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強 周慧敏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內蒙古扎蘭屯市結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展的“廣播惠農工程”,深入實施村村通廣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效地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
扎蘭屯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興安嶺南麓,是呼倫貝爾市的一個農業旗縣。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人口45萬(2009年)。1983年前稱布特哈旗,1983年撤旗建市。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始建于1956年,初建時稱“布特哈旗廣播站”,1985年經國家廣播電視部批準建立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

扎蘭屯的農村廣播建設基礎非常好,從1956年開始進行農村有線廣播建設,各鄉鎮均設有廣播放大站,除配備小功率放大機外,在當地學校、文化站等處共安裝舌簧喇叭252只。1956年根據國家郵電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的有關規定,通過電話線路向農村進行廣播覆蓋,建設電話線路450公里,自行架設廣播專用線路48公里,到1956年末,全市33個鄉鎮全部通廣播,形成全旗廣播網。至1973年,100%的生產大隊、95%的生產小隊、98%的農戶能聽到廣播,廣播喇叭總數達到3.5萬只,除偏遠鄉鎮外,都架設了廣播專線,形成了以布特哈旗廣播站為中心,以公社廣播放大站為基礎,以專線傳輸為主,質量較高,適應戰備需要的農村廣播網。至1976年,全市21個鄉鎮全部建設了廣播放大站。農村廣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農村發展,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線廣播逐步被調頻廣播所代替。原有的廣播基礎設備也逐漸因疏于管理而遭到破壞。近年來,扎蘭屯市利用調頻發射機傳輸廣播節目,但調頻傳輸受到地型影響較明顯,低洼地區或受高山阻擋地區會接收不到信號。雖然扎蘭屯市在兩個高山建起發射站,但有些偏遠地區還是接收不到,廣播的覆蓋只能達到84%。
而長期以來,不少地區的農村文化相對貧乏,一些公共文化方式又與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實際不匹配,很難切實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民生產和生活所需的政策、信息、技術、知識等缺乏方便有效的專門聯接渠道,中央“三農”政策缺乏有效的落地渠道。而且由于健康的文化生活、正確的思想指引缺位,一些內容低俗的娛樂活動輕而易舉地侵入了農村,農村也成了迷信甚至邪教等不良、不法活動的溫床。因此,在廣大農民經濟脫貧的同時,也亟待文化“脫貧”,農村思想輿論陣地需要有效爭奪和鞏固。
“廣播惠農”工程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實施國家電臺文化發展工程的同時,為切實履行國家電臺的政治使命與時代責任,加強對“三農”宣傳與服務,創辦國家對農廣播——中國鄉村之聲,并利用中國鄉村之聲的平臺,讓廣播有效服務農民、惠及農民的公益事業,是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建設路徑的一種新探索。
“廣播惠農”契合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有效延伸和提升。在傳達黨和政府聲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形成多方共贏局面。“廣播惠農”符合當前新農村建設實際,可成為繼農村書屋、電影下鄉等之后又一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徑。
扎蘭屯市積極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展的“廣播惠農工程”為契機,大力推進扎蘭屯市村、屯廣播網絡體系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宣傳單位為平臺,實現了全市12個鄉鎮、20個行政村和173個小組全部廣播信號無縫隙覆蓋。農村廣播網絡以轉播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節目為主,同時插播當地養殖、農產品供求等農民最需要的市場信息。
此項工程是呼倫貝爾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扎蘭屯市委組織部和扎蘭屯市文體廣電局共同籌建實施的,立足公益性、講求貼近性、突出服務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第一期工程共投入資金30多萬元,免費安裝25W高音喇叭318只、調頻廣播發射機20臺、全自動收擴機117臺。
扎蘭屯市實施的惠農廣播工程,極大地提高了扎蘭屯市廣播的覆蓋率和收聽率,全面實現了扎蘭屯市村、屯廣播“村村響、戶戶通”,有效實現了廣播入戶、政策入戶、文化入戶。
1.鞏固了黨和政府農村的思想主陣地。
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只剩下婦女、老人和孩子。農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思想空虛化,文化真空化,這些問題普遍存在。長期以來,由于一些地方不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致使農村迷信泛起,賭博甚囂。農民群體是低文化群體,沒有專門獲取農民生產和生活所需的政策、信息、技術、知識等的途徑,中央政策方針路線缺乏有效的落地渠道,致使農民思想空虛,文化生活匱乏,為封建迷信和不法傳教活動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近年來,扎蘭屯部分農村被傳教而信教的農民曾一度增加。而精神充實的農民,不易被不良嗜好和教義盅惑。據了解,自大喇叭入戶以來,農民有了自己的對農廣播,一些原來信教傳教的村民也開始改為收聽中國之聲和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收聽廣播成為扎蘭屯農村的一景,不少村民收聽廣播每天在4個小時以上。
2.農村致富有了“信息港”,文化生活有了“歡樂園”。
在扎蘭屯當地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的很多節目都是專門針對“三農”的廣播,是專門為農民創辦的公益性廣播,不僅很好地為農民帶來了黨和政府關于“三農”的方針政策,而且為農民帶來了生產致富的科技信息、市場行情,以及文化娛樂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公共文化匱乏的現狀。當地農民說,聽廣播不花錢,不廢電,說的都是農民自己的事,生動、管用,掰著棒子能聽,洗衣做飯能聽。他們對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的不少節目已耳熟能詳。
3.當地農村應急有了“避雷針”。
農村廣播網絡的建設,平時為農民提供生產的政策、科技等信息,提供豐富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糧。遇到洪澇和其他自然災害以及重大突發事件,可以及時進行全縣或部分鄉鎮和村針對性的應急指揮,保護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廣播惠農工程的建設不僅鞏固了農村的思想輿論陣地,不少委辦局也借助這套節目做出不少應急動員工作,多了一條高效便捷的通道。
據了解,惠農廣播工程自2013年12月1日啟動以來,黨的聲音通過安裝在房前屋后的高音喇叭傳到農戶家中,村民們不用撂下手里的農活,就能從廣播里了解全市新聞動態、惠農政策、文藝知識,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公共文化匱乏的現狀。同時,村、屯里的通知也能插播進來,確保及時傳達到每家每戶。
農民們高興地說,廣播不僅讓我們知道了更多的好政策,而且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