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
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財政監督的主題與發展方向
●張 明/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指示,結合財政部黨組“加快推進財政監督工作轉型”的要求,新一年的財政監督工作,筆者以為主要考慮兩點:一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改革目標,以及“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嚴格控制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甄別保留專項”等業務方向,拓展、充實、鞏固、完善以績效評價為基礎的財政監督業務制度體系,切實貫徹財政部黨組“加快推進財政監督工作轉型”的指示。二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的改革目標,以“我國黨政監督反腐體制下的財政監督防腐機制建設”為指導,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在強大外部監督條件下,仍有健全完善的財政監督體系的經驗,推進我國特色內部監督體制下的財政監督制度頂層設計。概括地講,今后一個時期,財政監督工作從理論和實踐上,必須立足服務“財稅體制改革”和緊密結合“國家監督體制建設”兩大主題。
具體講,第一,明確財政監督的立業之本,即財政監督必須擁有相對獨立的監督對象、監督業務和監督方式。根據目前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財政監督對象通常是使用政府預算資金的各類單位或組織,如各級政府及部門、國家持股企業或受國家資助的民企、費稅征管機構、公用事業單位等;財政監督業務通常是直接參與被監督對象的政府預算資金來源、存放和使用等全流程業務,即被監督對象的預算編制、執行、決算及相關監管審檢、績效評價等業務工作;財政監督方式具體包括直接就地監督、派駐派出監督和支出控制專員等。第二,財政監督必須堅持“服務財稅體制改革和財政管理”的立業目標,按財政部《關于加強地方財政監督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我國財政監督始終堅持“緊緊圍繞促進財政改革和完善財政管理,更新監督理念,突出監督重點,改進監督方式”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部黨組“加快推進財政監督工作轉型”的要求,鞏固財政監督的立身之本。第三,明確財政監督在我國特色監督體制下的特殊功能作用,健全完善與我國黨政監督反腐體制協同的財政監督防腐機制。我國黨政監督反腐體制是以公眾、媒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社會監督,監察、審計、財政、稅務、工商、質檢等行政監督,檢察院、法院等司法監督、人大立法監督為基礎的,以各級黨政紀檢監察機關查處違法違紀案件為核心的法制規范化國家監督。與相關政府資源配置及資金活動的監督如人大、司法、審計等相比,財政監督因內在于政府資源配置及資金業務及管理流程,對各種腐敗行為既具有突出的防患于未然的標本兼治作用,還有突出的凈化政務環境,樹立清廉政風,純潔保護隊伍等作用,同時也有“扎好籬笆、把好門”,防止“監守自盜”內控作用。■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