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軍 沈翠干 張小芹
(金湖縣中醫院,江蘇金湖 211600)
止嗽散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43例臨床觀察
方軍 沈翠干 張小芹
(金湖縣中醫院,江蘇金湖 211600)
目的:觀察止嗽散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療效。方法:8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給予止嗽散加味口服,對照組給予鹽酸司他斯汀、咳必清、溴已新口服,治療2周后觀察并比較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0%。結論:止嗽散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療效確切。
喉源性咳嗽 疏風散邪 利咽止癢 止嗽散
近2年來,我們采用疏風散邪、利咽止癢治法,方選止嗽散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43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喉源性咳嗽患者,按門診就診時間先后用隨機單盲對照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齡40歲;平均病程3~12周。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齡41歲;平均病程3~12周。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中醫耳鼻咽喉科學》[2]擬定。符合如下條件:(1)可有外感病史;(2)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咽癢及干咳、少痰,反復發作,甚至咳而作嘔,部分患者可伴咽異物堵塞感等;(3)專科檢查:咽喉部檢查無明顯異常或咽峽、聲帶可有輕度充血;(4)輔助檢查:鼻咽鏡檢查鼻腔及咽喉部未見明顯異常,排除鼻炎、鼻竇炎及鼻后滴漏等,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明顯異常,有時可見肺紋理增多增粗。
1.3 排除標準(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2)因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患者;(2)咽部囊腫、腫瘤患者;(3)鼻炎、鼻竇炎、鼻咽炎引起的鼻后滴漏患者;(4)正在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者其他藥物可引起咳嗽的患者。
2.1 治療組擬疏風散邪,利咽止癢。方選止嗽散加味:荊芥10g,桔梗10g,白前10g,紫菀10g,百部10g,陳皮10g,甘草10g。偏風寒伴咳嗽明顯者加炙麻黃6g、杏仁10g;偏風熱伴咽痛明顯者加蟬蛻10g、木蝴蝶10g;以風邪偏勝伴咽癢明顯者加防風10g、僵蠶10g、地龍10g;夾燥邪伴咽干明顯者加天花粉10g、川貝10g。日1劑,取清水適量浸泡中藥20min,煎湯去渣取液200mL,飯后溫服,日2次。
2.2 對照組口服鹽酸司他斯汀片(回音必集團撫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082501)1mg,日2次;噴托維林片(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11092)25mg,日3次;溴已新片(浙江萬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1230)16mg,日3次。
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服藥期間忌煙、酒、辣及生冷食物。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2擬定。痊愈:咳嗽等咽部癥狀完全消失,專科檢查咽部無充血;顯效:咳嗽等咽部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癥狀稍好轉;無效:咽部癥狀無緩解。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3.3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喉源性咳嗽由干祖望教授于1989年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教材《中醫喉科講義》中首次提出,臨床上較為常見,以陣發性咽癢、干咳、少痰,反復發作為主要特征。病位在咽喉,咳的起點在聲門以上,咽喉部檢查可正常,或咽峽、聲帶可有輕度充血,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變應性咽炎。西醫采用抗組胺制劑、化痰止咳等對癥治療,效果一般且有嗜睡等副作用,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研究逐漸受到關注。
古代文獻《證治匯補·八卷雜病·咳嗽門》中談到“外感風寒,概應溫散,不知久則傳里,變為郁咳”,《醫砭·咳嗽》“木火刑金而肺葉干皺則癢,癢則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干咳”,與本證相類似。其發病機理為,風邪或異氣侵襲于外,邪壅咽喉,不得外越,失于疏解,以致浮邪不泄,困于肺經,肺失宣肅上逆而致,故采用疏風散邪、利咽止癢治法,方選止嗽散加味。
止嗽散出自《醫學心悟》。方中紫菀、百部為君,兩味藥苦,入肺經,其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桔梗、白前味辛平,亦入肺經,桔梗味苦辛,善于開宣肺氣,白前辛甘,長于降氣化痰,兩者協同,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為臣藥;荊芥辛而微溫,疏風解表利咽,以除在表之余邪,陳皮理氣化痰,均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偏風寒伴咳嗽明顯者,加炙麻黃、苦杏仁,兩者味苦,皆入肺經,炙麻黃外能發散風寒,內能開宣肺氣,苦杏仁善于肅降肺氣且兼有宣肺之功,為治咳喘之要藥,兩者合用共奏宣肺平喘之功,以利咽喉。偏風熱伴咽痛明顯者,加蟬蛻、木蝴蝶,兩者皆為寒涼之品,質輕上浮,長于疏散肺經風熱,清肺利咽。以風邪偏勝伴咽癢明顯者,加防風、僵蠶、地龍,防風既能散肌表風邪,又能除經絡留濕,僵蠶長于祛風,地龍長于息風,三藥合用,共奏祛風利咽止癢之功。夾燥邪伴咽干明顯者,加天花粉、川貝母,兩者味甘苦,性微寒,皆能清熱生津、潤肺利咽。綜觀全方,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本研究表明,止嗽散加減治療喉源性咳嗽的效果較好,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
[1]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熊大經,劉蓬.中醫耳鼻咽喉科學.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65
編輯:韋杭吳寧
R256.11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33-02
方軍(1980-),男,本科學歷,主治中醫師,中醫耳鼻喉科專業。351952904@qq.com
201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