是沒有問題,,只是當時我過多看重多媒體的使用,而忽略了問題的存在。
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的課堂帶來一片新天地,但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是一柄雙刃劍,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它只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且不可越徂代庖,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揚長避短,運用好多媒體,讓它成為點燃思維火花的導火索,活躍課堂氣氛的振子,優化課堂結構的金鑰匙,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鮮活的生命之泉。而那種無視教育本質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的要求,大張旗鼓地盲目開發,無限制地擴大課堂容量,其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愿我們語文教師注意語文課堂教學的營養搭配,合理恰當地使用電化教育手段,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張敬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創造力[C].北京: 現代語文教育出版社,2003.
[2] 郭麗娟.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0.
[3]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