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萍 王旭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泰州附屬醫院,江蘇泰州 225300)
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30例臨床觀察
翟麗萍1,2王旭1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泰州附屬醫院,江蘇泰州 225300)
目的:觀察中藥湯劑內服外用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選取60例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均采用糖尿病的常規治療調控血糖,同時服用依帕司他。治療組加用中藥湯劑內服外用,對照組口服維生素B1片與甲鈷胺片。2組均治療14d后,觀察并比較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2組患者癥狀均有改善,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組顯效率與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中藥內服外用聯合依帕司他可以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癥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 中藥復方 依帕司他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出現的主要并發病癥的一種,許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合并本并發癥,隨病程延長,發病率持續上升,高達90%~100%[1]。近年來,我們使用中藥湯劑內服外用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均為2011~2012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泰州中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區間是38~70歲,平均年齡(54.2±11.2)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區間從30歲到68歲,平均年齡(55.7± 10.3)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1年。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制定。①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②具備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與體征:以四肢感覺異常為主,呈手套、襪套狀分布,可表現為閃電樣疼痛、刺痛、燒灼痛、冷涼感、皮膚蟻行感、襪套感等;對稱性運動神經病變,以下肢遠端對稱性無力為常見;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腱反射減弱;肌電圖表現為神經傳導速度下降和肌電位增高。③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氣虛血瘀型:四肢麻木、疼痛加重,多呈刺痛,下肢為主,入夜痛甚,如有手套、襪套、蟻行樣感覺,肌肉無萎縮,伴少氣懶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軟,或面色白,頭暈耳鳴,口唇色暗,舌暗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澀。
1.3 排除標準年齡在25歲以下及70歲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嚴重的肝腎損害者;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
2組均采用糖尿病的常規治療(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使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h血糖小于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0%,并保持血糖穩定。予依帕司他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012)50mg,每日3次口服。
2.1 治療組使用中藥湯劑內服外用。藥物組成:黃芪20g,熟地黃20g,枸杞子15g,牛膝20g,桂枝20g,赤芍20g,當歸20g,丹參20g,桃仁20g,紅花20g,雞血藤20g,白芍20g,桑寄生20g,蒼術20g,黃柏20g,地龍10g。熱水煎服(300mL/劑),每日1劑(150mL分早晚服),連服14d。同時用所服中藥藥渣足浴,按藥和水1∶10比例,水溫在40℃左右,恒溫浸泡雙下肢30min,每日1次,連續泡洗14d。
2.2 對照組予維生素B1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68)10mg,甲鈷胺片(華北制藥康欣有限公司,國藥準字RZ0031126)0.5mg,均每日3次口服,連續14d。
3.1 觀察指標神經癥狀評分:下肢若有麻木、燒灼樣痛或刺痛,2分;乏力、抽筋或隱痛,1分;無,0分??筛鶕鲜霭Y狀出現的具體部位、時間、體位變化,進行增減分。神經體征:肢體的觸覺、痛覺,用10g尼龍單絲檢查評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痊愈:治療后積分減少≥90%;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0%~89%;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69%;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惡化:治療后積分增加。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治療前后患者神經癥狀體征評分變化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神經癥狀體征評分
3.4.2 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常見且具有多種表現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病以感覺神經受累最早出現,也可累及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主要癥狀表現為陽性癥狀(如疼痛、燒灼、麻木或感覺減退等)、陰性癥狀(痛、溫、觸、振動覺及腱反射的喪失),以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運動障礙,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3]。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維生素B1對神經組織有良好的影響,二者均可治療周圍神經炎。依帕司他是一種可逆性的醛糖還原酶非競爭性抑制劑,對醛糖還原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臨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經病變患者紅細胞中山梨醇的積累,能改善患者的自覺癥狀和神經功能障礙[4]。
本病屬中醫學脈痹、痿證等范疇,病機為消渴日久,耗傷氣陰,氣血運行乏力,痰濕內生,痰瘀交阻,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其濡養,為本虛標實之證,以氣血陰虛為其本,痰瘀互結為其標。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中藥方中黃芪益氣活血;熟地黃滋陰補血,益肝腎;丹參、當歸養血活血;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絡行滯止痛;雞血藤、地龍、牛膝、白芍活血通絡;蒼術、黃柏清熱燥濕;桂枝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枸杞子、桑寄生益肝腎,強筋骨。諸藥合用,益氣養陰而不滋膩,活血化瘀,祛腐生新,標本兼治,而病自愈?,F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含有苷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血糖含量,促進機體修復;熟地黃具有降血糖,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紅花可降低全血黏度,對血流阻滯、血行障礙有改善作用[5]。本研究表明,綜合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在改善患者的神經癥狀體征方面有較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1]楊瑩,徐濤.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近況.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26(5):71
[2]《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28
[3]韓亞娟,高方,薛耀明,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廣東醫學,2011,32(18):2464
[4]魏桂蓉.前列地爾聯合依帕司他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中國老年醫學雜志,32(9):1804
[5]顏正華.顏正華中藥學講稿.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6,207
編輯:吳寧
R587.2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37-02
翟麗萍(1979-),女,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疾病。
王旭,njzywangxu@126.com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