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電影《地心引力》海報
2013年11月20日,美國3D影片《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中國觀眾驚喜地發現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在影片后半段閃亮登場,成為女主角回到地球的唯一希望。一時間,“中國的科技成果客觀上拯救了美國航天員”,“俄羅斯惹禍,美國遭殃,靠中國救人,……中國航天器最終成功幫助美國宇航員脫險。”[1]的說法遍布網絡,令國人小小的興奮了一下。
但是,《地心引力》對“天宮一號”的表現也引起了部分觀眾的不滿,有評論認為該片將“天空一號”的內部操作系統設計為與西方一模一樣,讓女主角在不識中文的情況下僅憑記憶就能進行操作,是對中國的侮辱。[2]
《地心引力》對中國的表現到底是好是壞,中國觀眾對此到底應該批評還是贊賞?筆者看來,單就影片自身其實難以判斷,但如果結合美國電影里中國形象的發展變化來看,《地心引力》里“天宮一號”的形象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長期以來,美國電影里的中國都是一個古老落后的東方國家,美國人心中的中國也是一個古老、神秘、落后的國度。陰險狡詐的傅滿洲、謙遜恭順的陳查理、苦難的大地、待拯救的世界、功夫等成為美國電影描述中國的定型化形象,不斷被復制與傳播。筆者曾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總結:“傳統美國電影里的中國形象帶有強烈的東方主義色彩:中國是西方文化的他者,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度,‘非人’的低等民族,統治者專制殘忍,人民堅強忍耐、麻木愚昧,以動物般的堅韌卑下地生活,等待西方文明對他們的拯救。對西方人而言,中國人并非獨立平等的可理解的‘人’,他們被設定在社會邊緣,或者是不懷好意、神秘莫測的危險的罪犯,或者是恭順的犧牲者與服務者。在中西方的種族與性別關系中,西方永遠是征服者與支配者,而中國卻只能處于被征服與支配的邊緣地位,正如東方女性總是被西方男性所征服,中國男性也總是被女性化而失去對于女性的吸引力。”[3]對異國的想象顯示出了想象者的觀念和意識,美國電影對中國“他者化”的塑造方式維護了美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好萊塢并不會輕易加以改變。因而即使是當今一些以中國功夫英雄為主人公的美國影片,也會將主人公設計為沉默寡言、清心寡欲的“非常”(并非正常)英雄,如李小龍在《龍爭虎斗》和成龍在《尖峰時刻》里扮演的同樣名為李的警察角色便是如此。好萊塢對中國形象的此類描述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影對自身的形象塑造,21世紀初的《英雄》、《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一系列古裝武俠大片向人們展示的也正是中國作為東方古老帝國的奇觀景象。
一
但是,美國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塑造也并非完全不可改變。比較文學學者孟華指出:“套話的產生和消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取決于經濟、軍事、政治力量的關系對比以及人民心態的變化。因此,我們不能否認,套話雖是一種帶有套話生產國強烈主觀性的語言,但它與外在的物質條件并非無關。”[4]當今中國經濟的崛起正是促成這種改變產生的有利時機。伴隨中國GDP達到全球第二位,中國制造遍及全球、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在中國航天飛船多次成功發射、中國成功主辦奧運會等眾多標志性成就的影響下,今天西方人眼里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古老帝國那么簡單,那些單純將中國描繪為古老帝國的影片也已不能再滿足西方人的中國想象了。就以曾在北美電影市場輝煌一時的華語古裝武俠片而言,繼《臥虎藏龍》、《英雄》、《功夫》、《霍元甲》等片取得成功后,2006年后此類影片已逐漸在這個市場上失去了吸引力,投資巨大的《赤壁》、《投名狀》等都票房慘淡。究其原因,與這些影片表現的中國過于陳舊不無關系。
在此背景下,《地心引力》關于中國“天宮一號”的描繪順應了人們對于銀幕上中國新形象的期待,它標志著美國電影里一種中國新形象的出現:“科技”形象。
嚴格說來,《地心引力》并非唯一描述中國“科技”形象的美國電影,甚至不是第一部。2009年,美國災難大片《2012》中,承擔了制造人類逃生方舟任務并圓滿完成的正是中國人。而如果旁涉到電視劇,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七季(2013年)中也出現了中國科研小組根據主人公謝耳朵的理論推導找到新元素的情節。可以期待,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影視作品會出現中國“科技”形象。
中國“科技”形象的出現有利于打破好萊塢長期以來對中國古老落后的形象定位。作為“現代”的代名詞,“科技”本身便是“古代”的對立面,以“科技”表現中國,恰恰打破了好萊塢一直對中國的東方主義描繪,能為人們呈現一個新的現代化的中國,這對中國銀幕新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是有利的。
二
由于中國“科技”形象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出現得還不多,急于將其作為“定型化形象”做過多的解讀并不合適,此處僅就前文提到幾部影視作品里的中國“科技”形象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美國文化心理做一些分析。
(一)中國“科技”是最后的拯救者
從在《2012》里承擔方舟的制造任務,到“天宮一號”在《地心引力》里出現,中國“科技”成為好萊塢電影里最后的拯救者。此種設定有其必然性:就《地心引力》而言,擁有宇宙空間站的只有寥寥可數幾個大國,好萊塢的選擇不多。而就《2012》而言,將方舟工程放在中國,除了這里是世界屋脊的所在地,確實表明好萊塢已注意到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強大制造力。事實上,《2012》拍攝之時,西方世界正在經歷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中國卻一枝獨秀,在西方世界哀鴻一片時保持經濟增長,更在2008年以大手筆成功主辦了北京奧運會。兩相對照,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的奇跡,也被當作是世界經濟最后的拯救者。《地心引力》及《2012》的設定多少反映了西方世界經濟衰退后面向中國尋求出路的心態。
(二)中國“科技”是簡單的執行者與模仿者
不過,對好萊塢而言,西方觀眾是其首先要迎合的對象,其以西方為中心,中國為“他者”的種族秩序并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在將中國設定為西方世界最后的拯救者之后,兩部影片并未著力展現中國科技的先進。相反,在《地心引力》中,“天宮一號”的內部簡單到與美蘇幾乎一模一樣,女主人公在不認識一個中文的情況下僅憑記憶便能操作;《2012》里,中國也僅僅是按照各國要求承擔了制造方舟的任務,是一個忠實的執行者。無論有意無意,這些描述仍然暗示著中國在具有強大制造力的同時缺乏創意。甚至在《生活大爆炸》中,中國科研小組根據美國科學家的錯誤計算發現了新元素的情節更是暗示了中國科技的造假可能。可以說,這些表現使美國影片在以“科技”形象展現中國先進一面的同時又將許多負面信息摻雜其中,使其仍然保持著西方人的優越感。
(三)“中國”面貌不清
無論《2012》、《地心引力》還是《生活大爆炸》,其所表現的都只是中國“科技”,關于“中國”的面目則非常模糊。《地心引力》與《生活大爆炸》完全沒有中國人的出現,而《2012》里的中國人也只是執行任務的軍人和工人,沒有中國科技人員的影子。而單純的科技只不過是片中的一個道具,是為西方人服務的工具。因此,這些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西方人,《地心引力》的女主人公在“天宮一號”予取予求,依然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回到了地球;《2012》里的中國工人們在完成方舟建造后自己卻連登上方舟的資格都沒有。這又使中國“科技”形象落入好萊塢一貫所表現的中國是西方服務者的窠臼:中國以科技和制造力滿足西方世界的需求,但其自身則隱藏其后,沉默無語。當然,它也反映了某種現實:當今世界人們通過各種各樣“Made in China”的產品知道中國,但他們對中國仍然缺乏了解。“天宮一號”里的中國元素反映出好萊塢對中國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階段:普通話、漢字,乒乓球拍(令人想起70年代中美建交的“乒乓外交”)。

電影《地心引力》劇照
結語
為何是“科技”而非其他成為了美國電影里的中國新形象?近年來,不少電影研究者曾經思考過中國銀幕新形象的問題,人們在批評銀幕上中國形象過于負面與陳舊的同時也期盼著“既具有現代意義上民主、平等、理性,又有著自身文化傳統與特征”[5]的中國新形象。人們期許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個形象是儒家,全球各地孔子學院的創辦也代表了中國在文化推廣上的努力。但是,真正為外界所了解及接受的中國形象到底是什么呢?美國電影用“科技”形象做了一個回答。這一答案雖然有些令人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經歷了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遍布全球的“Made in China”中,人們早已積累起了關于中國的“科技”印象,當它出現在美國電影中時,人們也就自熱而然地接受了。
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科技”雖然并非一個被有意推廣的中國形象,但卻是被人們切身感受日積月累深入人心中國形象。這一形象進入美國電影之中不僅宣示中國科技成就已經舉世矚目不容忽視,也啟示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而言,需要大量長期細致、潤物細無聲式地工作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1]鳳凰娛樂.美大片《地心引力》:中國天宮一號拯救美宇航員[EB/OL].(2013-09-02)[2014-04-09]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3_09/02/29231052_0.shtml.
[2]明天變了.《地心引力》侮辱中國人的情節[EB/OL].(2013-11-23)[2014-04-09]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431722-1.shtml.
[3]周文萍.當今美國電影里的中國資源與中國形象[D].廣州:暨南大學,2009:101.
[4]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95.
[5]陳林俠,彭云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及其建構前瞻[J].藝術廣角,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