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杞納 劉麗 崔允寶 楊威
(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指導:徐云生
從肝腎同源談對高血壓病并發癥的認識
吳杞納 劉麗 崔允寶 楊威
(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指導:徐云生
“肝腎同源”高度概括了中醫學肝與腎之間在生理、病理和治療各方面極為密切的關系。針對高血壓病并發癥,包括腦血管意外、腎動脈硬化和(或)尿毒癥、高血壓心臟病和冠心病、高血壓眼病、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等,從“肝腎同源”理論出發進行探討,可以拓展辨治思路,指導臨床辨治。
高血壓病 并發癥 肝腎同源
原發性高血壓亦稱高血壓病,是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臨床上以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獨立疾病,約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95%,主要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綜合造成的。單純從西醫角度治療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筆者通過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思想,從肝腎同源理論方面談對高血壓病并發癥的認識,以資探討。
“肝腎同源”的醫學基礎根源于《內經》,哲學思想淵源于《易經》,臨床實踐豐富于漢唐金元,理論體系形成于明清,具有豐富的內容和臨床實踐指導意義[1]。明代醫家李中梓運用《易經》哲學思想,根據《內經》醫學理論,參考歷代醫家的認識,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其《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中明確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腎同治”的著名學術思想[2]。
“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精血同源”,概括了肝腎之間極為密切的關系。(1)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相互滋生和轉化;肝腎之陰相互滋養。肝腎陰虛常同時兼見,肝陰不足可累及腎陰;腎陰虛,不能滋養肝陰,亦可使肝陰不足,若陰不制陽,還可致肝陽上亢,治療當滋水涵木或養肝益腎。(2)肝與腎均內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門。肝腎虧虛或相火過旺,常肝腎同治。(3)肝腎之虛實相關。補腎即所以補肝,瀉肝即所以瀉腎。
傳統中醫學無高血壓病之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癥狀及其發展過程,可歸屬于中醫學之“眩暈”、“頭痛”等病證范疇,并與“胸痹”、“水腫”、“中風”等病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其中以“眩暈”論述者最多。《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厥陰之勝,耳鳴,頭眩。”《靈樞·口問》認為:“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海論》認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類證治裁·眩暈》曰:“由肝膽乃風木之臟……震眩不定。”認為因虛致眩,而眩暈與肝關系密切。《素問·五臟生成》曰:“頭痛巔疾……甚則入腎。”認為腎陰虧虛可導致頭痛、眩暈。清代葉天士則提出肝氣升發太過的觀點,他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不滋榮,故肝陽偏亢”,認為該病多因“水不涵木”而“肝膽風陽上冒”所致。這些理論均明確指出了眩暈的病變臟腑與肝腎兩臟密切相關,尤其與老年人關系最為密切[3]。
眾所周知,高血壓病的危害主要不在高血壓本身,而在于其嚴重的并發癥,如腦血管意外、腎動脈硬化和尿毒癥、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心病等[4]。已患高血壓的病人應該及早診治,防止病情發展為可致命的并發癥。
2.1 腦血管意外(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等)在中醫學中屬“眩暈”、“中風”、“卒中”等范疇,其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病理性質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本虛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標實為風火相煽,氣血逆亂。虛、風、火、痰、氣、血為其病機六端。在早期病機多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若氣血隨肝陽上沖于腦,神竅閉阻,則發猝然昏仆之中風;若肝陽化火生風,火熱煉液為痰,或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停成瘀致卒中。輕者風痰橫竄經絡而為中經絡,重者肝陽肝風夾痰夾火上閉清竅而為中臟腑。
2.2 腎動脈硬化和(或)尿毒癥根據高血壓并發腎動脈硬化和(或)尿毒癥的臨床癥狀,可歸屬于中醫學“眩暈”、“水腫”、“腰痛”、“尿濁”等范疇。初期為肝火亢盛或肝陽上亢等,其病程日久可致腎動脈硬化和(或)尿毒癥,因為肝腎同源,肝陰不足,日久子病及母,腎陰亦虧,最后肝腎俱虛,以腎虛血瘀為主要表現。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寓元陽,又腎為封藏之本,若腎虛固攝無權,封藏失職,精微下泄過多,而有尿濁、夜尿頻等表現;腎主水,水液的輸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開闔作用,若腎虛血瘀,瘀血阻滯水道或瘀血化水,腎失蒸化,開闔不利,水液泛濫肌膚而為水腫。
2.3 高血壓心臟病和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于“眩暈”、“真心痛”、“心悸”、“胸痹”等范疇。其臨床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為氣虛、氣陰兩虛及陽氣虛衰,標實為血瘀、寒凝、痰濁、氣滯,且可相兼為病。肝火亢盛或肝陽上亢為其早期表現,久致肝腎虧虛。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為一身陰陽之本,肝腎虧虛日久,心失所養,其氣血陰陽必虛,肝虛失疏泄,氣滯血瘀,腎虛不能制約水液代謝,內停成飲等為其病機,病情危重者可亡陽厥脫或亡陰厥脫或陰陽俱脫,最后陰陽離決。
2.4 高血壓眼病以視網膜病變為主,可有視物模糊、眼底病變、眼底出血等,嚴重時可致盲。這屬于中醫學的“雀盲”、“內障”、“視瞻昏渺”、“云霧移睛”、“暴盲”等范疇。《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素問·六節臟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肝開竅于目,腎精上榮于目竅,年老體弱或患病日久,肝腎陰虧,精血不足,目失涵養,神光衰微,致“雀盲”、“內障”、“視瞻昏渺”、“云霧移睛”、“暴盲”等癥。可見該病機以肝腎虧虛為主。
2.5 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兩種疾病無論是在病因、互相影響還是危害上都存在共通性,因此常常合并發作,形成高血壓糖尿病。糖尿病在中醫學里屬于“消渴”范疇。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易劫陰耗液,而“消渴”本質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病理因素為虛火、濁瘀。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乃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位主要為肝腎。實證常表現為肝陽亢、肝火上炎等,虛證可表現為陰虛、氣陰兩虛,甚至可見陰陽俱虛,虛陽浮越,可見煩躁、頭痛、嘔惡,甚至出現昏迷、肢厥、脈細欲絕等陰竭陽亡危象。
綜上所述,通過對“肝腎同源”理論的深入認識,發現高血壓病并發癥的發病原因與其密切相關,有利于為我們臨床防治提供理論指導。隨著中醫理論不斷充實與發展,我們要發揮中醫之所長,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方法與手段,以資共同探討與進步。
[1]李瀚曼.“肝腎同源”的理論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7):5
[2]郜紅.從中醫肝腎同源談對糖尿病并發癥的認識.陜西中醫,2009,30(8):1039
[3]張君,羅治華.從中醫肝腎同源談老年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19(1):44
[4]沈元良.名老中醫話高血壓病.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14
編輯:王沁凱

R259.441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09-02
吳杞納(1987-),男,碩士研究生,中醫內科學專業。13632802990@163.com
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