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1.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河南省洛陽市,471003;2.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市海淀區,100083)
全面風險管理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是目前風險管理領域的最新成果,通過對于我國煤礦安全生產風險進行全面分析,依據ERM 的全面風險框架,系統地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進行分析和引導,對于提升我國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是有益的嘗試。
ERM 是在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基礎上,經過10余年的發展和完善,首先由美國COSO 委員會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提出的企業風險全面治理框架。該框架將風險管理融入企業的各種活動,并將戰略目標引入風險管理,為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提供關鍵的原則、概念和明確的指導方向。ERM 將企業風險管理定義為是一個由企業全員參與的,應用于企業戰略制定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和部門的,用于識別可能對企業造成潛在風險的事項,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這是一個廣義的風險管理定義,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組織、行業和部門。ERM 在近20年的理論研究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已經逐步應用到Allianz、ING 等金融巨頭的經營實踐和風險控制中。同時,ERM的風險全面治理框架,在金融行業以外的企業和組織中,也開始進行應用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現有的煤礦生產過程中風險管理的研究成果,關于風險管理技術方面的占大多數,根據事故致因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煤礦安全生產風險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與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源辨識與預警方法的系統研究,包括全面風險管理層面的研究和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煤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隱患識別和預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和開展,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運用ERM 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思路,系統和整體地對煤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識別和預警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開展此領域的研究是有益的嘗試和開端。同時,也具備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本文擬從煤礦安全生產管理存在風險的角度入手,基于ERM 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進行煤礦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識別,系統構建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體系,實現對安全生產管理風險的應對和預警管理,建立一套通過循環改善管理的方式實現防止煤礦事故發生的理論與方法。
首先,對我國煤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長期實踐中,對總結出的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理論進行框架歸納。
我國煤礦企業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于煤礦安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研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框架,具體參見圖1。
其中,主要的生產管理風險可以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不安全的生產作業環境、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的缺陷4個主要因素。
針對安全生產管理中的存在的主要風險,煤礦企業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產中的設備安全管理、生產環境的持續改善和治理、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的培訓與矯正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改進與提升。
同時,傳統的煤礦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在進行安全風險管理過程中,也按照閉環的管理風險識別、風險的評價與預警、提出風險管理的應對措施和風險控制、管理改進等流程開展了全面的管理實踐與總結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也直接對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進行了有效的指導。

圖1 傳統煤礦安全風險管理框架圖
但是,按照考慮煤礦企業內部的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因素,開展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辦法的研究路徑,在近幾十年的實踐過程中,雖有一定的效果和成績,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本文通過分析ERM 的風險管理思路和邏輯框架,結合國內外對于煤礦安全風險管理的研究成果,嘗試提出基于ERM 的煤礦安全風險管理框架。
按照ERM 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定義,ERM框架包括: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持續監控。本文通過這8個構成要素,系統性對我國煤礦企業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進行分析與研究,如圖2所示。
煤礦安全風險管理研究前期成果有許多值得借鑒和總結的地方,本文在依據ERM 構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同時,將先前的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基本框架與之對比,可以清晰的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依據框圖2所示,可以從以下7個層面進行煤礦全面風險管理的分析。
(1)對ERM 全面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全面的理論分析和歷史回顧,總結出ERM 理論近20 年的研究發展和應用實踐的基本情況。同時,依據進行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研究的基礎理論——事故致因理論的內在運行機理,按照國內外學者長期研究和得到印證的能量意外轉移理論、動態變化理論、軌跡交叉理論和瑞森的復雜系統事故因果模型等風險分析與管理的數理模型,提出從 “人—機—環”交互的視角分析風險,同時結合目前在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研究中,最新提出引起重點關注的人和組織的不安全行為等因素對于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的影響的視角進行全面分析與總結。

圖2 基于ERM 的煤礦安全風險管理框架圖
(2)根據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內部環境要素進行風險管理的思路和要求,運用安全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評估等理論與方法,根據煤礦企業的性質和規模,分析和研究煤礦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內部環境條件,從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規制運行模式、規制內容方式、管理組織結構等方面揭示我國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內部環境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總結對我國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內部環境起影響作用的各種因素及其影響機理。并根據安全工程、管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構建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內部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內部環境的評估辦法。
(3)根據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目標設定、事項識別兩個要素進行風險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分析煤礦的開拓、掘進、采煤、運輸4個生產環節過程特征,在研究煤礦生產過程風險管理的危險分類理論、事故致因的突變模型和安全流變與突變理論基礎上,按照ERM 整體框架的要求,對于煤礦安全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風險的外部環境致因、外部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內部環境中管理失誤致因、人與組織的不安全行為致因、煤礦生產和輔助設備不安全狀態等內外部因素進行全面總結,并按照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目標設定與事項識別的要求,結合相應的數理評價方法,對內外部的致因因素進行初步的整理與總結。
(4)根據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要素,依據煤礦生產過程中,風險源存在動態觸發型和靜態固有型兩種風險源的分類思想,將煤礦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源按照以上兩種歸類原則,將內外部環境風險源、人及行為風險源、生產設備風險源等整理成清單的形式,運用相應的數理模型進行分析與評價。目前常用的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數理模型有模糊數學 (FCE)與層次分析方法(AHP)、數據包絡技術方法 (DEA)、二元語義等多種方法,在進行評價過程中,均可借鑒和使用。同時,針對煤礦生產過程中主要的自然災害,給出瓦斯風險源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運用過程以及水害風險源的事故樹評價方法,采用風險因子權數和風險事故概率指數指標對煤礦生產過程瓦斯、水、火、煤塵、頂板和機電設備六種重大風險源進行綜合評價。
(5)根據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控制活動、持續監控要素進行風險管理的思路和要求,進行風險預警技術的研究。運用模糊評判法和人工神經網絡等計算方法和國外最新預警研究方法,以管理風險評價結果 (風險值)作為自變量,以可造成安全生產危害為因變量,對我國煤礦生產過程中總體上存在的管理風險隱患建立預警等級,實現風險預警。根據預警等級,研究如何具體建立不同層次的危險應對措施。針對不同預警等級,積極采取適當的解決方案,避免煤礦事故的發生。
(6)根據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風險應對、控制活動、持續監控要素進行風險管理的思路,建立一套全面系統的風險管理的應對措施。針對發現的管理風險,研究如何對相應的管理行為和管理人員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避免以后再次發生同樣的安全隱患。建立和完善煤礦企業的獎罰制度。根據行為管理制度理論,針對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獎懲制度建立博弈論的數學模型,分別研究獎罰制度對被管理者、管理者的行為管理是否有效,尋求獎罰制度的最優分配方案。
(7)計劃結合與合作單位進行共同實證研究,將ERM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實際研究成果在合作研究的煤礦進行推廣和實踐,并進行長期跟蹤研究,觀察提出的基于ERM 框架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實際效果,并不斷改進。
[1] 曲延勇.論煤礦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J].中國煤炭,2011 (12)
[2] 史學偉,李翕然.煤炭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探索[J].中國煤炭,2012 (12)
[3] 林斌,舒偉,李萬福.COSO 框架的新發展及其評述 [J].會計研究,2012(11)
[4] 徐金輝.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 [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 (21)
[5] 劉紅霞,劉曉川.權變因素、目標與企業績效研究——基于中央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 [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 (1)
[6] 陳建民.煤礦生產過程風險源辨識與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0
[7] 王旭.我國上市公司治理風險預警機制研究 [D].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