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斯琴 安徽蕪湖人。
1995年6月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書法專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蕪湖書畫院專職書畫家。
第二屆蘭亭獎一等獎
第六屆全國書法展全國獎
首屆全國扇面書法展二等獎
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三等獎
首屆全國青年展獲獎并獲探索獎提名
2000年12月出版散文集《六月無痕》,榮獲第五屆安徽文學獎;
2003年2月出版散文集《讓我慢慢地靠近你》,榮獲安徽省政府文學獎;
2004年元月出版書畫集《云為詩留》;
2006年1月出版散文集《藍》;
2010年出版書畫集《且聽風吟》;
2012年5月出版散文集《弦情歲月》。
認識韋斯琴是在省作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期間。記不得是哪一天,我從飯廳往外走,快走近電梯間,我們的眼光相遇了。我的眼睛倏然一亮,她的書卷氣一下吸引了我,我的心湖里仿佛蕩漾一泓碧水,亭亭玉立著一枝荷蓮,清香含蓄淡雅。就在這時,她對我微微一笑,你是石楠老師吧,我很早就讀過你的書。你叫什么名字呀?她說了她的名字。她的名字跟她人一樣的美,聽說過這個名字,說她的書法繪畫都不錯,可沒想到她還是蕪湖推選出來的作家代表。短暫的相聚,我想了解她,便向她索要墨寶,她爽快地答應了。
會散了,她就走出了我的視野。生活中常常會是這樣的,在某個活動上相識了,說了一些話,隨著風流云散,許下的諾言,大多數的時候,是當不得真的,有的只是逢場作戲。若真的把他人每一句話當是真的,有時候,會要感到失望的。可我回家后的第五天,就收到了她寄來的快遞。拆開快遞,最先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本書,藍色的封面,書名就叫《藍》。是她的散文集。夾在書中的是她給我寫的一幅聯。我將書聯展開在寫字臺上。她寫的是行草,像她人一樣清雅秀麗。我喜歡這樣的字。從字里,有時能看出寫字人的心性。但我覺得,一個人的文章更是一個人的心靈之泉,我翻看起她的《藍》來?!端{》里插了她的一組照片,紅裙子像朝霞那樣艷麗,她像洛水上的仙子,不只給我以美的震撼,更有她那特有的氣韻,她天生就是畫上的人啊。除了照片,還插有數十幅她的書畫作品。有她著名的小楷。還有行書、草書。形式多樣,條幅,對聯,扇面,小品,五彩繽紛。她的工筆畫相當耐看呢。讓這本書很好看。但要走進一個人的心靈,捷徑是走進她的文字。很多愛文學人的初識是從讀彼此的文字開始的。我想找到一個快捷鍵,走進《藍》的內心。可《藍》既沒有《序》又沒有《跋》,但勒口上有一段文字:
最美的晴空是瓦藍,最美的海洋是湛藍,最美的影像是蔚藍,最美的音樂是淺藍,最美的記憶是淡藍,最美的時光是寶藍。
藍是無邊的寬廣,藍是幽遠的寧靜,藍是永恒的凝望,藍是幸福的背景,藍是流淌的摯愛。
這就是《藍》包含的意境和美吧?
我擇讀了幾篇《在我最美麗的時候,遇見了誰》 、《鄉里,什么都開花》……她寫的多是身邊事,從容不迫地描述,她對美的發現,對美的感受,文字間散放出淡淡的思戀,淡淡的愁緒,像晨霧,像雨絲風片,細膩雅致,自然得像泉水從山澗流出。給了我一個“真”的感受。
她的很多篇章應歸入散文詩。
記得我曾將我讀《藍》的感覺以短信方式發送給她。當然只是寥寥數語。兩年過去了,我們沒有通訊息。今年初夏的一天,安慶的書家把她請來了,我們重逢了,我送給她一套我先生抄的《畫魂》影印線裝本。她送了我一幅書法小品。相約我去香港返回時經南京去訪她。
這次期待已久的相聚,我見到了她的家人,她工作的環境,看到了她更多的作品,還有她的工筆畫。從她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中,看到了她在書壇賽事中那些入選和獲獎作品。她的入書題材廣泛,其中,還有她自己那些散發出淡淡清香的散文,別有意味。這次相聚,我也走近了她一步,她也是踩著荊棘叢生的山鄉小路走進藝術花叢的,每向前挪一步都要付出汗水和艱辛,學書之初,那是不分晝夜和寒暑的,脖頸酸脹了,手指寫僵了,腰坐得硬直了,像每一個有成就的書家那樣,那是要磨掉多少墨,寫干多少水的喲!就是現在,她在書壇已有相當的地位,她也沒有忘記她上大學時老師的話, “成功屬于不太聰明,但極為勤奮的人。過于聰明的人,都自認為天才,勤奮之于他是對天才的褻瀆,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她多次將她老師的話轉贈給她的學生,也一直放在自己的心上。不斷地前行。
相聚,讓我們的心靠近了,我特別注意到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對真誠讓人一看就信賴的眼睛。那是被真美浸潤的眼睛,純凈得不染微塵。這樣一個詩書田園的女子,對于我,就是一株亭亭的荷?。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