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推開臨街的窗,是外灘的夜色,耳畔響起海關鐘樓的百年鐘聲,浦江對岸陸家嘴20多年來的繁華亦盡收眼底,特別是3D投影的“I love Shanghai”字樣,在建筑外墻上頻頻流過。過往不在,現實如夢。
關上窗,則是另一番小天地。Jessie帶記者看衛生間的一方“魔鏡”——在風格頗為古典的梳洗臺上,一塊看似普普通通的浴室玻璃,只需遙控器一點,就會出現一小方屏幕,古今中外,盡在大觀。夢如現實。
作為外灘華爾道夫酒店的公關,Jessie說:“酒店在百多年前上海總會的老建筑上運營,這個每晚7300元的套房,連馬桶圈都復古使用桃木,請蘇州老師傅純手工打造。許多細節根據老照片復原,但現代化、后現代的裝備也無處不在。比如這隱藏在梳妝鏡的屏幕,使客人在使用衛生間的時候,都可以一刻不停關注信息。”
走出華爾道夫酒店,來到四川中路一幢老大樓門口。一個廢品收購攤位上,攤主是個年過半百的男人,正坐在竹頭躺椅上,手拿一個大屏平板電腦,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劇《大丈夫》。
這是公元2014年的春天。屏,已經無處不在。
致命的誘惑
賈瑞戀慕王熙鳳,終日茶飯不思。最后,這哥兒是手捧著風月寶鑒一命歸西的。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
風月寶鑒是跛足道人帶給賈瑞救命的寶貝。這塊屏,比最時尚最in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要了得——它兩面可照。如何照?能不能保得賈瑞性命?就看賈瑞自己的定性了。可悲的是,賈瑞看不得寶鑒背面的骷髏,卻流連于寶鑒正面的鳳姐兒勾魂,三下兩下,落得個精盡人亡一命嗚呼。類似的例子,還有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里的魔鏡。
19世紀早期,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視像暫留現象,及至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電影。在此期間,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如此等等,使得20世紀視聽結合、時空復合的電影電視媒介,得以覆蓋環球。到了2010年代,光電影一項,全球年票房都達到數百億美元。
如今,當文字信息、聲音信息、視頻信息等等,全都匯聚于一塊小小屏幕,乃至可以上傳下載,可以即時交互溝通,過往世界的一切文明,可以在小小屏幕上集納。可以說跛足道人給予賈瑞的致命誘惑,不再是小說中物,而是現實中物。特別是1976年誕生的蘋果公司,那咬了一口更具誘惑的蘋果商標,竟真的緣由一方手機屏,而成就魔力。正面是“魔鏡”,反面是蘋果,那蘋果是否真的有毒呢?此際,當你我他,人人手持一方小小屏幕,甚至在餐桌上大桌朝天各吃半邊,對面不相望,刷屏通信息,不知是喜?還是悲?
最新曝光的蘋果系統則進一步揭示了蘋果的野心——iPhone不但是你與外界通信的設備,它還將你的日常活動盡可能地數字化,包辦了你的影音生活,植入到你的汽車當中,甚至還將成為你的個人健康助理……進一步接管你的個人生活,讓iphone成為你個人的延伸。
最新的iPhone操作系統將會內置一個個人健康數據中心,這個名為healthbook的應用幾乎涵蓋了個人健康的方方面面。除了容易檢測到的身體狀況如除了容易檢測到的身體狀況如睡眠、體重、和活動等,連健康指標如血壓、心率、血糖和營養等都成為了Healthbook的接管范圍。像Passbook一樣,Healthbook的作用在于集合各種可穿戴健康設備的數據于一處,方便用戶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統計數據。
同時它還擁有一個應急卡,它包含了個人的照片、生日、體重、血型、用藥處方列表甚至眼睛顏色等身體信息,方便醫護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獲取。
蘋果繼通信、生活數字化、影音娛樂、出行和消費等領域之后,讓手機變得更加“個人化”,你的手機現在更像是第二個你,而不只是一臺通訊設備。
小屏如手足
“人變成了信息的節點,無論視覺還是觸覺,與人最終變為一體。就比如手機已經成了我不可分割的肢體。”作為一位從臺灣到大陸謀職的文藝女青年,劉品毓對《新民周刊》如是說。作為一個“深度手機上癮癥”患者,屏幕已經多方位的影響到劉品毓的生活。這是在一場80后藝術家阿角“屏幕一代”個展的討論會上。
作為一個深度手機控,劉品毓每天一睜眼就要觸及自己的手機。在她看來,人會變成廣義的屏幕,這個過程潛移默化,由視覺蔓延到觸覺,不知不覺,正在進行。劉品毓稱,臺灣正在研發一款新型可穿戴眼鏡,用戶可在3D虛擬界面上進行電腦、電視甚至醫療設備的操作。而她在參觀了阿角的作品后,正在考慮如何讓自己謀職的公司,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在線傳播上去。
阿角,1984年生于中國西安,后移居上海并工作、生活至今。作為80后一代的新媒體藝術家,阿角于2014年早春舉辦名為“屏幕一代”的個展。
“屏幕一代”中的6件作品是“柔軟”、“反復”、“堅硬”、“純粹”、“靜止”和“鬧”,它們都存在和源自藝術家開發的電子應用程序。在作品中,屏幕會被理解為這些應用程序的視聽組件而存在,同時,屏幕也融入作品本身,成為一種信息符號。阿角以往的作品,就已經體現出科技自我利用和作品的自身存在感。這6件新作則更進一步——開始強調作品與人類感官和理解的互相作用。“這些作品并不存在于它們自身之中,而在一個人接收作品,以及與之互動之中。”阿角說,“我覺得,未來的屏幕信息,甚至會產生一種視覺與觸覺的轉換,比如你看到屏幕上一朵花,就能聞到芳香。你在閱讀它,它也在閱讀你。”
這是歌德開放空間的個人項目。為此,主辦方請來了德國ZKM媒體博物館總策展人伯爾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希瑞博士自1980年代的時候初涉新媒體藝術,并有學術專著《數字藝術實踐》問世。在他的博物館里,收存了1980年代至今的許多新媒體藝術品,就屏幕特點來說,有顯像管屏幕、各代的液晶顯示器包括手機屏。然而,作為一個50后,希瑞博士有意識地拒絕網絡,甚至堅持自己不用智能手機。談起當今的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創作,希瑞博士告訴《新民周刊》:“在1980年代我從事新媒體藝術研究,并開辦博物館的時候,怎么也不會想到30年后新媒體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不管是舊有的媒體,還是新媒體,都不僅僅是信使(Message),還應該成為腦筋方面的‘馬殺雞(massage),以期取得安撫人心的作用。”endprint
對于親自操弄新媒體的年輕藝術家來說,對屏幕的認識自然與希瑞迥然不同。就像已經不再提筆早已改用電腦寫作的作家,自稱仍然是“筆者”而不是“鍵人”,新媒體藝術家比如阿角,已經不再使用畫筆、顏料乃至打印設備,卻仍然還是視覺藝術乃至視聽結合、時空復合的藝術作品之創作者。而他們的作品與影視作品的區別,不僅是新媒體作品可以在音畫上做到更抽象,觀念上更創新,更在于網絡的即時傳播以及即時交互,使得未來的新媒體創作延伸出無限可能。
在“屏幕一代”個展上,還有一類稱作“算法表演”的作品,其尺寸可變,展示時間可變,一個個不規則的圖形,有雪花狀的,有鹽花結晶狀的,也有可變形的如同水滴質感的橢圓形的,以一種看似規則或是不規則的形狀活動著。這是阿角通過計算機程序作出的作品,他同時認為,未來的屏幕不一定是平的,也有可能就是這樣不規則的,任何形狀的屏幕將無處不在。“你想怎樣就能怎樣。”阿角說。實際上,在阿角展示藝術作品的同時,一些手機廠商已經在展示曲屏手機,這就等于向阿角的預測前進了一步,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
對于劉品毓這樣的深度手機依賴者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自身肢體的延伸,那么,未來的電子產品設計師,終將循著阿角的思路,創造出一款全新的屏幕,它可以是一只手的形狀,抑或就是個立體的,如想象中一般完美的三維立體美人兒,渾身散發著內部電流產生的熱量,熠熠生輝,每一寸“肌膚”都源自軟體屏幕技術。
新的社會生態系統
張冰,是中國當代藝術獨立策展人。她出任德國歌德開放空間本年度策展人。在策劃阿角個展之前,張冰與阿角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探討中,張冰也提及,如今與新媒體藝術家面對面的交流很少,主要是線上聯系。“我們的社交生活越來越多的依賴著我們手中的電子屏幕,我們的情緒也隨著屏幕呈現出的信息、表情符號等變化。屏幕不再是一個信息傳遞的工具,而是影響甚至參與我們的價值判斷、社會關系和心理感受,從而與我們形成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張冰說。
比阿角更年輕的90后們,甚至不再特別關注線下的觀眾互動,乃至徹底擯棄。阿角認為這些年輕藝術家群對科技的解讀更深刻,并不再工具式地運用科技做些小發明。“他們開始關注互聯網革新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帶給人們的沖擊,完全視覺體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年輕藝術家開始關注軟件藝術(software art)和更輕巧的不需要線下空間的傳播展示方式。”
新媒體是否影響到藝術本身,其影響究竟有多大?哪些方面影響到了?哪些方面可能沒受影響?希瑞博士站在歐洲學者的角度,談了他對新媒體如何影響藝術本身的看法,并且希瑞覺得,藝術如此,生活也莫不如此。希瑞說:“從1980年代至今,我經歷了模轉數,一直關注、研究新媒體藝術帶給社會、帶給藝術本身的變化。1990年代中期,我們就開始討論——新媒體新技術怎樣連接世界與人,研究新媒體將呈現怎樣的畫面。并探討復雜的圖像在人腦中如何處理。”1997年開始,希瑞啟動了大型的媒體研究計劃,延請800位專家、藝術家,研究新媒體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但如今,在2010年代,希瑞博士不得不放棄研究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因為變化太快,我覺得如今的虛擬社會是比現實社會更現實的社會。同時,不同的人生活的圈子不同,也許在父輩看來,屏幕是身。在互聯網于中國初起的時代,流行著這么一句話——“你不知道網絡對面和你聊天的是一個人還是一只狗”,乃至痞子蔡由網絡聊天室,而創作了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如今的00后看來,這簡直是個笑話。在他們第一次接觸網絡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即時視頻通信工具就已經誕生,網上的一切都可以是真實的。
阿角認為,作為早已被信息化的一代,“廣義的屏幕是非平的、流動的、可移動的并已構成完整生態系統,它們無處不在,相互依靠,已然打破‘用于顯示圖像及色彩的電器的定義界限。而作為使用者的我們,則成為屏幕一代,亦即是屏幕本身。”至于未來,既然希瑞博士在30年前無法想象今日是一番什么樣子,又怎能寄望于阿角們想象未來是個什么樣子。
記住當下。未來,真的難以想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