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壽健,胡曉潔,王興臣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濟南 250001;2.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355)
·臨床論著·
化濁和血顆粒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療效總結*
宗壽健1,胡曉潔2,王興臣1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濟南 250001;2.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355)
[目的]觀察化濁和血顆粒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方法]2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觀察組在西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化濁和血顆粒,對照組予以西醫綜合治療,療程為3個月。[結果]化濁和血顆粒能夠降脂、降低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濃度,降低超敏,反應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能夠顯著改善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論]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化濁和血顆粒具有多靶點、多角度的協同治療效果,能夠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改善血液流變學、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達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及提高預后的目的。
缺血性腦血管病;血濁;化濁和血顆粒;臨床療效
缺血性腦血管病[1](ICVD)是指在供應腦的血管壁病變或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基礎上發生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現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并引起短暫或持久的局部或彌漫性腦損害,造成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證候群。目前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首位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特點,是一種危害人民健康,威脅生命,影響勞動力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國內外醫學研究表明,要有效遏制缺血性腦血管病,如腦血管痙攣、腦供血不足、腦血栓、腦栓塞等疾病的發生,在合理膳食、適當鍛煉、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時,對于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易患心腦血管病人群應進行藥物預防。中醫學中將其歸屬于“中風”范疇,基本病機總屬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及血濁污腦,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因此筆者以“清化血濁、暢通絡脈、散瘀扶正”為理論基礎,在此指導下研制出化濁和血方,證實臨床療效確切,現總結如下。
1.1 病例來源 自2008年4月—2012年4月共選擇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2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全部病例均來源于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
1.2 一般資料及分組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齡18~80歲,平均(58.67±13.36)歲;對照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平均(59.01±12.72)歲;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3。
2.1 西醫診斷標準[2]參考2005年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3)癥狀和體征持續數小時以上。4)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5)腦CT或MRI有責任梗死病灶。

表1 兩組年齡分布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age distributio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表2 兩組危險因素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表3 兩組病情分級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2 中醫診斷標準[3]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年)。主要癥狀: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次要癥狀: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3 入組標準 符合上述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病程在2周—6個月,年齡18~80歲。
2.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者;有顱內出血、腫瘤、炎癥等其他腦部疾病者;有嚴重心、肝、腎、肺、血液系統疾病者。
2.5 剔除標準 入組后發現嚴重軀體疾病者;不按方案服藥者。
3.1 觀察指標
3.1.1 安全性指標 1)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2)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服藥后有無不適感,并結合三大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觀察本藥有無不良反應。
3.1.2 療效性指標 1)理化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測定血同型半胱氨酸、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纖維蛋白原、血脂分析、血液流變學、超敏C反應蛋白各1次。2)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分別統計兩組患者每個療程內NIHSS評分。
3.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綜合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依病情病因可酌情應用影響血壓及血容量少、作用緩和的改善血液循環的治療;腦組織保護劑(能量制劑、維生素制劑、胞二磷膽堿等)及對癥處理。觀察組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化濁和血顆粒,組方:炒決明子30 g,焦山楂15 g,生何首烏15 g,路路通30 g,虎杖20 g,荷葉30 g,加工成顆粒,每袋12 g,每次1袋,每日3次,水沖服。兩組治療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服用3個療程,在治療期間常規治療保持均衡性、可比性。
3.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內容,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客觀指標的變化,制定以下療效標準[4]。
4.1.1 綜合療效判斷標準 1)臨床控制: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療效指數≥90%。2)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療效指數≥60%。3)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但不明顯,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有改善,療效指數≥30%。4)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變或加重,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未見改善,療效指數<30%。注:療效指數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4.1.2 單項癥狀體征療效評定 顯效:原有癥狀消失,或原有癥狀改善2級。有效:癥狀改善1級而未消失。無效:癥狀無改變。
4.1.3 安全性評價標準 安全性評價等級分1、2、3、4級。1級:安全,無任何毒副作用。2級:比較安全,如有不良反應,不需作任何處理,可繼續給藥。3級:有安全性問題,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應,做處理后可繼續給藥。4級:不具有安全性。
4.2 療效分析
4.2.1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 見表4。
4.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 見表5。
4.2.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6。
4.3 不良反應 觀察組共觀察患者100例,患者服藥過程中未見胃腸道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全部患者于用藥前后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均未發現異常,說明化濁和血顆粒對肝功能、腎功能、消化系統及造血系統均無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s,n=30)Tab.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n=30)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s,n=30)Tab.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n=3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5。
組別 時間 LDL(mmol/L) TG(mmol/L) NSE(μg/L) 纖維蛋白原(g/L) 血漿黏度(mpa·S) CRP(mg/L) HCY(μmol/L)觀察組 治療前 3.64±1.19 2.20±1.21 8.83±4.62 4.29±1.03 1.88±0.31 9.68±7.16 22.72±5.52治療后 2.80±0.70* 1.27±0.51* 9.30±5.74△★3.55±0.83*#1.58±0.39*#1.32±2.51**★17.72±2.79*#對照組 治療前 3.01±0.44 1.74±0.56 7.27±4.12 4.25±0.97 1.94±0.24 9.32±7.11 20.82±4.44治療后 3.01±0.45 1.75±0.56△9.10±8.10△3.83±0.61* 1.74±0.42* 1.81±4.06** 18.86±4.76*
表5 兩組患者每個療程內NIHSS評分(±s)Tab.5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 in each course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表5 兩組患者每個療程內NIHSS評分(±s)Tab.5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 in each course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第1療程 第2療程 第3療程觀察組 27.07±2.96 24.33±2.49**#18.97±2.51**##12.01±2.24**##對照組 27.12±2.61 24.95±2.52** 22.03±2.19** 19.73±2.91**治療前 治療后

表6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例
5.1 西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堵塞,致使腦血管功能障礙,引起一系列腦神經功能缺損的相關癥狀[5]。臨床上大多數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腦動脈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腦動脈阻塞,缺血、缺氧區域的腦組織細胞即刻發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樣反應”,最后導致細胞死亡。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血管管壁病變、心源性栓子及側枝循環功能不全,進而導致血液動力學障礙或血液成分異常,腦血管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脫落造成狹窄或閉塞,該血管供血區腦組織血供不足或無血供,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及神經功能缺損癥狀[6]。
5.2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中醫學中將其歸屬于“中風”范疇,其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主要癥狀為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及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7]。中醫認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及血濁污腦是其主要病機,病理性質多為本虛標實之候,本虛為陰精、氣血虧虛,標實為氣、血、痰、瘀內阻于腦。中風多由于人體正氣不足、情志所傷、飲食失節、勞倦內傷所致。這些因素多為血液污濁的初始因素,濁血污腦可致腦神逆亂而致病,腦為元神之府,內藏真精,涵元神,擾則腦神亂,腦神亂則下及五臟,致五臟氣亂。筆者認為血濁是腦病的病理樞紐[8],血濁一方面有礙血行,另一方面則可誘導組織細胞發生變異或產生突變;血澀則血行緩慢,黏附于管壁,可致血瘀,瘀可化熱產生熱毒,毒邪蝕體,上擾腦神,濁血污腦可致腦神逆亂,血濁產生后,和痰瘀互相膠結影響,阻滯津液的正常運行,使之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濁邪沉積,并可釀生濁邪,加重血濁;血濁日久,不能清除,又致血行澀滯,血中有形成分結聚黏附,終至血行瘀滯[9-11]。說明血濁者氣澀,氣澀則血澀,血澀則漸成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濁邪沉積,澀滯日久又可釀生濁邪,加重血濁,正邪交爭,勝負難分則出現中風。
5.3 對本治療方法的認識和方藥分析 中風的發病多為氣血虧虛、肝腎不足、陰陽失調,在情志、飲食、房勞等誘因作用下,導致血液污濁,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虛陽亢,風、火、痰、虛、瘀互結為患,血隨氣逆上沖于腦,或橫竄經絡所致。針對以上致病特點,從清化血濁、暢通絡脈、散瘀扶正角度出發,制定了化濁和血顆粒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干預,臨床療效確切[9]。
方中荷葉味苦、澀、平,入脾、胃經,能升陽利濕,清陽得升則濁陰自降,濕邪得利則血濁可清;焦山楂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能入血分而活血散瘀消積,用于血濁兼瘀者;決明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腎、大腸經,能清肝明目降脂,通便祛濁;上三藥藥性平和,能化血濁、活血瘀,用為君藥。路路通味苦,性平,功能通絡利水除濕,通行十二經穴,用為臣藥。虎杖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活血定痛,清熱利濕解毒;何首烏干、苦、澀,功能補血益髓,滋補肝腎,使化濁行血之中而有補血之能,生用更能通便祛濁消脂,與虎杖同為佐助之藥。全方標本兼顧,攻補兼施,諸藥相伍,共收化濁和血,除濕解毒之效[12]。
研究結果顯示,化濁和血顆粒治療主要從改善血液、血管病變兩方面起作用。改善血液病變主要是降低血漿黏度、降低血漿脂質過氧化物及纖維蛋白原濃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的形成;治療血管病變,主要是抗炎、降脂及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即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消除腦血管病發生的始動環節。并且化濁和血顆粒能夠顯著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化濁和血顆粒具有多靶點、多角度的協同治療效果,能夠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改善血液流變學、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達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及提高預后的目的。
[1]羅清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現狀和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2,5(12):1187-1190.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王新志.中風病診療全書[M].北京:醫學科技出版社,2000:272-273.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92.
[5]賈建平.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5-176.
[6]李 晶,杜元灝.腦梗死與血管新生[J].天津中醫藥,2007,24(5):435-437.
[7]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15.
[8]王興臣.論血濁與缺血性卒中[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5):373-374.
[9]王新陸.腦血辨證[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82-99.
[10]于麗紅,王興臣,王新陸.構架中醫血濁理論體系以早期有效干預缺血性腦血管病[J].天津中醫藥,2011,28(6):472-474.
[11]王新陸.關于血濁理論在現代譜系疾病中作用與地位的探討[J].天津中醫藥,2011,28(5):355-357.
[12]宗壽健,王興臣,蔡 敏,等.化濁行血湯治療短暫性腦缺血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2,31(7):483-484.
Clinical summary of Huazhuo Hexue granules in treat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ZONG Shou-jian1,HU Xiao-jie2,WANG Xing-chen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1,China;2.The Class of 2011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uazhuo Hexue(regulating lipid and adjusting flow of blood)granule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Methods]The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by Western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herapy based on the use of lipid-lowering and Huazhuo Hexue granules,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3 months.[Results]Huazhuo Hexue granules could reduce plasma viscosity,fibrinogen concentration,highsensitiv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s,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Conclusion]Huazhuo Hexue granule have a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 with multi-target and multi-angle.It could play a lipid-lowering and anticoagulant effect and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improve the blood rheology.having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improv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patien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Huazhuo Hexue granule coul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turbid blood;Huazhuo Hexue granule;clinical efficacy
R743
:A
:1672-1519(2014)04-0199-04
2013-12-13)
(本文編輯:馬曉輝,馬 英)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03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9ZRB 14056);山東省中醫藥科學發展計劃項目(2009-119);山東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2013Z003-4)。
宗壽健(1984-),男,碩士,住院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工作。
王興臣,E-mail:sdlcw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