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益
摘 要:只要提到布置語文作業,恐怕我們多數人想到的只是書面的紙筆作業:如抄寫或聽寫生字新詞、默寫詩文好句、用作業本做課文后面的練習題、寫日記寫作文等。很少想到給學生布置口頭作業。即使想到了,最多是給學生布置背誦經典名文好句段的作業,而且布置作業的出發點和初衷往往是考查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對所學的知識鞏掌握得怎么樣了,以便下一步調整教學。很少想到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作為一種必須完成的口頭作業,用以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成績。
關鍵詞:口頭作業;提高語文教學;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66-01
“新課程強調,教學在本質上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相互分享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實現這一過程,就離不開學生的積極發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發言的積極性并不高,尤其到了初高中之后,這種現象更為普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與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景不夠、提問欠缺藝術性以外,還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做人要“內斂、低調”的文化背景有關,此外還與學生的個性心理有關。筆者在個人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布置語文口頭作業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成績。具體操作辦法如下:
一、制定語文口頭作業月完成的達標制
一直以來,擔任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我所帶的班級都實行《班級管理操行分制度》(以下簡稱“制度”),該制度在學習上有這樣規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要積極發言,每位學生每周至少發言15次作為口頭作業,由小組長(每組7—8人)負責記錄,每次發言計操行分1分。每周發言次數不達標者,該周個人的操行分為0。”
二、實行語文口頭作業積分與平時檢測得分雙軌結合的總評分制度
我班《制度》規定“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時,平時口頭作業積分和筆試考試得分各占50%,兩項總評作為學生個人的語文總成績填寫在素質報告冊上。”
三、建立主動發言和提問的制度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新的突破與創造;而且善于提問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提出問題需要觀察、思考,需要借助想像力把知識和現象聯系起來,也需要解放自己的創造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制度》規定:“在課堂上能夠積極開動腦筋,向老師和同學提出有價值、有創新的問題,并得到老師的口頭肯定者,每次計2分。”
四、實行口頭作業總積分激勵機制
美國哈佛大學的管理學教授詹姆斯說過:“如果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不過20%~30%,如果施以激勵,一個人的能力則可以發揮到80%~90%。”為了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我所帶的班級實行操行分積分與評優表彰、得到各種資助的掛鉤制度。《制度》還規定:“每學期按照操行分積分進行排名,積分最多的同學優先獲得擔任下學期班干部、優先享受班級、學校、以及各級的推優表彰,優先獲得獎勵和受助資助。”另外,為了營造組與組之間積極發言的競爭氣氛,《制度》還規定:“每周對各組發言總次數進行評比,總次數第一名的組,該組的組員每人另加3分;總次第二名的組,該組的組員每人另加2分;總次第三名的組,該組的組員每人另加1分。”
通過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執行之后,極大地鞭策了和激勵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課堂已經不再是過去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下面抄;老師提問,學生你看我,我看你,或者干脆低下頭不敢回答的寂靜現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大膽舉手發言,大聲的討論,激烈地交流的場面了。每次期末考試下來,筆者所教的實驗班、普通班(實行此項規定時,我已經得到了該班班主任的配合支持),學生語文平均分都比其它不執行此種制度的同類班級高出將近9分,及格率高出11個百分點,這充分證明了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作為他們必須完成的作業,以此來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主動參與語文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可行性。
也許有老師會有這樣的疑問,說實行口頭發言作業積分與平時檢測得分雙軌結合的總評分制度”與平時學校實行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的總分排名不一樣,不好將自己所教的學生與其他班級的學生進行比較,這是事實。但轉念一想,我平時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為什么要按照傳統的、千篇一律的一紙一次的總分排名去評價?又何必急功近利的去計較那平時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的排名呢?俗話說:“教無定法但不可無法。”新課標不是也提倡對學生成績考核評價要多樣化嗎?通過布置語文口頭作業積分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從而去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難道不是在踐行新課標“要注重語文學習的過程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這一理念?只要學生平時有了好的“過程”和“習慣”, 到真正的一錘定音的考試時,我們還用擔心學生不會有好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