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蕓,紀 哲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經筋療法聯合神經功能重建系統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
馬健蕓,紀 哲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目的]觀察經筋療法聯合神經功能重建系統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方法]將60例符合診斷及納入標準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經筋療法及神經功能重建系統,以Ashworth、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巴氏指數(Barthel)以及美國國產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度評分標準(CSS)為評價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肌張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的變化。[結果]兩種治療方案均獲得一定療效,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經筋療法聯合神經功能重建治療系統的綜合方案,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經筋療法;神經功能重建;腦梗死;痙攣性癱瘓
60例研究患者均來源于2012年4月—2013年12月間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門診及住院患者。所有入組患者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合格患者以1∶1比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1.1 診斷標準 1)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西醫診斷標準: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2)中風病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3)癱瘓肢體肌張力評定標準:采用Ashworth評分法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中風病中經絡的診斷標準。3)采用Ashworth評分法,評定癱瘓肢體肌張力1~3級。4)年齡≥40歲,≤75歲者。
1.3 排除標準 1)腔隙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梗死后繼發腦出血者。2)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并房顫而引起的腦栓塞者。3)合并肝、腎、造血、代謝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癥者(CR>正常值上限);收縮壓≥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120 mmHg。4)妊娠或準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5)法律規定的殘疾患者(盲,聾,啞,智力障礙,精神障礙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殘疾影響到神經功能缺損評價者)。
2.1 常規治療 1)基礎治療: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2005)控制血壓,采用個體化治療,控制血壓、血糖,調節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等。2)康復治療: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衛生部規劃教材康復醫學第三版。包括緩解肌張力、坐位平衡訓練、坐站轉換、立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肢控制能力訓練等。
2.2 經筋療法 1)經筋透刺:取穴:合谷、三間、外關、尺澤、曲池、肩髃、血海、梁丘、陽陵泉、絕骨、照海、丘墟。操作:直刺或斜刺進針,進針后,直達骨膜,大幅度捻轉提插,得氣后,順肌腱走向行透刺,透刺得氣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針感強度以患者能忍受、不引起關節攣縮為度。2)經筋推拿及護理:協助患者平臥,暴露患肢,采用拿法按摩肢體肌肉,使痙攣的肢體肌肉放松,平放于床面上,與身體稍分開。將適量的潤滑油均勻涂于患肢治療部位。
上肢: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肢腕部,用右手大拇指及食指指腹依次沿手三陰經的循行,緩緩地向上推至過肘橫紋,達肩關節內側。三條經絡交替進行推法,其力量要輕,推的速度要慢,操作時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且根據患者病情來掌握手法的力度,從輕手法開始,逐漸增加刺激量,直到患者感到舒適的酸、麻、脹、微痛感為止。
下肢: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肢踝關節,用右手大拇指及食指指腹依次沿足三陰經的循行,緩緩地向上推至過腘橫紋,達髖關節。3條經絡交替進行推法,其力量要輕,推的速度要慢,操作時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且根據患者病情來掌握手法的力度,從輕手法開始,逐漸增加刺激量,直到患者感到舒適的酸、麻、脹、微痛感為止。操作結束后,讓患者作上肢關節的主動屈伸運動。
每分鐘20~30次,每次10 min,每日1次。
2.3 神經功能重建 采用丹麥Danmeter A/S公司生產的AM1000A-神經功能重建治療系統。按該治療儀常規操作進行,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案選擇患肢肌肉的起止點進行電極片的貼放,選好部位固定,然后通電,開啟治療儀。先進行5 min的“循環模式”,以放松需治療的肌肉;再利用電子反饋雙通道治療技術,根據儀器屏幕所提供的刺激、休息、努力的信息來指導患者肢體運動、休息的時間、頻率及強度,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和病情變化,觀察其有無不適并及時調整刺激強度和治療參數,使患者逐漸能自主控制肌肉動作,讓患者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患肢運動或者協助被動運動。
治療28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痙攣評定標準:采用Ashworth量表,評定患者上下肢痙攣程度。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化Fugl-Meyer評價法。神經功能評定: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
用Excel軟件收集數據建立數據庫,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1 治療前后痙攣狀態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Ashworth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肢體痙攣程度均有顯著性改變(P<0.05),且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shworth分級情況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Ashworth grading condition
5.2 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簡化Fugl-Meyer量表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implification Fugl-Meyer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例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簡化Fugl-Meyer量表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implification Fugl-Meyer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5.03±11.93#* 74.63±9.59▲*對照組 30 43.60±13.54 67.83±7.92▲
5.3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見表4、表5。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CSS評分結果(±s)Tab.4 Results of C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CSS評分結果(±s)Tab.4 Results of C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改變量觀察組 18.50±6.32#9.40±4.51▲* 9.10±4.69*對照組 17.88±6.05 13.09±5.80▲4.80±3.71
表5 觀察組和對照組NIHSS評分結果(±s)Tab.5 Results of NIH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5 觀察組和對照組NIHSS評分結果(±s)Tab.5 Results of NIH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改變量觀察組 9.19±3.954#4.15±2.032▲* 5.04±3.29*對照組 9.20±3.823 6.35±3.131▲2.86±2.28
5.4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見表6。
表6 觀察組和對照組BI指數評分結果(±s)Tab.6 Results of BI index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6 觀察組和對照組BI指數評分結果(±s)Tab.6 Results of BI index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改變量觀察組 46.40±22.57#70.25±20.37▲* 23.85±19.09*對照組 42.03±18.30 57.43±19.61▲15.40±10.18
痙攣性癱瘓,是腦卒中患者常伴有的難治性肢體功能障礙,現代醫學認為急性病損時錐體束突然中斷使肌肉牽張反射被抑制而呈現軟癱,即所謂脊髓休克期,持續數日或數周。肌張力在腦血管病休克期處于減弱或消失狀態,隨著休克期的逐漸消失,在發病后期逐步呈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陽性等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臨床表現,標志著脊髓休克期已經過去,但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對脊髓低級中樞的抑制作用及運動功能的控制尚未恢復,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肌肉協調異常[1-2]。
中醫學將中風后患肢肌痙攣稱作肢體拘急,認為中風后肢體痙攣屬于“筋病”[3-5],其出現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6]。如《難經·二十九難》指出:“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因“肝主筋”,所以本病治療應兼顧肝經[7]。針刺療法治療本病有著較好的療效[8]。著名針灸學專家石學敏院士也認同中風后肢體拘急痙攣屬于“筋病”范疇[9],創立了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的“經筋療法”,包括經筋透刺和經筋推拿[10-12]。
肌電刺激在促進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3]。神經功能重建系統,利用生物反饋技術將肌電值以圖形反饋的形式展現給患者,讓患者重新感知自身的生理信號和現存功能,通過運用認知再學習的方法來調動和激發患者的主動參與意識,喚醒患者的意志過程,使患者重新建立積極、主動的認知過程,使大腦運動支配區從受損區向未受損區轉移,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重新組織一個功能細胞集團的網絡系統,實現功能重組,從而達到患者能隨意控制患肢肌肉運動功能的目的。
經筋療法聯合神經功能重建系統的綜合療法,是在中醫經典理論及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對現代最新技術的結合,本法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能夠顯著緩解肢體痙攣狀態,恢復神經功能缺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1]胡軒宙,李國安.針灸推拿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137.
[2]徐俊峰,孫 嵐,曲學坤.在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訓練中結合穴位電刺激的康復周期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0,27(3):207.
[3]陳 勤,陳曉軍,陳利芳,等.調和陰陽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30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3,27(9):672-673.
[4]馬睿杰,梁 宜,方劍喬.燔針劫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思路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10,19(11):61-63.
[5] 黃滿玉,郭艷幸,高書圖,等.《黃帝內經》中的體質學說及臨床價值[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4):72-73.
[6] 王 樂,張志辰,張允嶺.CISS卒中分型與中醫證候要素相關性分析及其預后評判的意義初探[J].天津中醫藥,2011,28(5):366.
[7] 徐 強,張秋月,汪元元,等.“肝主疏泄”理論辨析[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1(2):70-71.
[8]賀 軍.針刺治療缺血性腦梗死后遺癥期180例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天津中醫藥,2011,27(4):295-298.
[9]黃寅明,李華南,高 旸.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腧穴熱敏化灸治療中風后足下垂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1,28(6):518-520.
[10]楊 銘.楊兆剛老中醫臨床經驗錄[J].天津中醫藥,2011,28(4):307.
[11]許明輝,石學敏.石學敏院士經筋理論及經筋刺法[D].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2010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中華經筋醫學論壇,2010:37-40.
[12]揭子慧.透刺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1,27(3):199.
[13]徐俊峰,孫 嵐,曲學坤.在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訓練中結合穴位電刺激的康復周期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1,28(3):207.
Clinical research on Jingjin therapy combined with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treating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A Jian-yun,JI Zh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musculature of meridian)therapy combined with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on limb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The 60 patients met with diagnosed and incorporated standar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treatment;whil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Jinjing therapy combined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herapy.Ashworth,Fugl-Meyer,Barthel,NIHSS and CSS were taken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Results]Two kinds of treatment plan obtained certain effect,the curative effec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Jingjin therapy combined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can treat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Jingjin therapy;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cerebral infarction;spastic paralysis
R692
A
1672-1519(2014)09-0542-03
2014-05-28)
(本文編輯:張震之,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10
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資助項目(201007002)。
馬健蕓(1973-),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