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玨
風險社會理論作為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經典理論,早已揭示了現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固有困境。貝克認為,“風險可以被界定為系統地處理現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風險,與早期的危險相對, 是與現代化的威脅力量以及現代化引致的懷疑的全球化相關的一些后果。它們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①。他認為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風險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性。這種風險與傳統意義上的自然風險不同,更多的是建立在人和社會發展上的,是一種固有的、難以擺脫的伴生困境。換言之,這種現代意義上的風險是人在社會發展和建設過程中人為制造或者生產出來的,其實質是人自身困擾的外化,是人的欲望走向負面的對立面,是體制、制度制約發展的長遠危機。
網絡時代,網絡媒介加入傳播陣營,基于其傳播的便捷性、即時性、多源性、交互性等特征,立即成為風險傳播中的重要媒介,甚至成為風險的直接生產者。在意識形態傳播領域,網絡媒介的迅猛發展,正在將各種負面的、消極的思潮和社會風險引入校園,在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激起風險的波瀾,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造成挑戰。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霧月十八日》中將意識形態視為某種社會階級為維持自己的存在和運轉所定制的,反映一定階級意志的思想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學者王國敏、李玉峰將意識形態界定為一定社會階級、集團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自覺反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其目的是為了建立和鞏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維護本階級或集團的根本利益②。不管從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定義還是國內學者的認識都可以清楚得知,意識形態一定是建立在某個階級和集團意識之上的,是為了實現這個階級和集團利益而推行的一套團結集團成員思想的集合。政黨要將階級集團內部的集體意識形態最大限度地推廣至其他社會成員,必須依靠傳播介質,大眾傳媒就變成了意識形態傳播至關重要的中介。而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網絡媒介迅速成為各種意識形態爭奪的主戰場,一時間各種思潮紛至沓來,在網絡空間里迅速集結,成為一個意識形態的自由市場。
根據劉丹凌的觀點,在風險社會背景下,傳媒在風險社會中具有突出的雙面性。傳媒不僅是化解風險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已有風險傳播的動力,甚至制造新的風險。其風險化解能力和風險再生產矛盾地并存,傳播雙面性顯而易見。③
社會意識作為貝克風險社會理論中風險傳播的重要內容,其風險往往和現實風險事件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實危機事件的產生,通常會引發人們普遍的焦慮、擔憂情緒,傳媒通過建構這種風險情緒,將這種情緒傳遞給普通大眾,這種持續聚集的憂慮會進而引發群體性的思想危機,并最終可能引發意識形態領域的危機,形成新的社會風險。
在這個風險傳遞的過程中,由于網絡媒介的崛起,對這種風險的建構和解讀呈現出更加紛亂的面貌。在我國,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對風險的報道,由于報道主體通常是專業的、官方的,其權威性和嚴肅性更好,所以在風險建構的過程中更加接近真實,判斷更加準確,引發意識形態領域混亂的可能性通常更小。而網絡媒介的報道中的部分報道主體甚至是沒有接受過任何媒介系統教育的非專業人士,所以報道時對風險的建構容易失之偏頗,判斷不準,可能會夸大風險系數,容易引發思想領域的混亂。更有甚者,有的為了博眼球、賺人氣還會捏造虛假的信息,傳播風險引發思想混亂。于是網絡媒介在不知不覺中就無形地放大了現實社會的風險,在風險傳播領域變成風險傳播的主通道,一時間網絡謠言四起,真假難辨,給思想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混亂。④
青年學生是億萬網民中的主力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交友、購物、休閑的主渠道。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依賴性比任何群體都要大,所以在風險社會背景下的網絡媒介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亂象也最容易影響青年學生。具體而言,網絡媒介傳播風險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有以下幾點沖擊。
(一)對傳統意識形態建設的沖擊
風險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傳統社會所依賴的權威被解構⑤。傳統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控制手段由于信息來源統一,傳播途徑相對單一,意識形態傳播風險相對較小,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所起的作用也基本上是正面的塑造作用。而在網絡時代,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崛起,客觀上已經改變了原先統一思想、統一口徑的思想宣傳,讓原先相對單純的觀念塑造環境變得雜音重重。在網絡的自由市場里,充斥著各種意見和聲音,負面、消極的觀念大量存在。學生面臨的媒介環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化,傳統的意識形態建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效果已經被弱化。
(二)對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沖擊
由于網絡媒介傳播的審查、控制難度加大,其自身就具有交互性的特點,造成網絡媒介在傳播意識形態的時候很難對觀點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查,因此造成大量負面的、消極的意識形態通過網絡媒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中的地位受到沖擊,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西方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在大學生中也有所呈現,娛樂化的、虛無的精神世界也借助一些受大學生歡迎的廣電節目悄無聲息地侵入學生大腦之中,給主流意識形態帶來巨大沖擊。因此,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形勢,如果我們不敏感、不研究,不能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不能有效引導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就會削弱黨執政的思想基礎,甚至會危及黨的執政地位⑥。
(三)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造成控制難度加大
網絡媒介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在管理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方面難度較大。網絡媒介的傳播具有即時性、交互性等特點,在網絡連接的世界中,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的事情,幾乎可以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甚至同時傳遍全世界。蝴蝶效應在網絡媒介的傳播中更顯得突出。意識形態的可控性在網絡媒介傳播過程中顯得十分微弱,給管理者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難度。
(一)開設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高校應該盡量開設認識、理解網絡媒介的相關課程、講座,讓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媒介的性質、運作方式、傳播特點,使其明確其信息中存在的盲目性、無序性、博眼球的虛假炒作;明確網絡媒介傳播過程生產風險、放大風險、傳播風險的特點和方式,最終實現在面對紛繁復雜、形態各異的網絡風險事件和意識形態之爭的時候能夠處變不驚,淡定面對。
(二)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網絡化改造
傳統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已經跟不上網絡媒介傳播的節奏,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網絡化改造,甚至是娛樂化改造,來占領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這就要求宣傳部門能運用網絡傳媒手段,如微博、微信、論壇、貼吧,開展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另外,宣傳的內容還不能僵化、死板,需要用網絡化的風格進行展現,配合流行元素符號、文化,利用視頻、動畫等手段爭取陣地。
(三)建立大學生風險應對應急預案
高校應該在校內建立應對大學生意識形態風險應急預案,以應對突發的、緊急的大學生意識形態和思想方面的風險。
(四)加強網絡風險監控
網絡管理部門和校園網運行機構應該加大網絡環境中意識形態風險的監控力度,對出現的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及時預判、及時處置,避免大學生受其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風險社會的背景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隱患的基礎,網絡媒介是制造風險、傳播風險、放大風險的載體和催化劑,在二者相互作用力的基礎上,大學生面臨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急需對網絡媒介環境進行制度和政策干預,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以使其具備風險抵御、辨別能力。
注釋
① 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頁。
② 王國敏、李玉峰:《挑戰與回應: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地位》,《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1期。
③ 劉丹凌:《試論傳媒在風險社會中的雙面性》,《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5期
④ 劉丹凌:《論新媒體的風險放大機制與應對策略》,《中州學刊》,2010年第2期
⑤ 董小玉、胡楊:《風險社會視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當代傳播》,2011年第3期
⑥ 廖萍、尹彥:《網絡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第5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