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松
中國多地限號政策的出臺讓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由價格為主導因素向價值、品質為主導因素過渡。購車時一步到位的心態讓自主品牌處于劣勢,這也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今年一季度大多數自主品牌車銷量整體下滑的原因。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在包含長城、奇瑞、吉利、比亞迪在內的國內10余個主要自主品牌車企中,銷量業績同比呈現增長的不足1/3, 2/3自主車企同比下滑幅度多在15%—20%。而這樣的下降趨勢可能還不一定到底。這給我們上了很深的一課:如果僅僅把自主品牌當成一時盈利的手段,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把自主品牌當成一個事業去做的話,很難獲得長遠發展,中國汽車品牌要想走向世界,也是比較困難的。國產汽車品牌為什么一直發展緩慢?我認為有幾個因素。首先是以前的國產品牌很多是采取模仿合資品牌車的策略,從低端入手開發。在最初市場好的時候,生產的車都賣出去了,就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的車在品質和安全方面水平相當高了。但實際上,很多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20萬元以內的車是“減配“,一些國產品牌模仿的是“減配”產品,這樣的產品沒有優勢,也做不到品牌向上。如果外資品牌將其“全配”產品拿到中國,自主品牌會更加沒有優勢。還有一些有合資背景的企業,搞自主品牌時照搬照套合資品牌的一套,引進一些技術后沒有全面地消化吸收,在技術沒整合、文化沒整合,對中國市場沒有進行充分分析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高大上”產品不接地氣,不被老百姓接受,結果是失去了一定競爭力,也造成了虧損。這就使我們意識到,合資是有限度、有條件的,一個國家要發展自己的產業不可能永遠靠合資。堅持正向開發,打造自主研發實力,擁有核心競爭力才是自主品牌做大做強的關鍵。總的來說,本土汽車企業以前更多的是逆向研發,即從模仿起步,拆解其他企業產品,以模仿、研發形成自己的產品。我認為中國自主品牌應堅持正向研發,也就是從無到有,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制定產品開發的參數和外觀等,并不斷根據消費者反饋修正產品。還可以進行海外并購、合資,將先進的技術、文化引進來,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可以實現超越的道路。今年一季度,廣汽傳祺在自主品牌中逆勢上漲,增長50.6%,我們走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除研發能力外,面向全球的供應鏈體系、集群網絡營銷服務模式、全球視野的品牌管理等對中國自主品牌來說都很重要。如果自主品牌車的很多問題在國內沒有解決好就出口,長遠來講對中國品牌是一種傷害?,F在好的時代來了,中國鼓勵發展國產品牌,領導人帶頭乘坐國產品牌汽車,用國產品牌的物品,在這種示范和帶領下,再過三五年,只要我們做出好的產品,一定會受到國人的擁護。中國汽車贏得世界尊重也將不是夢想?!ū疚淖髡邽閺V汽乘用車總經理)
環球時報201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