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關鍵問題診斷與精準化選型研究
文/胡 玲
紡織服裝行業是宿遷市最大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宿遷工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整體規模居全市工業前列。并榮獲江蘇省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國家和省包覆紗產業基地、國家提花遮光面料開發基地等稱號。
1、經濟總量平穩增長。紡織服裝是宿遷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從銷售收入看,2013年,全市紡織服裝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50.2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12.4%,同比增長33.8%。從實現利潤看,2013年,全市紡織服裝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89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10%,同比增長49.7%,利潤增幅高于銷售增幅。規模看,宿遷市紡織服裝產業出口持續增長,2013年全市紡織品累計出口額78104萬美元,同比增長25.2%,占全市累計出口額28.09%,為宿遷市第一大類出口產品。
2、產業體系門類齊全。經過多年發展,宿遷市紡織服裝行業已形成了化纖、棉紡織(色織)、毛紡織、針織、服裝、繭絲綢、家紡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截止2013年底,宿遷市紗產量14.56萬噸,布30320.72萬米,絲3718.78噸,服裝14016.98萬件。
3、財稅貢獻逐年遞增。2013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43.95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10%,同比增長32.1%,其中繳納稅金15.06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12.6%,比2011年高4.1個百分點。
4、品牌創建初見成效。全市紡織服裝行業的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江蘇箭鹿毛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玖久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蘇絲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等4個商標獲企業6個產品獲得了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占全市現有馳名商標總數的占30.8%。
5、創新能力有所提升。宿遷市紡織服裝企業加大了創建研發機構的力度,宿遷恒達紡織有限公司建立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江蘇蘇絲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建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江蘇邦源紡織有限公司等25家企業建立了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江蘇騰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江蘇奇鷹家紡有限公司建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
1、通過先進生產要素投入,實現工藝技術升級。在調查的企業中,有近78%的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引入國際先進設備和技術,使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江蘇玖久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搬遷之機,引進意大利劍桿織機、德國電腦提花龍頭、法國RPR倍捻機、繡花機、絎縫機等國際一流的生產設備,產能達到進一步釋放。蘇絲股份添置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德國倍捻機、烏斯特條桿儀等紡紗和絹絲檢測設備,確保了色紡絹絲的色牢度,進而保證了蘇絲絲綢成品達到了色彩艷麗、不掉色、不起皺的效果,受到了國內外絲綢界的認可。神龍家紡針對印度、伊朗等國低價低質產品充斥市場的現狀,更新工藝設備,新引進印花、3D打印設備,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利用更優質的產品維持出口份額,每年投入600萬元以上,2014年已投入700萬元。箭鹿集團制條車間引進法國NSC進口針梳機、染整車間引進意大利CIMI平洗連煮機,集洗呢、煮呢于一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產品質量,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江蘇華夏紡織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對精梳棉設備進行改造,產品質量得多加大提高,企業一直滿負荷生產,產品無積壓。江蘇滬江線業有限公司新上倍捻機、自動絡筒機都是日本設備,因設備先進,不僅產品質量高,而且用工少,從而也部分解決招工難問題。
2、通過創新,積極培育高端市場,實現產品升級。在新產品研發中,融入環保、健康等元素,來提高紡織產品的檔次,提高產品質量。玖久絲綢家紡以“生態睡眠環境領航者”為品牌核心,聚集蘇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十多名博士、教授作為技術顧問,成立了研發中心,聘請家紡業資深職業經理人、高級設計師等高端人才資源,采用抗菌、高回彈、納米、中藥保健等專利技術,生產蠶絲被、多件套、桑蠶絲毯、真絲字畫書籍、絲綢面料等產品,產品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3、通過向研發、品牌和營銷等領域延伸,實現供應鏈升級。在紡織產品的價值鏈中獲得了新的價值,而且是較高的附加值。蘇絲股份一手抓技術創新,一手抓市場開拓,逐步實施了產品銷售上的由國外市場為主向國內市場為主的轉移,由絹紡產品為主向蘇絲絲綢成品為主的轉移,由生產純白絹絲為主向色紡、混色紡絹絲為主的轉移,企業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通過向其他產業滲透,轉向不同部門的生產,實現生產鏈升級。江蘇箭鹿毛紡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新上了年產100萬雙的皮鞋廠,主要制作軍警靴,與其生產的制服配套銷售,其利潤率在20%左右。天辰紡織集團退二進三后,抓住機遇,在經營傳統紡織產品的同時,將企業發展重點向新能源產業轉移,投資興建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化項目,已經建成一條1000萬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今明兩年將加大對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的投資力度,擴大項目產能,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的升級。
1、產業層次偏低。一是產業鏈配套還不完善。宿遷市紡織服裝產業加工能力突出,前道棉紡織和后道服裝、家用紡織品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能力較強,而產業鏈中間部分的印染后整理能力相對薄弱,除少數企業擁有部分印染能力外,大部分產品要送到蘇南或浙江印染,也有部分企業印染設備陳舊落后,環境污染嚴重。二是企業單體規模偏小。由于紡織服裝產業的準入門檻較低,成為近年來宿遷市民間投資的首選產業,家庭作坊式工廠大量存在,一些經營者理念保守,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難以做大做強。三是同行業人力資源的惡性競爭,導致企業不斷招聘、培訓新員工,同時員工思想不穩定,流動性加快。
2、先進生產裝備投入不足。60%的企業設備陳舊,其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其生存空間相對較小。由于設備陳舊,對用工依賴性較強,因而表現為招工難,紡織服裝行業勞動力“用工荒”成為一種常態。
3、品牌創建意識不強。宿遷市紡織服裝企業樹名牌、創品牌意識不強,投入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即使有自己的品牌,但還是以外貿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出口較少,滿足于以量取勝,小富則安。部分招商引資企業僅作為總公司設在宿遷的加工基地,按總公司計劃生產,無研發、無銷售,僅企業內部結算。
4、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由于宿遷市紡織服裝企業自身實力較弱,內部機制不活,創新環境欠佳,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層缺乏戰略眼光,全市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存在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薄弱,沒有自主創新意識等現象。據統計,全市91.6%的企業沒有產品研發部門,與高校、科研機構保持緊密合作關系的企業不足10%,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
針對宏觀經濟發展和產業格局變化趨勢,宿遷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要瞄準國際紡織服裝的高科技、功能性、環保型發展方向,以品牌創建和高附加值產品為切入點,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施棉紡織業、化纖業、繭絲綢業、包覆紗業、服裝服飾業、家用紡織品業等六大門類轉型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以貼牌加工向品牌生產轉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攀升,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一)發展方向
1、棉紡業。以強化上下游整體聯動為重點,以新康輝、宿遷洋河紡織等一批骨干企業為主體,引導產業鏈從原料半成品向成品、從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產品轉型。推進染整企業建設,盡快打破長期困擾宿遷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印染后整理環節相對薄弱的狀況。
2、化纖業。以化纖產業集群、新晨化纖、聚潤紡織、海欣纖維、四海偉業、恒力、德順、德力、力帛紡織等企業為骨干,加快宿遷化纖產業的快速發展,以不斷創新創造新的需求來化解產能相對過剩矛盾。
3、繭絲綢業。以江蘇蘇絲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玖久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平臺作用。圍繞繭絲綢產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著眼國際前沿,研究開發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引領中國繭絲綢產業創新發展,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的發展格局。
4、包覆紗業。繼續以江蘇邦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嘉德纖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月源纖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寶娜斯針織有限公司、江蘇領航纖維有限公司等包覆紗生產企業為主體,要注重上下游產業鏈的衍生,做大做強產業。重視地方區域品牌的打造,爭取讓包覆紗成為地方名牌。
5、服裝服飾業。以江蘇晨風服飾有限公司、江蘇豹子頭服飾有限公司、江蘇箭鹿毛紡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引進高端設計人才,引領大眾時尚;重視營銷網絡終端的品牌價值,完善營銷網絡,擴大企業銷售覆蓋面,增加產品銷售,提升經營規模。裝修風格統一的營銷網絡終端亦逐步成為企業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的重要渠道,借助終端品牌形象的宣傳可以大幅降低公司的廣告宣傳費用,從而間接提升公司的銷售業績。
6、家用紡織品。以江蘇騰盛紡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泗陽縣聚潤紡織有限公司為骨干企業,發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紡織新材料,為提高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比重奠定基礎。以神龍家紡、奇鷹家紡、海欣申禾等企業為骨干,推廣產品多元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高科技與日常用品相結合,生產重點由中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型,將銷售市場從非洲、中東轉型歐美等新興市場。
(二)對策建議
1、 引導發展綠色經濟。抓住國家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契機,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園區化、淘汰落后產能、設備與技術改造、工藝流程再造、原材料替代、資源化方式處理廢棄物等實行源頭和全過程治理,達到“綠色生產產品,生產綠色產品”,提高資源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2、著力改善經營模式。要鼓勵一批具有優勢的生產型企業向品牌運營商轉型,培育一批優勢品牌,改變過度依賴低勞動力成本,靠大批量生產和過于單一的大客戶訂單維持經營的代工生產模式,發揮大企業、大集團在區域品牌創建中的引領作用,實現從代工到自主品牌轉型。
3、合理調整產品結構。在市場戰略上實現由外銷為主向內銷外銷市場并舉的方向轉型,以外銷為主的企業要把握內需增長機遇,積極培育和開拓國內市場,逐步加大產品內銷比重,同時要適度降低外銷度并優化外銷市場結構,開發新產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實現向內銷外銷市場并舉的方向轉型。
4、整合優化現有資源。要鼓勵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現有資源,實現規模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防止過度競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資源,實現多元化經營、降低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
5、推進產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通過自主創新、自主品牌提升競爭力,同時要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結成技術合作同盟,進行產研結合,共同研發新產品,縮短創新周期,分攤創新成本,分散創新風險,改變模仿創新的被動性,自主創新的投資風險性,實現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融合,使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