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早
由于網絡以及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幾乎離不開這類新型的傳媒方式。無論是日常的聊天交友還是工作中的會談交流,全都要依仗網絡或手機媒體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但是,在新媒體逐漸融入生活的時候,人們因為新媒體產生的依賴性以及信息交流的局限性問題也隨之出現。
我們現在常說的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渠道而興起的一類新的媒體命名。新媒體的主要傳播方式基本都建立在網絡的基礎上,隨著網絡的發展普及,新媒體也走進了千家萬戶。比如說現在最為常見的各類即時聊天工具、微博、論壇、門戶網站、手機報和手機電視等傳媒方式都可以看作是新媒體的一類。
新媒體在當今社會得到廣泛普及,有許多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點,也正是這些新媒體所具有的特點,使其成為現今最為流行的傳媒方式,并后來居上,直接在使用人數上超過了傳統的所有媒體。
(一)信息傳播的速度比傳統媒體更快
信息傳播速度上的優勢,是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最大的特點。不管是即時聊天工具還是微博,都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里完成信息的交流,整個過程通常不超過數秒,能夠真正實現千里之外雙方或者多方的信息互換,這是傳統媒體不能具備的。2003年2月1日10時,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墜毀,新浪網在22時19分最先播報這一新聞。直到23時50分,電視才播了飛機墜毀的新聞,比新浪網晚了一個多小時。
(二)信息涵蓋量比傳統媒體更加廣泛
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媒體可以被稱作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海洋”,在其中幾乎能夠找到地球上發生的任何大事,以及各地的眾多奇聞異事。而傳統的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則大多需要對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然后再傳播出來,在信息量上比網絡新媒體少了許多,甚至很多新媒體中的內容在傳統媒體中根本就搜尋不到。
(三)新媒體中普通民眾的參與性更強
傳統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候,幾乎都只是單方面的傳播,沒有或者很少有普通民眾對信息的評價以及自身的看法。而新媒體則在這方面有獨到的優勢,特別是一些新聞網站上發表的新聞,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在新聞中發表自己的言論,充分表現了言論的自由。2007年轟動一時的“周正龍偽造華南虎照片事件”,就是網友“黨指揮槍”在天涯發布帖子《陜西華南虎又是假新聞?》,這篇帖子被眾多傳統媒體轉載,繼而引發公眾關注,最終演變成一個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全國無數網民持續追問的“丑聞”。
這幾點優勢加起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能夠迅速地占據主導地位了。
雖然說新媒體在人群中迅速普及,達到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程度,但其優勢卻并不能遮掩住新媒體目前存在的弊端。特別是近年來的“網絡病癥”、“手機病癥”的逐一出現,新媒體所存在的弊端更是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討論。目前新媒體的諸多弊端中對人造成的最根本、影響最深遠的主要是其對人的奴役以及對人產生的信息隔絕兩個方面。
(一)新媒體對人的奴役
其實,近年來經常聽到的所謂“網絡病”、“手機病”就是被新媒體奴役的一種表現。新媒體具有的種種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恰恰對人們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以往人們都將目光專注于新媒體的便捷與自由上面,忽視了其中存在的隱患。
1.新媒體對人們信息獲取渠道的影響
在網絡新媒體流行之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總體來說是非常多元化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生活習慣來選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任意傳媒方式。但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很多人開始選擇網絡上的各種傳媒方式,將獲取信息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互聯網絡上,對傳統的電視及廣播等傳媒幾乎不聞不問。這種情況一方面會使得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極為單一,另一方面也對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產業造成了非常不利的打擊,嚴重打亂行業發展平衡。
2.新媒體對人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中,涵蓋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這也造成了網絡信息的雜亂無章,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信息都能夠在網絡上獲取。人們受到這種過于多元化的網絡信息的影響,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思維誤區,因為網絡上所傳播出來的信息有很多只是代表發表人的個人意見,極有可能言語偏激,這就誤導了普通民眾也帶著偏激的思想去看待很多時事。
3.新媒體使人們生活模式變得單一
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新媒體世界是紛繁多彩的,非常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人們往往會將身心專注于聊天工具、微博、論壇等上面,而使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單調,幾乎圍繞于這幾類傳媒方式而生活,也就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網蟲”。據調查,我國大部分網民的每日上網時間都在2小時以上,讓本來就少的空閑時間變得更加所剩無幾。
4.新媒體僵化人們的思想
伴隨著新媒體的流行,信息的快餐化在人群之中越來越嚴重。人們漸漸地越來越習慣于直接從網絡中獲取直接明了的信息,而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幾乎并不需要經過大腦的考慮,大腦對于外界事物的思考頻率逐漸降低,思想慢慢地變得固化,使得人的思想猶如冰凍失去活力一般僵硬。
(二)新媒體對人的信息隔絕
眾所周知,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涵蓋面廣的特點。但這種傳媒方式的過于流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隔絕,一部分并沒有經過新媒體模式的信息群體就會與新媒體的使用人群產生信息交流上的隔閡,隨著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種信息交流上的隔閡也就會越來越嚴重。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間的信息隔絕
即使新媒體在信息的儲量上面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但仍然有一些信息是新媒體涵蓋不到的。比如說一些較為珍惜的古籍、專業性較強的報刊、雜志,新媒體就不能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到相應的信息。而對于這類信息的獲取,如果不通過書籍或者報刊的專欄的話,則很難達到目的。這就造成了新媒體信息雖然涵蓋面廣,但專業信息傳播存在信息隔絕的現象。
另外,在信息的交流方面,新媒體也存在著很嚴重的信息隔絕現象。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網絡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普及,這就產生了這些地區的人與新媒體的依賴者在信息溝通上的不暢,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
2.新媒體內各項專欄的信息隔絕
新媒體所包含的傳媒種類可以細分為許多種,比如即時通信、時事新聞、文化娛樂等,都可以算作是新媒體的應用范疇。而人們在使用新媒體的時候,所關注的往往是不盡相同的,各類的新媒體傳媒方式之間形成了各自的使用人群,都依靠其喜歡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而與運用其他新媒體傳媒方式的人群產生了信息上的隔絕。比如說現在十分流行的微信的使用,我國已經有數億人將微信作為一種常用的通信工具,但仍然有更大部分的人并沒有使用微信,這兩個群體之間在信息交流方面就存在著很大的隔絕。
3.新媒體影響下的“隔離反應”
這里所說的“隔離反應”,并不是指將人們劃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進行隔離,而是指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與大眾的隔離。在新媒體的使用群體中,特別是患有“網絡依賴癥”與“手機依賴癥”的人非常容易出現與大眾的隔離現象。這類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其身心幾乎已經處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和大眾群體在思想上以及語言上都不能很好地交流,形成了非常徹底的“信息隔絕”。
新媒體目前所存在的這類弊端,無疑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影響。要解決這類問題,則需要從多方面的角度考慮,在不影響新媒體行業發展的前提下,讓人們能夠正常地使用這種傳媒方式。
(一)提高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聯程度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比如說現在常見的電視臺官方網站、電子期刊、手機報等就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聯系的主要表現。而要解決新媒體的弊端,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將眾媒體渠道作“一體化”處理,實現報刊、電視、網絡的一條龍信息產業鏈,盡量做到網絡信息與其他媒體信息的協調一致。
(二)加強新媒體信息的篩選
新媒體中所存在的信息最大特征就是繁多,既有涵蓋面廣的優點,也有魚龍混雜、難辨優劣的缺點。相關部門在對網絡中各類信息進行排查的時候,就可以采取措施,刪除質量低下、內容低俗的信息內容,使得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更加的干凈和諧。
(三)引導人們科學的生活方式
現在許多人受到新媒體的便捷與多彩的影響,對這種傳媒方式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此,可以同樣利用新媒體,在網站、微博或者論壇上倡導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增加與現實中其他人的溝通時間,將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合理分配,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這一舉措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需要相關部門不斷地制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引導對網絡依賴性較大的人群慢慢回歸正常的生活節奏。
(四)豐富現實生活色彩
很多人沉浸于網絡的虛擬化信息交流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認為現實生活太過于單調乏味,缺乏應有的精彩。針對這種情況,當地宣傳部門可以加大舉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力度,或者發起全民參與性的精彩活動,把人們的注意力拉回到現實中。比如說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在一些節日的時候舉行燈會、廟會、全民運動會等活動,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這對沉迷于網絡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時至今日,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各種信息上的便利,我們快節奏的生活也因為新媒體而增添了更多的活力。然而,我們在使用新媒體的時候,需要謹記的是,不能被紛繁多姿的虛擬世界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我們最主要的生活內容仍然屬于現實。合理使用新媒體,才能讓整個傳媒行業以及自己獲得提升。
1.陳鵬:《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新格局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2.馬妍妍:《媒介懷疑論信息時代媒介與受眾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3。
3.徐尚青、顧雨霏:《移動新媒體對當代人格心理的負面影響》[J],《當代傳播》,2013(4):42-45。
4.杜剛、張鵬:《新媒體對中國消費文化傳播的影響》[J],《金田 (勵志 )》,2012(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