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頓涅茨克特派記者 邱永崢 劉暢 ●本報駐烏克蘭特約記者 肖萬寧圖片說明:16日,烏軍裝甲車在東部克拉馬托爾斯克鎮被當地親俄派包圍。從大城市頓涅茨克到周邊的15個城鎮,一個接一個的市政大樓和警察局被“親俄武裝分子”輕松占領;自北向南,神秘武裝人員從手無寸鐵到一夜之間擁有了21輛裝甲車;從國內到國際,美歐俄從口水戰到經濟制裁再到宣稱部署更多軍隊,展開更大動作……烏克蘭東部地區事實上成了美歐俄角力的最新戰場。只不過,這場戰斗迄今為止不用槍彈,而是一場通過人心爭奪、輿論導引和情報開路的“靜寂戰爭”。《環球時報》記者自本月17日起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展開深入采訪,目睹“靜寂戰爭”的逐步展開。頓涅茨克“十分正常” 步出頓涅茨克機場,一頭扎進烏克蘭東部“風暴眼”中的《環球時報》記者以為,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坦克戰車隨處可見是“正常情景”。 然而,從機場到市中心的25分鐘行車途中,除了看到三名交通警察懶洋洋地站在路邊執勤外,絲毫感受不到這座城市的緊張之處:母親推著童車在陽光下散步,超市里擠滿了采購各種物品的當地居民,姑娘們三五成群站在街角抽煙或喝咖啡,加油站也沒有看到排長隊搶購汽油的私家車。 不過,從《環球時報》記者下榻的夏克塔爾飯店步行5分鐘到頓涅茨克市政大樓,就能看到輪胎和鐵絲網壘起的障礙,身著迷彩服的武裝人員進進出出,不時怒喝想拍照的普通市民,但對國際媒體記者的采訪并不理會。從市政大樓繼續步行7分鐘,是武裝分子一周前攻占的頓涅茨克地區行政大樓。每天都忙著記錄事態發展的當地媒體人奧列格告訴本報記者:“我親歷過市政大樓被占領。武裝分子或者叫分離分子也好,他們大搖大擺地踏入大門,讓市政府的人員繼續工作,并沒有對任何人采取措施,只是下班后他們繼續‘待在里面。”本報記者在兩處政府大樓外注意到,沒有烏克蘭警察或者軍人出現。 奧列格還告訴記者,他前兩天在頓涅茨克附近的克拉馬托爾斯克鎮看到,當一隊烏軍裝甲部隊奉命前來鎮壓當地“恐怖分子”時,其中6輛坦克突然換上俄羅斯國旗,然后掉頭駛向另一處為烏克蘭政府控制的小鎮斯拉維揚斯克,迅速占領了當地政府大樓和警察局。這樣兵不血刃就讓烏克蘭部隊和裝備就改旗易幟的事情,讓外界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截至17日,烏克蘭東部的10多個城鎮就這樣落入親俄勢力控制之下。不僅如此,類似烏克蘭東部的活動開始外溢到烏克蘭之外: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16日正式請求俄羅斯承認其“獨立建國”。當地的議員代表團已于17日抵達莫斯科。牽頭的議員雅切拉夫·托布說:“我們的處境與克里米亞相近,我們應該以克里米亞的方式回歸俄羅斯。” 對于不斷惡化的局勢,北約日前宣稱正式決定向東歐部署更多空中和地面力量,建立新的海空軍基地也在計劃之中。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警告,北約的最新動作和烏克蘭臨時政府的“鎮壓”舉措可能引發“內戰”。 “烏克蘭事實上已經開戰!”英國獨立軍事專家簡·克拉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傳統戰爭不同的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和東部地區的戰爭不僅不費一槍一彈,十分安靜,甚至有一種沒遇到對手的寂寞,這就是所謂的‘靜寂戰爭。這也讓美國與歐洲束手無策,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應對的辦法。”“小綠人”在東部頻頻現身 隨著烏克蘭東部親俄力量的壯大,盡管駐扎在俄烏邊境的4萬俄軍現在沒有直接的動作,但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距離頓涅茨克70公里的斯拉維揚斯克兩天來驟然間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因為“跟克里米亞相似的武裝人員”于當地時間15日深夜突然現身。 當地居民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表示:“聽到一夜的飛機轟鳴,以為來了烏克蘭政府軍,但來的卻是一群穿標準迷彩服,戴著面罩,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武裝分子!”面對人們的詢問,一些人甚至毫不掩飾自己的身份。當記者問一名武裝人員來自哪兒時,他回答說:“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首府)。”記者再問他:“克里米亞現在如何?”他用標準的俄語回答說:“非常好!老大娘們特別高興,因為她們的退休金立即翻番。”當問他是否是曾在烏軍服過役的反水軍人?他坦言:“從來沒有。我是俄羅斯人。” 在機場接《環球時報》記者的當地媒體人奧列格透露:“他們是兩天前的深夜悄悄來的,可能是來自俄羅斯邊境那側,也有說是克里米亞來的,他們就是在克里米亞一舉成名的‘小綠人!因為我持俄羅斯的記者證,又是俄羅斯族人,所以很容易跟他們打交道。” “小綠人”是克里米亞人給悄然出現在克里米亞各地、不費一槍一彈搶占各軍事要地、最終完成軍事占領任務的俄羅斯軍人的稱謂,因為他們身著俄軍去年剛剛配備的草綠色新型迷彩服,配備新式突擊步槍,不戴任何能顯示其部屬和國籍標識,但行動堅決果斷。《環球時報》記者今年3月15日抵達克里米亞半島,與那里的“小綠人”打過十多天的交道,所以當第一眼看到斯拉維揚斯克的這些武裝分子時,感覺像回到了一個月前的克里米亞。未看到烏陸空軍戰備跡象 面對親俄武裝分子的攻城略地和“小綠人”的咄咄逼人,烏克蘭軍隊仍在“靜坐”。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環球時報》記者16日晚發現那里多了一輛烏克蘭傘兵的輪式裝甲車。不過,參與推翻亞努科維奇的“革命”女活動家、基輔外語學院大二學生卡佳坦言:“這跟烏克蘭東部局勢沒有什么關系,我們只是讓烏克蘭民眾知道亞努科維奇當時是用什么武器來對付我們,同時靠它來吸引民眾募捐。”自稱曾拿武器跟亞努科維奇和“俄羅斯狙擊手”戰斗過的基輔工學院大一學生維塔利是許多滯留廣場的示威者眼中的“英雄”,18歲的維塔利沒有打算去東部跟俄羅斯軍隊作戰:“我現在只想等到5月25日大選結果出來,只要選上的人能進行民主、公平和發展,我們就回家……”他自始至終沒有將俄軍稱為“侵略者”。 在基輔最繁華的商業區,所有飯店在中午和晚餐時間都爆滿,年輕人偶爾會談東部局勢,但談論更多的是新工作機會、歌劇院新排的芭蕾舞劇以及各種美食。街頭上ZARA春季打折和總統競選的廣告多過征兵和愛國宣傳標語。“除了美元兌換格里夫納(烏克蘭貨幣)的匯率從1:8跌到1:11.3甚至1:13,物價有比較大的上漲外,其他情況跟你3月中旬到基輔時沒什么兩樣。”基輔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們沒有恐慌,商品沒有緊缺,該干啥還在干啥。”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面對著俄羅斯在邊境陳兵4萬、美歐烏媒體叫嚷“戰爭即將來臨”的氣氛,烏克蘭空軍絲毫看不出任何的戰備跡象。《環球時報》記者在與基輔國內航站樓毗鄰的烏克蘭空軍基地看到,8架圖-22遠程轟炸機,26架米格戰斗機,15架各型直升機和若干伊爾運輸機整整齊齊地排在基地停機坪上,既沒有人來人往的戰備,也沒有疏散或者架設防空火炮及防空導彈的防空襲準備。“更像是烏克蘭軍用飛機靜態展!”與本報記者同行的一名英國戰地記者一臉疑惑地說:“不知道是沒有人指揮及駕駛這些軍機,還是基地沒有接到任何的戰備命令?如果俄軍突襲的話,一支突擊隊就能把這些烏軍最精銳的空中利器全部控制在地面上。” 即便在風暴眼中的頓涅茨克,《環球時報》記者僅在航班降落時看到機場上有5輛蒙著綠色帆布的軍用卡車和2輛機場大巴。數十名身穿土黃色迷彩服的烏克蘭軍人正往機場候機廳方向集結,兩名執行機場保衛任務的烏克蘭軍人漫不經心地倒背著步槍,松散地行走在機場跑道邊上。“熱戰”很難打起來 烏克蘭境內之所以發生如此奇怪的“戰爭”方式,這與各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有關。美國和歐洲內部在如何對待俄羅斯問題內部分歧,讓西方國家政府不能下決心與俄“來硬的”。美國國務卿克里17日已經抵達日內瓦,希望能與俄烏兩國外長就克里米亞局勢達成“至少某種意義”的協定。歐盟成員國也在私下里表示,直接的軍事對抗將令歐洲“傷不起”。《環球時報》記者17日抵達頓涅茨克時,來自歐洲各國的要員同機抵達,他們希望能跟烏克蘭地方官員和親俄勢力“直接溝通,尋找答案”。 烏克蘭臨時政府現在的戰略目標是保持烏克蘭的統一,確保下個月的大選如期舉行,盡最大努力避免流血。這讓烏臨時政府面對親俄勢力時“很難真正下決心”展開對抗。 更為重要的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復雜的“親兄弟般”的歷史與現實讓雙方很難“刀槍相見”。基輔外國語學院大二學生卡佳的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舅舅現在生活在俄羅斯。他們家庭往往會就當下的局勢爭吵不休,而卡佳父親身為曾在烏軍服役的軍人,很想“提槍上陣”,但母親和舅舅都表示:“一家人要向誰開槍?”縱觀俄烏的歷史,雙方一直爭論誰是基輔羅斯歷史與文化的直接傳承者,雖說俄烏雙方觀點不一,但不否認他們同根、同源的文化與歷史。▲
環球時報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