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蘭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思維的載體;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適當,絕不能替代師生之間的情感的交流。
關鍵詞:信息技術;畫龍點睛;載體;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59-01
新課程改革猶如一束陽光溫暖著我們教師的心田,我作為二十多年教齡的教師,用心領悟課改精神,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踐。尤其是現代的教育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育技術的使用,提供課堂上無法理清的事物發展過程以及事物發生的現象,它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相觸,可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優“點睛”之處
新課程改革,使某些教師熱烈追捧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為了展示自己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課堂中隨意一個環節,不管是否需要用多媒體手段,都要請它出來秀一下,似乎沒有多媒體手段的機會,就展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來。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可行的,在語文教學中要適時應用,讓多媒體手段成為學生學習的幫手。在語文教學中有三處環節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在導入課文時運用
在開始上一年級《14、荷葉圓圓》一文時,學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思維被動。這時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在翠綠的圓圓的荷葉上一顆一顆小露珠,滾動著,越來越大,越來越亮。青蛙等著大眼睛“呱呱”的歌唱,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小魚兒在荷葉下笑嘻嘻地游來游去。太陽公公在天空中笑瞇瞇地…...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思維從抑制狀態轉向興奮狀態,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2、在突破重難點時應用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能有效的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電腦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動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其學習的積極性。
3、在即時反饋時運用
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讓我有了先進的及時的反饋手段。例如:寫字是小學語文一項很重要的教學任務,當學生完成寫字任務后,我選擇某些學生寫的字直接放在展示臺上放大展示,師生共同評議,一起提出修改意見,學生修改后又及時顯示修改結果,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在此時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思維的載體
閱讀的過程就是對文字所描繪的情、景、人、物進行再想象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的語感不同,再重想象有所不同,因而在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一位江蘇的老師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
老師問:“還有一種蝴蝶谷是怎樣的景色呢?讓我們一起輕聲讀課文。”
學生閱讀文字。
老師:“你們去過這樣的蝴蝶谷嗎?”
生1:“我去過,因為那兒的蝴蝶五顏六色,五彩繽紛,非常美麗。”
生2:“我也去過,因為我覺得蝴蝶在空中上下飛舞的樣子一定很美。”
生3:“五彩繽紛。蝴蝶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真是美極了!”
老師:“多么可愛的蝴蝶啊!在青草地上,上下飛舞,輕輕地,柔柔的……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學生讀。老師:“大家想看看這樣迷人的蝴蝶谷嗎?”
用多媒體顯示畫面。
學生看完后歡呼:“啊!太美了!”
老師又不失時機地說:“想不想把這一幅美景永遠地留在心里?讓我們把這段背下來吧!”
于是,所有學生都開始興味盎然地背誦。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想象感悟文字之后,再出示畫面。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文字時產生的聯想是豐富多彩的,蝴蝶在同學們心中引起的情感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思維與想象完成之后,再出示的畫面,與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是不一樣的,它豐富并充實了學生的想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剝奪師生之間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不單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由于教師要對電腦進行必要的操作,走下講臺的機會少,動態語言也相應減少。但在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情況下,課堂上,我們可能就會有較多的機會走進學生中,當某位孩子的回答很有創意時,我們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給他一個深情的愛撫動作:摸摸他的頭,為他豎起大拇指……而這些肢體語言的贊賞,站在講臺上是無法實現的。
實踐證明,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昵的動作,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情緒高漲,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信息技術也會成為孩子學習的載體。但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輔助教學,不能代替師生之間的情感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湯華.農村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調查分析.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8-2
[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