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英
(揚州市中醫院,江蘇揚州 225002)
艾灸治療骨科術后尿潴留23例臨床觀察
徐書英
(揚州市中醫院,江蘇揚州 225002)
目的:觀察艾灸氣海、關元和中極穴治療骨科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方法:將46例骨科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3例。治療組使用艾灸盒溫灸氣海、關元和中極穴,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誘導排尿,2組中干預無效者給予導尿。結果:治療組尿潴留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艾灸氣海、關元和中極穴能提高骨科術后尿潴留的治療效果。
骨科術后 尿潴留 艾灸 氣海穴 關元穴 中極穴
我院骨傷科近幾年來采用艾灸氣海、關元和中極穴的方法治療術后尿潴留23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間在我院骨傷科行手術治療,術前排尿正常,術后出現排尿不暢,診斷為尿潴留者,共46例。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最小24歲,年齡最大68歲,平均年齡42.87歲;腰椎手術5例,股骨頸骨折或股骨粗隆間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例,四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5例。對照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齡最小23歲,年齡最大66歲,平均年齡44.32歲;腰椎手術6例,股骨頸骨折或股骨粗隆間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例,四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1)確診為術后尿潴留者;(2)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并按照規定方法接受治療;(3)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癃閉”的診斷標準;(4)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1)妊娠期婦女;(2)前列腺肥大、尿道阻塞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梗阻性尿潴留患者;(3)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等系統嚴重原發疾病者;(4)合并嚴重感染的患者;(5)依從性差,不能完成全部觀察療程者。
2.1 治療組實施常規治療及護理,診斷為術后尿潴留后,對患者的病情及配合程度進行評估,并立即進行干預。
2.1.1 取穴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經穴部位》[2]國家標準(GB12346-90)中的穴位定位進行取穴。氣海: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中極: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2.1.2 艾灸護理確認患者病情和診斷,在艾灸前進行解釋和溝通,向患者詳細說明艾灸的原理和作用,使患者安心接受艾灸治療。進行艾灸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傾聽患者治療時的感受,防止燙傷等意外情況的出現。
2.1.3 艾灸方法(1)艾灸工具:六孔艾灸盒。(2)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暴露下腹部,注意局部保暖。取六孔艾灸盒,將108艾絨柱(長度2cm)置于孔內點燃,把艾灸盒沿下腹部前正中線放置,用橡皮套帶將艾灸盒固定妥當,使氣海穴、關元穴和中極穴被完全覆蓋,一起溫和施灸。單次艾灸20min,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局部皮膚稍潮紅為宜。治療結束后30min內無效或效果不理想,則重復干預1次。如果2次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則進行導尿。
2.2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尿潴留確診后,與患者溝通并進行心理安慰。按尿潴留常規護理方法誘導排尿,指導患者進行膀胱區按摩和熱敷,讓患者聽流水聲等。誘導排尿措施無效后給予導尿。
3.1 統計學方法所有觀察資料均在SPSS15.0統計軟件中進行處理,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Fisher's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3.2 療效評定標準由責任護士負責,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結合B超檢查殘余尿量,評價2組療效。治愈:治療后30min內能自行排尿,尿急、腹脹、腹痛癥狀消失,無殘余尿;有效:治療后30~120min內能自行排尿,尿急、腹脹、腹痛癥狀消失,殘余尿量<100mL;無效:治療后120min內尿液點滴不出,尿急、腹脹、腹痛加重難忍,需要給予導尿。
3.3 治療結果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表明艾灸氣海、關元和中極穴能提高骨科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尿潴留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常見的原因有疼痛、心理應激、術中麻醉藥物對排尿反射的影響、排尿方式發生改變以及鎮痛泵的使用等。術后尿潴留是指手術后8h內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大于600mL,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且殘余尿量大于100mL[3]。尿潴留如未及時處理將導致膀胱過度膨脹和逼尿肌的永久性損傷。臨床常規治療方法較多,但效果不一。
術后尿潴留屬于中醫學“癃閉”范疇,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急性并發癥,誘導排尿和保留導尿是常用療法,艾灸氣海穴、關元穴和中極穴的方法與之相比較而言有著較好的療效,避免了導尿的痛苦和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為人體六腑之一,以通為用,由于疼痛以及麻醉藥的使用等使膀胱功能受損,致使小便不能排出,產生小腹脹滿、疼痛等癥狀,治療應恢復膀胱正常的氣化功能。艾為菊科植物,具有芳香透達的作用,《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性溫,熟熱,純陽之性,通十二經,理氣血,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利用其溫熱刺激,作用于人體的經絡腧穴,具有宣達氣血、調暢氣機、促進氣化的作用。
針灸學認為,氣海穴可用于治療遺尿,有臨床報道認為還可用于尿頻、尿潴留等癥;關元穴能治療遺尿、癃閉、尿頻等;而中極則為治療癃閉的常用穴位。通過艾灸氣海、關元、中極三穴,使艾葉的藥力透達經絡腧穴,發揮調暢氣血,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艾灸氣海、關元兩穴治療脊髓損傷患者尿潴留有顯著療效,借助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并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氣化,使溫熱之氣通達五臟六腑,有效地改善膀胱逼尿肌功能,緩解尿道外括約肌痙攣,使內外括約肌功能協同、膀胱神經功能盡快恢復,從而達到自主排尿的目的[4]。
艾灸治療術后尿潴留,具有技術操作簡便易行,療效可靠無痛苦,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是一種經濟的自然療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4
[2]國家技術監督局.經穴部位.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0:21
[3]Pavlin D J,Pavlin E G,Fitzgibbon D R,et al.Management of Bladder Function after Outpatient Surgery.Anesthesiology,1999,91(1):42
[4]孔娟,朱樂英,彭銀英.艾灸氣海關元穴治療脊髓損傷患者尿潴留的療效觀察.護理學報,2009,16(4A):66
編輯:華由王沁凱
R694.55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3-0063-02
徐書英(1968-),女,大專學歷,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zyyxushuying@163.com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